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自:中医皮肤与性病学高级职称

“止戈为武”、“皿虫为蛊”这一对汉字结构的分析见于()。
A:周礼
B:《左传》
C:《周易》
D:《说文解字》
E:《论语》
《说文解字》:“轻,轻车也”,引申为“轻重”之轻,其引申规律是()。
A:词义范围的缩小
B:由具体义到抽象义
C:由特定义到一般义
D:由实词义到虚词义
E:词义假借
除哪项外,均可用于白庀急性期的治疗:
A:外用焦油类制剂 
B:外用皮质类固醇激素 
C:外用蒽林 
D:静脉封闭疗法 
E:抗生素 
桑叶可用治( )
A:风热感冒 
B:肝阳上亢 
C:热毒疮肿 
D:肺热燥咳 
E:麻疹不透
下列炮制方法的目的,不属降低毒副作用的是()。
A:延胡索醋制
B:常山酒炒
C:甘遂醋制
D:半夏姜矾水制
E:巴豆压油取霜
属升浮药性的“性味”是()。
A:甘、苦,寒
B:酸、苦,温
C:辛、苦,寒
D:辛、甘,温
E:辛、甘,寒
纳米中药是指运用纳米技术制造的粒径小于100nm的中药有效成分.有效部位.原药及其复方制剂。目前,制备成纳米微粒载体的中药多为()。
A:脂溶性有效成分
B:原药
C:复方中药成分
D:单一有效成分
E:水溶性有效成分
带状疱疹西医治疗不宜选用的是:()。
A:抗病毒药:阿昔洛韦口服或静点,或阿糖腺苷静滴,亦可采用干扰素
B:皮质激素:强的松或强的松龙口服。在无严重并发症或禁忌症情况下,早期应用短程疗法,以减轻疼痛
C:止痛药:可采用阿司匹林、卡马西平、消炎痛等
D:抗菌药:可采用消炎药,阿莫西林、头孢拉啶、氟哌酸、利复星等
E:免疫调节剂:胸腺肽肌注
下列各项,不具有治疗虚热功效的药物是()。
A:白薇
B:青蒿
C:银柴胡
D:牡丹皮
E:柴胡
“水冰地坼,无扰乎阳”(《素问·四气调神大论》)中“水冰地坼”的语法现象是()。
A:名词作状语
B:名词作动词
C:名词作定语
D:使动用法
E:意动用法
枳实导滞丸的组成药物中不含()。
A:大黄泽泻
B:枳实黄芩
C:神曲茯苓
D:黄连白术
E:木香半夏
在服法中要求“香气大出,即取服,勿过煮”的方剂是()。
A:桑菊饮
B:桑杏汤
C:银翘散
D:桂枝汤
E:小青龙汤
《灵枢·百病始生》所言的“虚邪”是指()。
A:正气虚弱
B:致病性不强的邪气
C:四时不正之气
D:泛指一切致病因素
E:情志失调
男性不育的病因病机包括()。
A:肾气虚弱
B:外感湿热
C:湿热下注
D:气血两虚
E:肝郁气滞
“其民食鱼而嗜咸,皆安其处,美其食”(《素问·异法方宜论》)句中“美其食”的语法现象是()。
A:形容词名物化
B:形容词使动用法
C:形容词意动用法
D:名词作状语
E:名词用作动词
患者,女,31岁。右侧牙痛3天,龈肿,痛剧,伴口臭,口渴,大便3日未行,舌苔黄,脉洪。治疗除取颊车、下关穴外,还应加()。
A:外关、风池
B:太溪、行间
C:中渚、养老
D:合谷、内庭
E:太冲、曲池
寻常疣不宜选用哪种方法治疗:()。
A:清热解毒、活血化瘀汤剂内服或熏洗
B:冷冻疗法
C:挤疣疗法
D:鸦胆子敷贴
E:推疣疗法
下列哪些病证属于《素问·至真要大论》中有关“热”的病机()。
A:诸转反戾
B:诸病有声,鼓之如鼓
C:诸躁狂越
D:诸胀腹大
E:诸湿肿满
清气化痰丸的主治证是()。
A:湿痰咳嗽
B:燥热咳嗽
C:痰热咳嗽
D:寒饮咳嗽
E:阴虚咳嗽
皮下组织的厚薄与下列哪种因素无关:()。
A:年龄
B:性别
C:部位
D:营养状态
E:气候
具有润泽保护、解毒收敛、止痒生肌作用的外用剂型是:()。
A:溶液
B:粉剂
C:洗剂
D:酊剂
E:油剂
具有收敛散风、杀真菌、止痒作用的外用剂型是:()。
A:溶液
B:粉剂
C:洗剂
D:酊剂
E:软膏
患者朱某,女,53岁。素体气血不足,不慎感受风邪,症见口眼斜,言语不利,手足运动不灵活,舌苔白,脉浮数。治宜选用()。
A:地黄饮子
B:牵正散
C:大秦艽汤
D:小活络丹
E:补阳还五汤
防风通圣散的功效是()。
A:疏风解表、泻热通便
B:疏风散热、通腑泻结
C:辛温发汗、兼清里热
D:解表泻热、行气通便
E:以上都不是
下面哪个不符合湿疮的范畴:()。
A:旋耳疮
B:
C:绣球风
D:四弯风
E:水赤疮
下列各项,不属于龙胆泻肝汤证临床表现的是()。
A:耳聋
B:阴肿
C:筋痿
D:吞酸
E:口苦
《举痛论》中“卒然痛死不知人,气复反则……”()。
A:肠胃之间
B:冲脉
C:背俞之脉
D:五脏
E:小肠
下列方剂,用法中有乌梅的是()。
A:平胃散
B:止嗽散
C:清燥救肺汤
D:玉液汤
E:二陈汤
下列哪项不属于“十八反”的药物()。
A:甘草反甘遂
B:乌头反贝母
C:藜芦反半夏
D:甘草反大戟
E:乌头反瓜蒌
电针取穴应选用()。
A:身体左右两侧腧穴组成1对,选1~3对穴位为宜
B:身体左右两侧腧穴组成1对,选5~6对穴位为宜
C:身体同侧腧穴组成1对,选1~3对穴位为宜
D:身体同侧腧穴组成1对,选5~6对穴位为宜
E:根据病情选择腧穴,不拘左右,穴数不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