出自:土建施工员

规费是指政府和有关权力部门规定必须缴纳的费用。
采用测量工具对完成的施工部位进行检测,通过实测数据与施工规范及质量标准所规定的允许偏差对照,来判断质量是否合格的方法是()。
A:目测法
B:实测法
C:试验检查法
D:规范对照法
为了提高梁的抗弯强度,以下各项措施中,最正确的是()
A:采用变截面梁
B:提高材料的强度
C:提高梁的截面高度
D:减小梁的最大弯矩
E:减小梁的最大剪力
在砌体结构房屋中,设置钢筋混凝土圈梁的作用:()
A:增强房屋的整体刚度
B:支承门窗上面部分墙砌体的自重
C:支承阳台板
D:防止由于地基不均匀沉降或较大振动荷载等对房屋引起的不利影响
当混凝土立方体试块的尺寸为100³100³100mm3时,测出的抗压强度值应乘以修正系数()。
A:0.75
B:0.85
C:0.95
D:1.05
砌筑基础应选用()
A:石灰砂浆
B:混合砂浆
C:水泥砂浆
D:纸筋砂浆
双代号网络图时间参数计算时,工作自由时差的计算方法是()时间减去本工作最早完成时间。
A:本工作最迟开始
B:本工作最迟完成
C:紧后工作最迟开始
D:紧后工作最早开始
编制施工进度计划,首先必须划分施工过程。对于控制性施工进度计划,其施工过程的划分可以粗一些,一般可按分部工程划分施工过程。
以下不属于安全玻璃的是()。
A:防火玻璃
B:钢化玻璃
C:浮法玻璃
D:夹层玻璃
石灰的原料是石灰岩,它的主要成分为()
A:碳酸钙
B:氧化钙
C:碳酸镁
D:氧化镁
()是近年发展起来的处理软弱地基的一种新方法。
A:换土垫层法
B:挤密桩施工法
C:深层密实法
D:CFG桩复合地基
未搞清地质情况就仓促开工,边设计边施工,无图施工,这是施工项目质量问题中()的原因。      
A:违背基本建设程序
B:违反法规行为
C:地质勘察失真
D:施工与管理不到位
图纸会审的一般程序排序正确的是()。 ①会审 ②初审 ③综合会审 ④图纸学习
A:①②③④
B:②④③①
C:④②①③
D:④②③①
建筑工程质量验收的程序和组织中指出,单位工程完工后,()应自行组织有关人员进行检查评定,并向建设单位提交工程验收报告。
A:建设单位
B:监理工程师
C:总监理工程师
D:施工单位
钢筋混凝土适筋梁破坏过程中的第三阶段末的标志是()
A:受压区边缘混凝土达到极限拉应变
B:受拉钢筋应力达到屈服强度
C:受压区边缘混凝土达到极限抗压强度
D:受拉钢筋应力达到极限抗拉强度
下列属于饰面砖(板)类饰面构造的项是()。
A:陶瓷锦砖
B:假面砖
C:釉面砖
D:碎拼大理石
自行式起重机的种类不包括()。
A:履带式起重机
B:汽车式起重机
C:轮胎式起重机
D:支架式起重机
框架结构,梁板砼应同时浇筑,当梁的高度大于1m时,可单独先浇注。
施工项目成本控制时,工程签证包括()。
A:工期签证
B:公关签证
C:索赔签证
D:现场经济签证
民用建筑中用来分隔建筑物内部空间的非承重墙体有()。
A:幕墙
B:隔墙
C:隔断
D:剪力墙
某房屋建筑工程采用依次施工方式组织施工时,特点有()。
A:工期妊
B:若采用专业班组施工,有窝工现象
C:现场管理难度大
D:资源供应紧张
SBS防水卷材具有()的特点。
A:良好的耐高温性
B:良好的耐低温性
C:必须用专用胶粘剂粘结
D:耐穿刺
E:耐疲劳
拉铲挖土机作业特点中说法错误的是()。
A:开挖停机面以下土方
B:可装车和甩土
C:开挖截面误差较小
D:可将土甩在基坑(槽)两边较远处堆放
固定龙门板的木桩称为()。
A:龙门板
B:龙门桩
C:角桩
D:水平桩
总图的图线,有下列规定()
A:新建建筑物±0.00高度的可见轮廓线用粗实线绘制
B:折断线的线宽为0.25b
C:新建构筑物用中实线绘制
D:新建建筑物、构筑物的不可见轮廓线用粗虚线绘制
E:土方挖填区的零线用中粗单点长画线绘制
力偶()。
A:有合力
B:能用—个力等效代换
C:能与一个力平衡
D:无合力,不能用一个力等效代换
组织流水施工时,流水节拍、施工过程、施工段如表所示,则流水步距的计算正确的是()。
A:K①,②=3,K②,③=2
B:K①,②=3,K②,③=3
C:K①,②=2,K②,③=2
D:K①,②=2,K②,③=3
单位工程()是用图表的形式表明一个拟建工程从施工前准备到开始施工,直至全部竣工,其各个施工过程在时间上的安排和相互间的搭接配合关系。
A:施工方案
B:施工现场平面布置图
C:施工进度计划
D:施工计划
房屋建筑设计时要求地基有防止产生滑坡、倾斜方面的能力,这体现了对地基()的要求。
A:强度
B:变形
C:稳定
D:经济
根据《建筑工程建筑面积计算规范》(GB/T50353—2013)规定,无柱雨篷结构的外边线至外墙结构外边线的宽度在()m以内者应计算全面积。
A:2.0
B:2.1
C:2.2
D: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