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自: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与标准

根据《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总纲》,提出和论证实施生态保护措施的基本框架应从哪些方面提出。()
A:保护
B:补偿
C:恢复
D:建设
根据《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生态影响》,生态评价工作范围应依据()确定。
A:评价项目对生态因子的影响方式
B:评价项目对生态因子的影响程度
C:生态因子之间的相互影响
D:生态因子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依存关系
下列地表水水域环境功能属Ⅳ类的是()。
A:一般景观要求水域
B:非直接接触的娱乐用水区
C:一般工业用水区
D:水产养殖区
E:农业用水区
规划目标和规划方案实施的环境限制因素主要有()。
A:跨界环境因素,因为许多环境影响是跨行政管理边界的
B:经济因素与环境问题的关系,经济效益是几乎所有规划最关注的问题,而以收益最大化为目标的规划方案通常会产生较大的环境问题
C:社会因素与生态压力,有些规划,如流域开发规划,可能影响到土著居民的生活方式,进而影响到环境
D:社会、经济、环境对评价区域可持续发展的支撑能力
大气环境污染源调查时,对于颗粒物的粒径分布内容的调查应包括()。
A:颗粒物粒径分级(最多不超过20级)
B:颗粒物的分级粒径(μm)
C:各级颗粒物的质量密度(g/cm3
D:各级颗粒物所占的质量比
根据《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声环境》,对于一般的公路建设项目,其两侧()满足一级评价的范围要求。
A:100m
B:200m
C:300m
D:400m
根据《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地面水环境》,对于()河段,当拟预测溶解氧时,不需要预测最大亏氧点。
A:分段预测
B:弯曲
C:矩形
D:非矩形
简述生态环境保护的基本原理。
根据《建设项目竣工环境保护验收技术规范一生态影响类》,以下尚不具备验收调查运行工况要求的是()。
A:环保设施正常运行,运量达到设计能力50%,但运行稳定的铁路工程
B:已正常运行但产油量只达到50%的油田开发工程
C:生产能力达到80%的矿山采选工程
D:生产能力达到75%的农业开发项目
按照GB5086.1~5086.2-1997规定方法进行浸出试验而获得的浸出液中,任何一种污染物的浓度均未超过GB8978-1996最高允许排放浓度,且pH值在()的一般Ⅰ类工业固体废物。
A:6~9之内
B:8~12之内
C:6~12之内
D:5~8之内
在《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中,Ⅰ、Ⅱ类水中COD的最低标准限值是()。
A:15mg/L
B:20mg/L
C:10mg/L
D:30mg/L
规划现状调查内容应包括()。
A:工程
B:环境
C:社会
D:历史
E:经济
生态影响调查结论是全部调查工作的结论,编写时重点概括说明(),在此基础上,对环境保护措施提出改进措施和建议。
A:工程建设成后产生的主要环境问题
B:工程建设前后的主要环境问题
C:现有环境保护措施的有效性
D:公众调查的意见
根据《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总纲》,对于拟采取环境保护措施的论证应从()进行论证。
A:技术可行性
B:经济合理性
C:长期稳定运行和达标排放的可靠性
D:满足环境质量与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要求的可行性
根据《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生态影响》,凡涉及不可替代、极具价值、极敏感、被破坏后很难恢复的敏感生态保护目标(如特殊生态敏感区、珍稀濒危物种)时,必须提出可靠的()。
A:补偿措施
B:避让措施
C:生境替代方案
D:重建措施
中水平放射性固体废物处置包括()、()两种。
某地下水的细菌总数Ⅰ类、Ⅱ类、Ⅲ类标准值均为≤100个/mL,若水质分析结果为100个/mL,应定为()。
A:Ⅰ类
B:Ⅱ类
C:Ⅲ类
D:Ⅳ类
根据《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大气环境》,二级评价项目大气环境监测点布置以监测期间所处季节的主导风向为轴向,取上风向为0°,至少在约0°、()、()、270°方向上各设置1个监测点,主导风向下风向应加密布点。
A:60°,240°
B:120°,240°
C:60°,180°
D:90°,180°
在进行环境监测时,应按照()规定,来确定采样位置和采样频率。
A:环境质量标准和环境基础标准
B:环境质量标准和环境监测标准
C:环境质量标准和污染物排放标准
D:环境基础标准和环境监测标准
生态影响的经济损益原则中,把()作为生产力要素的原则。
A:生态评价
B:生态质量
C:生态恢复
D:生态防护
只需预测日平均浓度、年均浓度的污染源类别有()。
A:新增污染源的正常排放
B:新增污染源的非正常排放
C:削减污染源
D:被取代污染源
E:其他在建、拟建项目相关污染源
大气环境评价范围的()。
A:直径或边长一般不应小于4km
B:直径或周长一般不应小于5km
C:半径或边长一般不应小于5km
D:直径或边长一般不应小于5km
根据《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总纲》,工程分析时,对于生态影响因素分析,除应特别关注特殊工程点段分析外,还应关注()等特有影响因素的分析。
A:有利影响
B:区域性影响
C:间接性影响
D:累积性影响
E:长期影响
《污水综合排放标准》中规定:新建排污口,排入集中式生活饮用水地表水源地二级保护区的污水,应执行()标准。
A:一级
B:二级
C:三级
D:以上都不是
对取得的大量生态数据,需进行()。
A:编辑和整理
B:分析和汇总
C:统计和分析
D:汇总和整理
根据《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地下水环境》,地下水环境影响预测时,水文地质条件概化除应根据评价等级选用的预测方法外,还应结合()等因素。
A:环境保护敏感目标
B:含水介质结构特征
C:边界条件及参数类型
D:地下水补、径、排条件
大气环境防护距离是以()为起点的控制距离。
A:污染源中心点
B:监测布点
C:场界监控点
D:排放源中心点
地下水环境影响需要设置评价专题时,其主要评价工作内容包括()。
A:调查水文地质基本状况和地下水的开采利用状况
B:识别影响途径和选择预防对策和措施
C:环境容量与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
D:开发区总体规划的综合论证和环境保护措施
对于以线源为主的城市道路等项目,评价范围设定为()的范围。
A:线源中心两侧各200m
B:线源中心两侧各100m
C:面源中心两侧各200m
D:点源中心两侧各200m
现行的《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1996)关于各项污染物数据统计的有效性规定中,SO2、NO2、CO每小时的采样时间至少是()。
A:35min
B:40min
C:45min
D:50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