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自:土壤监测工

样品采集的三个阶段分别为()
A:采样准备、样品采样、样品制备
B:前期采样、正式采样、补充采样
C:样区划分、边界确定、样品采集
D:调查分析、野外定点、样品采集
区域环境背景土壤采样,一般监测采集()样品。
A:底层土
B:视情况
C:心土
D:表层土
低于分析方法检出限的测定结果以“未检出”报出,参加统计时按二分之一最低检出限计算。
第一类土壤环境质量执行一级标准。
固体污染物抛洒污染型,等打扫后采集()土样,采样点数不少于3个。
A:表层1~2cm
B:表层5cm
C:10cm
D:0~20cm
综合污染型土壤监测布点采用综合放射状、均匀、带状布点法,不采混合样,便于掌握工程及生产对土壤影响状况。
分析记录一般要设计成记录本格式,页码、内容齐全。
样品干燥与处理过程()。
A:应分室进行
B:应避免光照
C:应同时进行
D:应避免污染环境
对某试样进行多次测定,获得其中硫的平均含量为3.25%,则其中某个测定值(如3.15%)与平均值之差为该测定的()。
A:绝对误差
B:相对误差
C:相对偏差
D:平均偏差
分析结果一般需要报告的数据()。
A:测定次数,平均值
例行分析中,()要带测质控平行双样。
A:每批
B:每天
C:两天
D:一个星期
农田土壤混合样的采集,主要有()方法。
A:两种
B:八种
C:六种
D:四种
根据土壤监测目的,土壤环境监测有()种主要类型。
A:5
B:3
C:4
D:6
土壤环境监测的误差由()等部分组成。
A:采样误差、制样误差
B:采样误差、分析误差
C:采样误差、制样误差和分析误差
D:采样误差、制样误差、分析误差、经验误差
对过滤后只要求烘干即可进行称量的沉淀,则可采用()。
A:无灰滤纸
B:微孔玻璃坩锅
C:古氏坩锅
D:瓷坩锅
什么是区域背景值,如何取得区域背景值?
国际上规定玻璃量器定量的标准温度是()。
A:20℃
B:25℃
C:20±1℃
D:25±1℃
从有关电对的电极电位判断氧化还原反应进行方向的正确方法是崐()。
A:某电对的还原态可以还原电位比它低的另一电对的氧化态
B:作为一种氧化剂,它可以氧化电位比它高的还原态
C:某电对的氧化态可以氧化电位较它低的另一电对的还原态
D:电对的电位越低,其氧化态的氧化能力越强
事故土壤监测,()。
A:可以与公布的背景值资料比较,确定其影响
B:要设定2~3个背景对照点
C:根据现场状况,当场确定其影响
D:根据分析手段确定监测项目
下列所述情况中,属于操作人员不应有的操作误差是()。
A:滴定前用操作溶液将滴定管淋洗几次
B:称量某物时冷至室温再进行称量
C:滴定之前用被滴定的溶液淋洗锥形瓶
D:使用经过检定合格的砝码
分析取用后的剩余样品,待测定全部完成数据报出后,即可丢弃。
监测过程受到干扰时,如何应对?
采样区域面积越大,样品的代表性愈好。
碱性高锰酸钾洗液适于洗涤()。
A:不明沉淀物
B:普通玻璃器皿
C:氧化物残迹
D:油污玻璃器皿
土壤环境分析中的“第一方法”是指()。
A:权威部门规定或推荐的方法
B:常规分析方法
C:根据各地实情,自选等效方法
D:标准方法
下列各组玻璃仪器中属硬质玻璃的是()组。
A:试剂瓶、漏斗、干燥器、表面皿、培养皿、标本瓶、玻璃管、移液管
B:漏斗、烧瓶、凯氏瓶、试管、三角烧瓶、蒸馏器、冷凝器、曲颈瓶
C:漏斗、烧瓶、移液管、试管、量筒、烧杯、滴定管、量瓶、玻棒
D:•烧杯、漏斗、烧瓶、凯氏瓶、试管、量筒、玻棒、移液管、量瓶
采样区差异愈小,样品的代表性()。
A:不一定
B:愈好
C:无所谓
D:愈差
质量为m的物质A,摩尔质量为M溶于水后移至容量瓶中,配成V升溶液,则该溶液物质的量浓度为()。
A:M/mv
B:m/Mv
C:mv/M
D:Mv/m
制样过程中采样时的土壤标签与土壤始终放在一起,严禁混错,样品名称和编码始终不变。
如果建设工程或生产没有翻动土层,则中下层土壤不会受污染物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