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考题库
首页
所有科目
自考历年真题
考试分类
关于本站
游客
账号设置
退出登录
注册
登录
出自:中医妇科高级职称
白花蛇的功效是()
A:祛风,解表,止痛
B:祛风,通络,利尿效
C:祛风,活络,定惊
D:祛风湿,强筋骨
E:祛风湿,治骨鲠
脾约证的脉象是()
A:脉滑而疾
B:脉沉迟
C:趺阳脉浮而涩
D:脉浮大
E:脉微涩
太阳蓄血证的小便特点是()
A:小便自利
B:小便不利
C:小便淋漓
D:小便自遗
E:小便浑浊
血热型产后恶露不绝,宜选用的最佳方剂为()
A:六味地黄丸
B:一贯煎
C:保阴煎
D:生化汤
E:以上都不是
患者狄某,头痛发热,有汗不畅,微恶风寒,口渴,咳嗽,咽痛,舌尖红,苔薄白,脉浮数。治宜选用()
A:桑菊饮
B:银翘散
C:止嗽散
D:升麻葛根汤
E:加减葳蕤汤
芤脉最常见的主病是()
A:阳虚
B:阴虚
C:精亏
D:失血过多
E:气血两虚
热毒充盛三焦、表里上下,宜选用()
A:白虎汤
B:犀角地黄汤
C:普济消毒饮
D:黄连解毒汤
E:龙胆泻肝汤
九味羌活汤的组成药物中含有()
A:白芍
B:山茱萸
C:生地黄
D:麦冬
E:枸杞子
治疗温病“邪留三焦”,叶氏主张()
A:分消上下
B:开达膜原
C:辛开苦降
D:芳香宣化
E:顾护阳气
下利清谷,呕不能食,四肢厥冷,脉微细,其证候是()
A:太阴病证
B:少阴寒化证
C:厥阴病证
D:少阴热化证
E:少阳病证
麦门冬汤中麦冬与半夏的比例为()
A:1∶1
B:2∶1
C:3∶1
D:5∶1
E:7∶1
麻黄细辛附子汤的主治病证是()
A:少阴阳虚,外感风寒证
B:阳气虚弱,外感风寒证
C:温阳祛寒,补气健脾证
D:外感风寒,肺气不宣证
E:素体阳虚,外感风寒证
用于肾阳不足,精血亏虚之畏寒肢冷、阳痿早泄、宫冷不孕、小便频数、腰膝酸痛、头晕耳鸣等,最适宜的药物是()
A:肉苁蓉
B:鹿茸
C:仙茅
D:巴戟天
E:葫芦巴
有清热利湿,退黄疸攻效的药物是()
A:薏苡仁
B:茯苓
C:石韦
D:车前子
E:金钱草
中药房购进一批川贝母,药材外层二片磷叶呈“怀中抱月”形,顶端闭合。
第1题,共2个问题
(单选题)该药材所含主要有效成分为()
A:黄酮
B:蒽醌
C:有机酸
D:强心苷
E:生物碱
第2题,共2个问题
(单选题)这种川贝母习称()
A:珠贝
B:青贝
C:松贝
D:炉贝
E:大贝
十二经脉气血流注,周而复始,如环无端。其流注交接有一定次序。十四经流注,是在十二经脉流注的基础上,再加上:()
A:冲、任
B:督、带
C:督、任
D:阴阳维脉
E:阴阳跷脉
某女,28岁。顺产后20天,仍有少量出血,色淡红,小腹坠痛明显,并自觉阴中有异物脱出,咳嗽或用力加重,但未脱出阴道口外,伴腰膝酸软,小便频数,夜间加重,头晕耳鸣,舌淡红,脉沉细。经妇检见子宫颈下垂到坐骨棘以下,其诊断为()
A:产后恶露不净
B:癥瘕
C:阴挺
D:转胞
E:以上都不是
金锁固精丸主治病证的病机是()
A:肾虚精关不固
B:脾虚精关不固
C:阴虚精关不固
D:肝热引动相火
E:心火扰动精室
某女,48岁。先因劳役饮食失节,加之忧思,病痞结,胸腹胀满,旦食不能暮食,两胁胀痛,脉弦。最合适的诊断为()
A:肤胀
B:胁胀
C:腹胀
D:单腹胀
E:鼓胀
“交通心肾”法的代表方为()
A:真人养脏汤
B:归脾汤
C:四神丸
D:桑螵蛸散
E:生脉散
下列哪项
不属于
“奇经八脉”的内容()
A:督脉
B:任脉
C:冲脉
D:络脉
E:带脉
《金匮要略》论述防己地黄汤的主症为()
A:病如狂状
B:妄行
C:独语不休
D:无寒热
E:脉浮
柴胡、葛根、升麻都具有的功效是()
A:透发麻疹
B:生津止渴
C:和解退热
D:升举阳气
E:疏肝解郁
下列哪项不是十五络脉:()
A:大包
B:长强
C:会阴
D:鸠尾
E:虚里
下列经脉中与阳跷脉循行最为密切的是()
A:足少阴肾经
B:足厥阴肝经
C:足少阳胆经
D:足太阴脾经
E:足太阳膀胱经
太阳病,发汗未愈,风寒入里化热,身热不解,汗出而喘,舌苔薄白,脉滑数者,治疗应选用()
A:泻白散
B:葛根黄芩黄连汤
C: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
D:桂枝加厚朴杏子汤
E:小青龙加石膏汤
手足三阴经在四肢肘膝关节以上的分布规律是()
A:太阴在前,厥阴在中,少阴在后
B:太阴在前,少阴在中,厥阴在后
C:厥阴在前,太阴在中,少阴在后
D:少阴在前,厥阴在中,太阴在后
E:厥阴在前,少阴在中,太阴在后
酸枣仁与柏子仁比较,正确的是()
A:都可以养血安神,治疗心血不足之心悸,失眠,健忘
B:两者常相使为用
C:酸枣仁可收敛止汗,生津止渴
D:柏子仁还可以润肠通便
E:酸枣仁安神力弱于柏子仁
春温的诊断要点中,不妥当的是()
A:发生于春季
B:初起即见里热证候
C:初起皆兼卫表证
D:易出现动风、闭窍、动血等危重症
E:后期易伤肝肾之阴
调经疏肝主要是
A:养血柔肝
B:疏肝理脾
C:开郁行气
D:滋阴潜阳
E:清热疏肝
首页
<上一页
26
27
28
29
30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