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自:小学教师资格证

一年级上册第34页《跳绳》(8和9的加减法)的主题图上有:1幢教学楼,教学楼边上有1面五星红旗和许多树木,操场上有8个小朋友在跳绳,问题是"说一说"。下面是教师按教材所做的教学片段:
①出示挂图。
②提问题。
师:看了这幅图,你发现了什么?
生1:我看见了房子。
师:你真棒!
生2:我发现了红旗。
生3:我发现了树木。
生4:我发现了小朋友在跳绳。
生5:我发现了地上有小草。
教师不管学生如何回答,都一一加以肯定,以示教学的民主。过了5分钟,教师急忙抛出:"谁能提出有关8的加减法?"



第1题,共1个问题
(简答题)试从问题的目的性与开放性的角度分析此案例。
李校长的讲话充满激情,很有()作用。
A:鼓励
B:鼓舞
C:鼓动
学习英语单词,属于()。
A:概念学习
B:符号学习
C:命题学习
D:原理学习
沉思型认知方式的特点是反应慢、______。
不能遵守公认的正常儿童行为规范和道德标准,不能正常与人交往和参与学习的行为是()。
A:问题行为
B:教学行为
C:学习行为
D:操作行为
根据阿特金森成就动机理论,避免失败者的目的是避免失败,减少败感,所以他们倾向于选择非常容易或非常困难的任务。当一项任务的成功率为50%时,他们会()。
A:可能选择
B:犹豫不决
C:坚决选择
D:回避任务
________是个体身心两方面逐步走向成熟的时期。
100个0.1是()。
A:1
B:10
C:100
下面小数排列正确的是()。
A:50.676>50.76>50.67>50.766
B:9.028>9.280>9.208>9.802
C:5.555>5.550>5.5>5.055
根据维纳的两维成败归因理论,下列属于稳定的内在原因的是()。
A:能力
B:努力
C:任务
D:运气
痕迹衰退说是一种对遗忘原因的最古老的解释,它起源于亚里士多德,由桑代克进一步发展。
发展到自律道德阶段的儿童开始认识到规则是绝对的、一成不变的。
在影响个体发展的因素中,()是个体发展的生物前提和物质基础。
A:遗传
B:环境
C:教育
D:个人主观能动性
为了有效地把自己对教育内容的理解转化为学生的知识和有效地解决教育教学中出现的问题,教师需要有()。
A:高度的政治觉悟
B:广博的科学文化知识
C:丰富的教育科学知识
D:良好的人际文化
在我国,明确提出实行教师申诉制度的法律是( )
A:《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
B:《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
C:《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
D:《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
下列哪些因素可以影响示范的有效性?()
A:示范的场合
B:示范者的身份
C:示范的准确性
D:示范的时机
教师不能因各种理由关学生禁闭,因为学生具有()。
A:身心健康权
B:人身自由权
C:人格尊严权
D:隐私权
学校新来了一批老师,负责组织安排教学培训活动的学校职能部门是()。
A:年级组
B:校长办公室
C:教研室
D:总务处
对于一个非常害怕蛇的学生,我们可以让他先看蛇的照片,谈论蛇,再让他观看有关蛇的视频,最后让他用手触摸蛇,逐步消除对蛇的恐惧反应,这种方法在心理治疗中属于()。
A:合理情绪疗法
B:松弛训练
C:系统脱敏疗法
D:肯定性训练
对教师职业的责任叙述不正确的是( )。
A:关心学生的健康
B:做好思想品德教育工作
C:搞好教学
D:以人为本
形式教育论的倡导者是( )。
A:卢梭
B:斯宾塞
C:洛克
D:赫尔巴特
在现行的小学数学教科书中,“3个2”写成乘法算式可以是()。
A:3×2
B:2×3
C:3×2或2×3
小学教育在义务教育中的地位主要体现在()。
A:普及性、强制性、义务性
B:基础性、强制性、义务性
C:普及性、基础性、强制性
D:基础性、普及性、义务性
“时教必有正业,退息必有居学”出自于《孟子》。
学校教育内容的具体表现形式是()。
A:课程计划
B:校舍安排
C:课程标准
D:教科书
E:教学指导书
()主要是使学生获得关于所学内容的一个整体的表象,是所有教学活动的必经阶段。
A:激发学习动机
B:感知教材
C:运用知识
D:理解教材
个体品德的核心部分是道德认识。
小伟在数学课上学会了心算,这种学习属于()。
A:心智技能学习
B:运动技能学习
C:操作技能学习
D:应用技能学习
在“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指导下,具体到教育实践中就是以()为本。
A:教师
B:教材
C:学生
D:社会需求
何谓榜样示范法?运用该方法要遵循哪些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