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自:教师招聘考试公共基础知识(综合)

教学过程的中心环节是运用知识。
在泰勒的课程原理和评价原理基础上涉及的课程评价模式是目的游离评价模式。
俗话说的“想吃粥,又怕烫”是指动机冲突中的()。
A:双趋冲突
B:双避冲突
C:趋避冲突
D:多重趋避冲突
教育方针是教育政策的总概括,是全国各级各类教育的目的和必须遵循的准则。
张老师是一名新老师,因班级期末考试成绩的好坏会影响其年度绩效奖金的水平。于是不准班上最差两名学生参加期末考试。 张老师的做法正确吗?为什么?
2013年11月12日。十八届三中全会顺利闭幕,关于此次会议的说法错误的是()。
A:提出设立国家安全委员会。完善国家安全体制和国家安全战略。确保国家安全
B:中央成立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负责改革总体设计、统筹协调、整体推进、督促落实
C:提出赋予农民更多财产权利,推进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和公共资源均衡配置
D:提出要划定生态保护红线.实行资源无偿使用制度
下列选项中与夸美纽斯的儿童观相悖的是()
A:儿童是上帝最珍贵的恩赐
B:儿童是带有原始的罪恶来到世上的
C:儿童是国家的未来
D:儿童生来是颗没有被玷污的纯洁的“种子”
伽利略大胆设想,重的物体和轻的物体下落得一样快,并通过实验证实了自己的假设。这是思维()的体现。
A:广阔性
B:深刻性
C:独立性
D:灵活性
一段比较长的材料,一般容易记住首尾,中间部分则容易遗忘。这是由于中间部分受到了前摄抑制的干扰。
为达到德育目的,教育者可以采用不同的德育方法教育学生。下列描述中,不符合“说理教育法”的是()。
A:这是一种符合青少年学生爱好学习,善于模仿,崇拜英雄的年龄特点的方法
B:这是一种通过教师指导学生自觉地进行学习、自我反省,以实现思想转化的方法
C:这是一种坚持正面理论教育和正面思想引导,促进道德发展的方法
D:这是一种通过对学生品德进行肯定或否定的评价而予以激励或抑制的方法
有意义的学习是()。
A:以主动方式实现的
B:以对比方式实现的
C:以同化方式实现的
D:以发现方式实现的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建立贫困退出机制的意见》,指出了贫困人口、贫困村、贫困县的退出标准和程序。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A:贫困人口退出以户为单位,主要衡量标准是该户年人均纯收入稳定超过国家扶贫标准且吃穿不愁,义务教育、基本医疗、住房安全有保障
B:贫困户退出,由村“两委”组织民主评议后提出,经村“两委”和驻村工作队核实、拟退出贫困户认可,在村内公示无异议后,公告退出,并在建档立卡贫困人口中销号
C:贫困村退出以贫困发生率为主要衡量标准,原则上贫困村贫困发生率降至5%以下(西部地区降至6%以下),在乡镇内公示无异议后,公告退出
D:贫困县包括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和集中连片特困地区县,贫困县退出以贫困发生率为主要衡量标准
()的学生平时易受暗示,屈从于权威,按照他人的意见办事,不善于应对紧急情况。
A:场依存型
B:场独立型
C:思考型
D:冲动型
知道结果的时间应该定在学生评估自己作业的时刻,教学规定适合的时间和步调,这个做法遵循学科基本结构的()。
A:动机原则
B:结构原则
C:程序原则
D:强化原则
简述自我意识。
我国教育目的制定的指导思想和理论基础是()
A:社会本位价值取向
B:个人本位价值取向
C: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
D:政治本位价值取向
从四个选项中选择你认为最符合规律的一项()。
A:A
B:B
C:C
D:D
一般能力测验又称智力测验。
中小学校园周围()范围内不得设立互联网上网服务营业场所。
A:200米
B:300米
C:400米
D:100米
“教育”一词在古拉丁文中的解释是“耕种”,是在学生心灵深处播种、耕耘。请根据这句话谈谈你对教师角色的理解与认识。
()是人能够全面发展的物质基础。
A:独立手工业生产
B:原始个人生产
C:机器大生产
D:工场手工业生产
“意见”适用于()。
A:对下级机关布置工作,提出开展工作的原则和要求
B:对下级机关不适当的决定予以撤销
C:对重要问题提出见解和处理办法
D:适用于答复下级机关的请示事项
简述德育原则。
下列关于义务教育的理解,正确的有()
A:适龄儿童和青少年有接受教育的义务
B:义务教育是自愿接受的教育
C:国家、社会有义务保证儿童接受教育
D:家长有义务为子女受教育提供条件
请列举几种新兴的教育研究方法(不少于3种)。
简述我国伟大的教育家陶行知主要的学前教育思想。
()主要是在教学和学习过程中进行的,一般以学习内容的一个单元为评价点,采用及时的反馈和根据学生个体的差异进行有针对性的矫正。
A:诊断性评价
B:终结性评价
C:形成性评价
D:相对性评价
试述发现教学法的利弊。
在学生的脑力劳动中起重要调节作用的是()。
A:眼保健操
B:课外活动
C:课间活动
D:体育课
多年不见的朋友,在自己脑海中印象最深的是临别时的情景。这是()
A:心理定势
B:近因效应
C:晕轮效应
D:首因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