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自:中医执业医师

闫某,女,63岁。长期咽喉不适感,隐痛,咽喉稍肿,色暗红,舌淡红,苔薄白,脉沉细。欲求针灸配合治疗。可取腧穴()
A:少商、合谷、尺泽、关冲
B:少商、合谷、列缺、外关
C:太溪、照海、鱼际、三阴交
D:太渊、丰隆、列缺、合谷
E:以上都不可
既补肾助阳,又祛风除湿的药物是()
A:巴戟天
B:肉苁蓉
C:郁李仁
D:桑寄生
E:当归
下列有关乙脑病理改变的叙述,错误的是()
A:病变范围广泛
B:胶质细胞增生
C:脑实质中性粒细胞浸润
D:神经细胞肿胀、变性及坏死
E:脑实质及脑膜血管充血扩张
成人糖尿病酮症酸中毒胰岛素治疗采用()
A:每4小时静脉注射50U胰岛素
B:每4小时静脉滴注5~10URI
C:每2小时静脉滴注5~10UPZI
D:每小时静脉滴注4~6URI
E:每小时静脉滴注5~10UPZI
有机整体的"中心"是()
A:脑
B:心
C:五脏
D:经络
E:脏腑
治疗瘿气、梅核气、噎膈首选的腧穴是()
A:建里
B:中脘
C:膻中
D:廉泉
E:天突
玉液汤主治消渴病,其病机为()
A:肺胃阴虚燥热
B:肾阳不足,蒸化无能
C:肺脾肾气虚,不能生布固摄津液
D:阳明胃热灼津
E:肝肾不足,阴虚火旺
重型肝炎的特征性表现是()
A:血清转氨酶明显升高
B:肝脾肿大
C:精神神经症状
D:肝区疼痛明显
E:黄疸明显
认为人的心理与生理、精神与躯体、机体内外环境是一个完整的统一体属于()
A:神灵主义医学模式
B:自然哲学医学模式
C:机械论医学模式
D:生物医学模式
E: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
实现刑事责任的方法是()
A:刑事责任
B:犯罪行为
C:行政责任
D:刑罚方法
E:犯罪主体
手少阴心经循行联络的脏腑有()
A:肺
B:脾
C:肾
D:胃
E:胆
患者,男性,55岁。3天前自觉右胁背部疼痛,并逐渐出现疱疹,呈现带状分布,疼痛较剧,口干苦、大便干、小便黄,脉弦,舌红苔黄。根据病情应取哪组经脉或腧穴为主()
A:手足阳明经
B:局部阿是穴及相应夹脊穴
C:手足太阳经
D:手足太阴经
E:手足厥阴经
具有活血行气,祛风止痛功效的药物是()
A:郁金
B:姜黄
C:川芎
D:乳香
E:没药
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治疗高血压病的机理,下列哪项不正确()
A:使血管紧张素Ⅱ生成减少
B:抑制激肽酶Ⅱ的作用
C:间接使PGI合成增多
D:NO合成减少
E:抑制交感神经活性
体现医患之间契约关系的有下列做法,但应除外()。
A:患者挂号看病
B:医生向患者做出应有承诺
C:先收费用然后给予检查处置
D:先签写手术协议书然后实施手术
E:患者被迫送红包时保证不给医生宣扬
柴胡与薄荷均具有的功效是()
A:疏肝解郁
B:理气调中
C:化湿行气
D:消积行气
E:破血行气
以上各项属随时消毒的是()
A:对传染病住院患者床头柜的按时消毒
B:传染病患者出院前的沐浴
C:医院手术室的消毒
D:剧院的通风
E:餐馆餐具的消毒
可损伤心脾的因素是()
A:劳力过度
B:劳神过度
C:房劳过度
D:过饥
E:过饱
治疗肾癌阴虚内热证的代表方是()
A:八正散或龙胆泻肝汤
B:桃红四物汤
C:小蓟饮子
D:知柏地黄丸
E:大补元煎
我国卫生法律体系的内容是指()
A:地方卫生法规、规章
B:卫生行政法规
C:卫生法律
D:宪法和基本法律
E:上述全部法律部门有机组成
男性,40岁。一周前出差四川,工作紧张之余,尽享辛辣美味。归京后一直没有临厕,兼见烦渴,口臭喜冷,脉滑实,苔黄燥,急求针灸通便。针灸取穴为()
A:上巨虚、天枢、支沟、合谷、曲池
B:上巨虚、天枢、支沟、中脘、行间
C:上巨虚、天枢、支沟、脾俞、胃俞
D:上巨虚、天枢、支沟、神阙、气海
E:上巨虚、天枢、支沟、三阴交、足三里
痰浊为病,随气上逆尤易()
A:阻滞肺气,失于宣降
B:留滞脏腑,升降失常
C:蒙蔽清窍,扰乱心神
D:流注经络,气机阻滞
E:停滞胃腑,失于和降
腰痛连腹多因()
A:肾虚
B:寒湿
C:带脉损伤
D:瘀血阻络
E:结石阻滞
气和津液的关系有哪些?()
A:气能生津
B:气能行津
C:气能摄津
D:津能生气
E:津能养气
六腑的生理特点是()
A:贮藏精气
B:化生精气
C:满而不能实
D:藏而不泻
E:实而不能满
五行中,"金"的"所胜"之行是()
A:火
B:水
C:土
D:木
E:以上均非
常用于面积较大部位、肌肉丰厚处的拔罐法是()
A:留罐法
B:走罐法
C:闪罐法
D:刺血拔罐法
E:火罐法
倾倒综合征常发生于()
A:迷走神经干切断术后
B:毕Ⅰ式胃切除术后
C:毕Ⅱ式胃切除术后
D:幽门成形术
E:高选择性胃迷走神经切断术后
既能祛风湿,又能强筋骨,还能利水消肿的药物是()
A:薏苡仁
B:威灵仙
C:五加皮
D:车前子
E:桑白皮
在医学道德评价中,我们应坚持()
A:目的决定论
B:手段决定论
C:目的决定手段论
D:目的手段辩证统一论
E:目的手段对立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