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自:中级心电学技术

关于正常人QRS波群的电压标准,不正确的是()。
A:V5导联R波振幅<2.5mV
B:RavL+SV3<2.8mV(男性)或<2.0mV(女性)
C:aVR导联R波振幅<0.5mV
D:aVF导联R波振幅<2.5mV
E:aVL导联R波振幅<1.2mV
Koch三角是指()。
A:上腔静脉口、下腔静脉口和冠状静脉窦口组成的区域
B:右心室流入道、右心室流出道及室上嵴组成的区域
C:冠状窦口前内缘、三尖瓣隔瓣附着缘和Todaro腱之间的三角区
D:位于右房室口与肺动脉瓣口之间的区域
E:起自界嵴,向前与右心耳交界的区域
局灶性心房颤动的好发部位是()。
A:肺动脉
B:室上嵴
C:上腔静脉
D:左上肺静脉
E:冠状静脉窦

患者女性,60岁,高血压病史15年。近来稍活动就发作胸痛。心电图如图3-2-5所示。



第1题,共3个问题
(单选题)为确诊应选择的检查是()。
A:动态心电图
B:冠状动脉造影
C:超声心动图
D:运动负荷试验
E:多排螺旋CT

第2题,共3个问题
(单选题)冠状动脉造影发现左前降支近端狭窄80%,左回旋支中段狭窄90%,最合适的治疗手段为()。
A:药物保守治疗
B:主动脉内反搏术
C:体外反搏治疗
D:冠状动脉搭桥术
E:PCI术

第3题,共3个问题
(单选题)结合病史,该患者的心电图改变提示()。
A:心包炎
B:变异型心绞痛
C:心肌缺血
D:急性心肌梗死
E:急性肺动脉栓塞
关于左心室肥大心电图表现的描述,正确的是()。
A:面向左心室的导联QRS波群电压增高
B:QRS波群时限延长,但一般不超过0.11s
C:QRS波群电轴左偏,常超过-30°
D:左胸前导联可出现ST段下移及T波倒置
E:如果兼有QRS波群电压增高和ST-T改变,则左心室肥大的诊断很少有假阳性
患者女性,19岁,曾晕厥3次,均发生于运动时。行心电图运动试验检查,运动中出现室性心律失常(见图4-4-2),下列有关运动试验对心律失常评价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运动试验可了解室性心律失常的机制
B:运动试验可了解晕厥是否与室性心律失常有关
C:运动试验诱发出室性心动过速即可诊断冠心病
D:运动试验诱发的室性期前收缩的分级越高,提示预后越差
E:运动引起的最常见的心律失常是室性心律失常
关于窦房结激动的描述,正确的是()。
A:由窦房结内一群起搏细胞同步放电产生
B:由窦房结内单一起搏细胞放电产生
C:由窦房结内T细胞放电产生
D:由窦房结内普肯耶细胞放电产生
E:窦房结起搏细胞属于快反应自律细胞
患者男性,54岁,近半年活动后胸痛,常规心电图正常。

第1题,共1个问题
(单选题)在运动试验中,最能提示患者有多支冠状动脉病变的指征是()。
A:Ⅱ、Ⅲ、aVF导联ST段水平型压低0.1mV
B:运动中出现收缩压进行性下降伴多个导联ST段下斜型压低0.2mV
C:运动中出现室性期前收缩
D:运动至5分钟时出现Ⅱ、Ⅲ、aVF导联ST段水平型压低0.1mV
E:运动中出现R波增高
关于心电图检查的注意事项,正确的是()。
A:尽量使用交流电滤波或肌电滤波
B:导电膏应涂在电极板上
C:女性乳房下垂者心前导联电极应安置在乳房上
D:检查室应保持温暖,温度不低于18℃
E:可将左右下肢电极放置于同一侧下肢描记心电图
患者男性,50岁,间断性胸痛1个月,常于劳累时发作。胸痛发作时心电图示Ⅱ、Ⅲ、aVF导联ST段水平型下移0.2mV,考虑为劳力型心绞痛。

第1题,共3个问题
(单选题)为明确诊断,该患者应行何种检查()。
A:动态心电图
B:冠状动脉造影
C:超声心动图
D:胸片
E:腹部超声

第2题,共3个问题
(单选题)冠状动脉造影显示病变血管可能为()。
A:左主干
B:左前降支
C:右冠状动脉或左回旋支
D:左前降支或对角支
E:左主干或左前降支

