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自:幼儿园教师资格证

幼儿园安排行政人员,代替李老师参加培训,幼儿园的做法()。
A:合理,幼儿园有选派参培人员的权利
B:合理,幼儿园有管理和教育员工的权利
C:不合理,侵犯了老师参加培训的权利
D:不合理,侵犯了李老师教育教学的权利
近几年来,患肥胖症的幼儿越来越多,治疗肥胖首先应适当地( ),同时必须从精神上对患儿予以鼓励和协调。
A:增加运动
B:限制饮食
C:进行针灸治疗
D:进行药物治疗
蔡元培“军国民教育”指的是对国民的()。
1996年的《幼儿园工作规程》明确规定幼儿园的领导体制为()。
A:园长负责制
B:园长责任制
C:园长职级制
D:园长级别制
简述幼儿中期儿童游戏的发展水平。
你一个人到了一座荒岛上,救援人员20天后才能到达(今天是第0天)。你有A和B两种药片,每种20粒。每天你必须各吃一片才能活到第二天。但是你不小心把这两种要混在了一起,无法识别。你该怎么办?
幼儿的直立行走动作,是在无意识动作基础上逐渐产生的。幼儿身体动作发展的顺序是()。
A:抬头-翻身-坐-爬-站-走
B:抬头-坐-翻身-爬--走
C:翻身-抬头-爬-坐-站-走
D:抬头-翻身-爬-坐-站-走
儿童思维发展的总趋势是按直觉运动思维在先,具体形象思维随后,抽象逻辑思维最后的顺序发展起来的,所以三种思维方式是彼此对立、相互排斥的。
教师在用语言指导游戏时,口气应十分肯定。()
小脑是人脑中最大的结构,占脑重的85%,比脑的其他任何部位对环境性的影响都敏感。( )
促进幼儿心理发展的活动形式是()。
A:游戏
B:学习
C:劳动
D:交往
在一次语言活动中,某教师给幼儿讲“小猫钓鱼”的故事。为了加深幼儿对故事的理解,教师利用活动玩具“猫”和“鱼”作为教具。她一边绘声绘色地讲解故事的情节,一边演示活动的教具,同时伴随相关的轻音乐。试分析材料中的感知觉规律。
幼儿园环境创设的分类中,从活动形式来分,幼儿园环境应当包括语言环境、运动环境、劳动环境和( )。
A:游戏环境
B:保育环境
C:文化环境
D:心理环境
国外早期儿童教育课程的发展趋向中的“课程个性化”的趋向,其关键在于教师准确把握儿童的身心发展特点,以及对个体儿童的细致入微的观察。
从全球学前教育目标的发展趋势来看,20世纪60年代强调()。
A:儿童全面和谐发展
B:儿童个性、情感和社会化发展
C:智力开发
D:培养创造力
第一和第二反抗期的共同特点是()。
A:要求人格独立
B:独立自主性
C:新旧关系体制的转型
D:争取行为动作的自主性
简述托幼园(所)卫生保健室的基本职责。
什么是文化变迁?
不属于草原流动幼儿园特色的是
A:流动性 
B:集中性 
C:开放性 
D:封闭性
某班主任王老师经常拆阅学生的信件。有一次发现学生乐乐的作业本中夹了一封写有"欢欢收"的信件,王老师顺便拆阅了这封信。这是乐乐写给欢欢的"情书",王老师看了非常生气,不分青红皂白将乐乐批评了一顿。并且第二天在班会上宣读了这封信,对乐乐提出了严厉的批评,当着大家的面挖苦乐乐癞蛤蟆想吃天鹅肉.并且号召大家都不跟乐乐说话。乐乐大哭着跑了出去,觉得再也抬不起头来了,在家里留了一张纸条后离家出走。乐乐的家长找王老师理论并要求找回乐乐,王老师解释说,"我作为教师,对学生进行教育和管理是我的职责,批评乐乐是为了教育他。他是从家里离家出走的,跟我没有关系。"

第1题,共1个问题
(简答题)问题:请从教师职业道德的角度评析王老师的做法。
对某一教育活动效果的评价,不能只听某个领导或某个专家的意见,还要听取同行的意见,听取广大家长的意见,更要考查所评班幼儿的发展水平,收集方方面面的信息进行分析和归纳,最后作出恰当的评价体现了评价的()原则。
A:一致性
B:全面性
C:目的性
D:可比性
知识的掌握要经历一系列的过程,其中巩固与_________、_________是最基本的三个环节。
德国教育家福禄培尔的教育著作是( )。
A:《爱弥儿》
B:《大教学论》
C:《儿童的发现》
D:《人的教育》
简述科学儿童心理学诞生的标志。
如何理解幼儿的全面发展教育?
简述儿童发展的年龄特征。
幼儿的动作最初是从无意动作向有意动作发展,以后则是从以无意动作为主向以有意动作为主的方向发展,即服从__________规律。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幼儿教育就是幼儿园教育
B: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是家园合作追求的最终目标
C:幼儿艺术活动的能力是在标准化的艺术技能训练中形成的
D:社会领域的教育具有潜移默化的特点,所以教师要经常告诉孩子一些社会规则和品德要求
广义的信息检索包含两个过程,即( )。
A:检索与利用
B:储存与检索
C:存储与利用
D:检索与报道
一天.一位老师给学生上科学课,主题是“寻找有生命的物体”。老师安排学生去校园里甚至校外的大自然里寻找有生命的物体,并做好记录。走出课堂的孩子们显得很兴奋.不久一位同学跑过来说:“老师,我捉到一只蚂蚱。”其他同学也围过来看,突然,一个同学说:“这是只公的。”围观的同学哄堂大笑。老师问道:“你怎么知道的?”“我观察的,公蚂蚱有劲,跳得高。”他自信地说。这是孩子最直接的推理,却是难能可贵的!老师及时表扬道:“你真是一个小生物学家,科学就是提出问题、研究问题和解决问题,希望你能认真研究一番。”孩子认真地点点头。就在这时,一位同学跑过来告状:“一个同学把蚂蚱踩死了。” 老师很快意识到这是一个绝好的教育机会。他走过去.几个同学正在气呼呼地责备那个同学。这位老师说:“一个蚂蚱也是一个有生命的物体。我们应该爱护每一个有生命的物体。我相信,这位同学一定是无意踩死的。这样吧,老师提一个建议:不如挖个坑,把它安葬了吧!”于是,在学校的草地上,举行了一个特殊的“葬礼”。可以说在这潜移默化中,学生对生命的理解和珍惜,会比多少遍说教都来得有效!

第1题,共1个问题
(简答题)试从教师职业理念的角度,评析该老师的教学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