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自:三个办法一个指引

贷款人超越或变相超越权限审批流动资金贷款的,银行业监督管理机构可以采取的措施包括().
A:责令贷款人限期改正
B:责令贷款人限期改正,并处五十万元以上二百万元以下罚款
C:对直接负责的董事、高级管理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给予警告,处五十万元以上二百万元以下罚款
D:对直接负责的董事、高级管理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由公安机关依法给予治安管理处罚
《固定资产贷款管理暂行办法》对固定资产贷款风险评价指标和标准种类设定是如何规定的?
请问按照《项目融资业务指引》规定,贷款人应当通过何种措施努力降低建设期风险?
《固定资产贷款管理暂行办法》出台之前,由于不合理的绩效考核导向,银行业金融机构普遍存在()、()的现象.
A:重贷前;轻贷后
B:轻贷前;轻贷后
C:重贷后;轻贷前
D:重贷后;重贷前
按照《个人贷款管理暂行办法》规定,借款合同应当主要包括哪些内容?
操作风险可以分为几大类别风险?
设备贷款的贷款期限由贷款银行贷款风险管理相关原则确定,一般()年,最长不超()年。
A:1;3
B:1;5
C:3;5
D:3;3
商业贷款人(CommercialLenders)主要是指为项目提供资金的商业银行。包括安排行、代理行、管理行、()、()。
按照办法规定,固定资产贷款提款条件应当包括哪些内容?
什么主体在从事什么活动时,应遵守《流动资金贷款管理暂行办法》?
对()是《流动资金贷款管理暂行办法》的核心指导思想。
A:流动资金贷款进行有效规范
B:流动资金贷款进行风险控制
C:流动资金贷款进行支付管理
D:流动资金贷款进行需求测算
对固定资产贷款人越权审贷、违规放贷、违规支付贷款资金的,银行业监管部门除采取监管措施外,可处以多少金额的罚款?
“三个办法一个指引”中,“三个办法”包括()贷款、()贷款、()贷款管理办法。
贷款人受理的固定资产贷款申请应具备的条件包括().
A:借款用途及还款来源明确、合法
B:项目符合国家的产业、土地、环保等相关政策,并按规定履行了固定资产投资项目的合法管理程序
C:符合国家有关投资项目资本金制度的规定
个人住房贷款发放环节的主要风险点包括()。
A:个人贷款信息录入是否准确
B:贷款担保手续是否齐备、有效
C:在发放条件不齐全的情况下放款
D:未对重点贷款使用情况进行跟踪检查
E:在资金划拨时会计凭证填制不合要求
个人住房贷款的合同填写并复核无误后,()应负责与借款人、担保人签订合同。
A:贷款受理人
B:贷款审查人
C:贷款审批人
D:贷款发放人
《项目融资业务指引》第十五条对于贷款人发放贷款资金如何进行规定?
请回答商业银行合规管理职能与内部审计职能之间的关系。
请问《个人贷款管理暂行办法》中贷款审查环节应对贷款调查内容的哪些方面进行全面审查?
银行的市场环境中宏观环境不包括()。
A:经济环境
B:技术环境
C:信贷资金的供求状况
D:社会环境
固定资产贷款,是指贷款人向企(事)业法人或国家规定可以作为借款人的其他组织发放的,用于借款人()投资的本外币贷款。
下列不属于个人住房贷款中常见的政策性风险的是()。
A:抵押品执行的政策性限制
B:对境外人士购房的限制
C:对楼盘建设规划的限制
D:对购房人资格的政策性限制
融资项目尽职调查的基本原则是()。
A:真实
B:有效
C:完整
D:准确
以下哪些选项反映了目前我国信贷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A:贷款新规是针对我围银行业信贷管理的现实状况和薄弱环节制定出台的
B:当前,我国银行业金融机构对贷款使用(支付)的管理已经成为信贷管理中最为薄弱环节之一
C:过度授信的问题,集中体现为部分银行业金融机构“垒大户”
D:银行业金融机构监管部门在现场检查中发现,银行业金融机构贷款中普遍存在“四假骗贷”问题
E:1996年实施的《贷款通则》等贷款管理法规已经不能有效规范和调整当前商业银行贷款风险管理
2002年,()开办了生源地助学贷款。
A:中国银行
B:中国建设银行
C:中国工商银行
D:中国农业银行
个人贷款的特征包括()。
A:品种多
B:用途广
C:贷款便利
D:还款方式灵活
E:风险小
()的要义是贷款审批通过不等于放款。
A:诚信申贷
B:协议承诺
C:贷放分控
D:实贷实付
目前‘三个办法一个指引’测算参考最受争议的方面为:().
A:没有区别行业,主要适用生产型企业
B:结果计算没有数据
C:结果计算可能出现负值
D:计算值与现有存量额度存在交大差异
借款人自主支付是指贷款人根据借款人的提款申请将贷款资金发放至借款人账户后,由借款人自主支付给符合合同约定用途的哪类对象?()
A:客户方
B:借款人交易对手
C:股东
D:合伙人
流动资金贷款需要展期的,贷款人应审查贷款所对应的资产转换周期的(),决定是否展期,并合理确定贷款展期期限,加强对展期贷款的后续管理。
A:实际变化和实际需要
B:变化原因和生产需要
C:转换原因和实际需要
D:变化原因和实际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