第3题,共3个问题
(单选题)心肌灌注显像(静态及负荷)的表现应为()。
A:下壁可逆性放射性稀疏或缺损
B:后壁可逆性放射性稀疏或缺损
C:下壁不可逆性放射性稀疏或缺损
D:侧壁不可逆性放射性稀疏或缺损
E:前壁可逆性放射性缺损
男性,24岁,心电图诊断为早期复极。比较准确的说法应是()。
A:心电图正常
B:心电图不正常,不需要治疗
C:心电图可疑,需要治疗
D:心电图正常变异,不需要治疗
E:心电图不正常,需要治疗
使用Ⅳ类抗心律失常药物后心电图可表现为()。
A:PR间期延长,QT间期不变
B:PR间期不变,QT间期延长
C:PR间期延长,QT间期延长
D:PR间期不变,QT间期不变
E:PR间期缩短,QT间期缩短
患者女性,57岁,高血压史10余年,心房颤动3年。心电图检查见图3-8-10,图中宽QRS波群应考虑为()。
A:室内差异性传导
B:室性期前收缩
C:间歇性束支阻滞
D:间歇性预激
E:以上都不是
低钾血症的心电图表现不包括()。
A:P波振幅增高
B:PR间期延长
C:T波振幅增高
D:ST段压低
E:QT-U间期延长
以下为变异型心绞痛可出现的心电图改变,但应除外()。
A:ST段抬高伴T波高耸
B:ST段抬高伴对应导联ST段下移
C:可出现R波增高、变宽
D:可伴有心律失常
E:一过性Q波
以下情况可引起PR间期延长,但应除外()。
A:病理性房室传导阻滞
B:房性心动过速
C:间位性期前收缩后第1个窦性搏动的PR间期延长
D:房室结双径路蝉联现象
E:预激综合征
刺激迷走神经可引起以下效应,但除外()。
A:心率减慢
B:冠状动脉舒张
C:心排出量减少
D:房室交界区传导减慢
E:心肌收缩力减弱
关于食管心房调搏起搏阈值的描述,不正确的是()。
A:经食管心房调搏的起搏阈值常≥15V
B:起搏电极导管的位置与起搏阈值无关
C:药物和体位均可影响起搏阈值
D:测定起搏阈值时,采用的刺激频率一般比自身心率快10~20次/分
E:起搏阈值是指能全部有效起搏心房的最低电压
关于窦性心动过速特征的描述,不正确的是()。
A:PR间期、QT间期可相应缩短
B:常见于运动、发热、甲亢、贫血等
C:不应有ST-T的变化
D:心率>100次/分
E:P波为窦性
以下为引起运动试验假阴性的原因,但应除外()。
A:药物影响,如β受体阻滞剂、硝酸酯类等
B:心电图异常,如电轴左偏、左前分支阻滞等
C:长期从事体力劳动
D:导联错误,如单导联记录、导联部位不当等
E:育龄妇女、过度通气
AVC通常表示()。
A:房性期前收缩
B:室性期前收缩
C:室内差异性传导
D:室性融合波
E:室性逸搏
动态心电图的分析步骤是()。
A:先人工分析心律失常,然后进行ST-T分析,最后由计算机来分析
B:先人工进行ST-T分析,然后分析心律失常,最后由计算机来分析
C:先打印各种报告,然后根据报告结果进行心律失常和ST-T分析
D:先由计算机扫描分析,然后进行心律失常和ST-T回顾分析及编辑
E:由计算机自动分析并直接打印报告即可
典型的二度Ⅰ型房室传导阻滞的心电图表现是()。
A:PR间期逐渐延长
B:RR间距逐渐缩短
C:PR间期的增量逐次减少
D:含受阻P波的长RR间距<2倍短RR间距
E:以上都是
结间束的电生理特性之一是()。
A:Bachmann束
B:James束
C:传导速度比心房肌慢
D:P波增宽切迹
E:具有潜在自律性
交叉感知是指()。
A:一个心腔的电信号被另一个心腔电路所感知
B:心房电路感知了P波
C:心房电路感知了肌电位
D:心室电路感知了T波
E:心室电路感知了QRS波群
若方波上升时呈圆钝状表示()。
A:阻尼过度(过阻尼)
B:阻尼过小(欠阻尼)
C:阻尼适当
D:线性良好
E:非线性移位
男性,35岁,平素体健,突发心悸,心电图示P波显示不清,RR间距绝对不齐,QRS波群呈室上性,心室率为86~112次/分,应考虑为()。
A:窦性心律不齐
B:紊乱性房性心动过速
C:阵发性房性心动过速
D:心房颤动
E:心房扑动
形成房性期前收缩未下传的主要原因是()。
A:恰遇交界区的相对不应期
B:恰遇心室肌的相对不应期
C:恰遇交界区的有效不应期
D:恰遇右束支的有效不应期
E:恰遇右束支的相对不应期
以下情况可能会引起心电图记录出现交流电干扰,但应除外()。
A:地线连接不当
B:周围有电磁波影响
C:开关接触不良
D:患者呼吸急促
E:电源电压异常
分隔心脏左、右心房的解剖结构是()。
A:房间隔
B:膈肌
C:三尖瓣环
D:二尖瓣环
E:室间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