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自:临床医学检验技术

致病性葡萄球菌重要的鉴定依据不包括()。
A:金黄色色素
B:血平板上溶血
C:凝固酶阳性
D:耐热核酸酶
E:发酵葡萄糖
不属于体液免疫生理功能的是()
A:ADCC效应
B:吞噬调理作用
C:诱导溶菌作用
D:同种排斥效应
E:中和毒素作用
下列在牛乳培养基中可:出现“汹涌发酵”现象的厌氧菌为()
A:产气荚膜梭菌
B:聚核梭杆菌
C:肉毒梭菌
D:艰难梭阑
E:破伤风梭菌
CML血象检验中贫血呈何种类型()
A: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
B:单纯小细胞性贫血
C:大细胞性贫血
D:正细胞正色素性贫血
E:增生不良性贫血
前胶原肽
要分离血浆蛋白质取得某一单独组分,下列方法中不能使用()。
A:色谱法
B:电泳法
C:凝胶过滤法
D:染料结合法
E:盐析法
荧光素标记抗体,应用最广泛的是()
A:FITC
B:TRITC(罗丹明衍生物)
C:RB200
D:R-RE(藻红蛋白)
E:镧系螯合物
耳蜗内毛细胞和外毛细胞在解剖结构上的相同点是()
A:细胞总数
B:在基底膜的列数
C:纤毛数量和排列
D:纤毛与盖膜的接触
E:与听神经的突触联系
下列可致中性粒细胞增多的疾病是()
A:伤寒
B:副伤寒
C:再生障碍性贫血
D:急性链球菌感染
E:水痘
有关CLL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好发于老年男性
B:欧美人群发病率较高
C:全身淋巴结肿大为其突出体征
D:肝脾仅轻度肿大
E:属于多能造血干细胞突变的克隆性疾病
pH计中的电极是属于下述中的哪一种电极()
A:气敏电极
B:汞电极
C:离子交换电极
D:酶电极
E:固体膜电极
符合变形杆菌引起的肾盂肾炎的检查结果是( )
A:尿液浑浊,呈碱性
B:隐血试验阳性
C:尿蛋白定性阳性
D:尿糖定性阳性
E:大量脓细胞
最易并发中枢神经系统白血病的是()。
A: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
B:急性单核细胞白血病
C: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
D:急性粒细胞白血病
E:慢性粒细胞白血病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
挑刺试验针与皮肤呈什么角度进针()
A:15°
B:30°
C:45°
D:60°
E:90°
心电图的QRS波代表()
A:左右心房的去极化过程
B:左右心室的去极化过程
C:左右心室的复极化过程
D:左右心房的复极化过程
E:动作电位在心脏内的传导过程
固缩性退变
进行率的标准化时,经常采用全国人口的性别年龄构成,其原因为()
A:便于进行比较
B:计算容易
C:结果合理
D:结果准确
E:以上都不是
指由于胰酶逸入胰腺组织内使胰腺自我消化而引起的急性出血性坏死。( )
真性红细胞增多症有关放血的治疗,正确的是()
A:每次放血以200~400ml为宜
B:老年人易诱发血栓形成
C:放血后不会引起红细胞、血小板的反跳
D:可单采红细胞
E:放血后可用化学药物治疗
关于凝血检验,正确的是()
A:抗凝剂浓度为0.109mol/L
B:与血液的抗凝比1:9
C:抗凝比升至1:7时不产生显著影响
D:纤维蛋白原不受抗凝比影响
E:可以使用3.6%的枸橼酸钠
真性红细胞增多症的次要诊断指标有()
A:白细胞增多
B:血浆容量增多
C:血小板增多
D:血清维生素B12增高(>66pmol/L)或未饱和维生素B12结合力增高(1628pmol/L)
E:中性粒细胞碱性磷酸酶活性增高
下列哪项组合是错误的()
A:血友病时,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延长
B:严重肝病时,凝血酶原时间延长
C:继发性DIC早期,3P阳性
D:原发性血小板减少紫癜时凝血酶消耗试验正常
E:巨大血小板综合征,血小板数量减少
生化分析中所谓的Carryover主要是指()
A:测试时间过长
B:测试项目错误
C:前后标本交叉污染
D:试剂过量
E:标本量少
葡萄糖醛酸基转移酶活性低下可引起黄疸的发生。( )
癌基因ras家族的编码产物是()
A:DNA结合蛋
B:酪氨酸蛋白激酶
C:GTP结合蛋白类
D:生长因子类
E:生长因子受体类
鉴定患者标本中新型隐球菌最有效的染色方法为()
A:革兰染色法
B:墨汁染色法
C:萋—尼抗酸染色法
D:镀银染色法
E:瑞氏染色法
成人粒细胞缺乏症是指外周血白细胞计数及中性粒细胞绝对值持续低于下列哪一项()
A:白细胞计数<3×109/L,中性粒细胞绝对值<1.8×109/L
B:白细胞计数<2×109/L,中性粒细胞绝对值<0.5×109/L
C:白细胞计数<2.5×109/L,中性粒细胞绝对值<1.5×109/L
D:白细胞计数<1.5×109/L,中性粒细胞绝对值<0.8×109/L
E:白细胞计数<1.0×109/L,中性粒细胞绝对值<0.5×109/L
在中国流行最广泛的疟原虫是()
A:恶性疟原虫
B:间日疟原虫
C:三日疟原虫
D:卵形疟原虫
E:以上都可以
放射免疫分析法中,下列有关准确度的描述正确的是()
A:测得最少量的物质浓度
B:重现性
C:检测到单一物质的最高浓度
D:测定值与真值(或期望值)接近程度
E:确定回收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