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考题库
首页
所有科目
自考历年真题
考试分类
关于本站
游客
账号设置
退出登录
注册
登录
出自:00037《美学》
中国上古的美育意识从自发到自觉,在诗、歌、舞一体的“()”中表现得最为明显。
A:礼
B:乐
C:术
D:射
简述现当代西方的一些美学家反对给美和艺术下定义的原因。
维特根斯坦是()的代表人物。
A:分析哲学
B:实用主义美学
C:新自然主义美学
D:精神分析学
狄德罗曾说,卢浮宫的美,不论有人或无人,都同样存在。这句话说的是()
A:美感的主观性
B:美的客观性
C:美感的社会性
D:美的社会性
为什么艺术只能存在于主体的审美心理活动和审美经验中?
审美形态的贯通性
从北京奥运场馆“鸟巢”、“水立方”,看建筑艺术的审美特征。
中国古代美学中与“崇高”相近的范畴包括()。
A:壮美
B:阳刚
C:含蓄
D:飘逸
E:大
艺术家与创作对象的关系是()。
A:反映与被反映的关系
B:模仿与被模仿的关系
C:认识与被认识的关系
D:因感动、感应而产生的情感激荡的关系
超越现实、使主客体发生交流与融合,是艺术意象的()
A:虚拟性
B:感性
C:想象性
D:情绪性
构成审美理解多义性的原因是什么?
艺术家感受、体验世界,孕育审美意象的基础与起点是()
A:艺术想象
B:艺术技巧
C:艺术敏感
D:艺术灵感
悲剧的特征是什么?
《蒙娜丽莎》所属的审美范畴是()
A:优美
B:崇高
C:悲剧
D:喜剧
马克思把艺术归结为一种意识形态,这说明艺术品是()
A:精神产品
B:物质产品
C:意象思维的结晶
D:抽象思维的结晶
审美主体通过自我调节来强化心理图式,这其中涉及()
A:审美对象的层次高低
B:审美能力的大小
C:人生态度的积极与否
D:人生境界的高低
E:人生理想的远近
谈谈对艺术品鉴赏过程的理解。
在中国古代典籍中,“美育”一词最早出现于()
A:庄周《庄子》
B:孔子《论语》
C:刘勰《文心雕龙》
D:徐幹《中论·艺纪》
作为美育实现过程的“消融查(渣)滓”说的提出者是()
A:董仲舒
B:顾炎武
C:朱熹
D:韩愈
主张非理性是一种低级混乱的认识,这一观点是出于()的偏见。
A:科学主义
B:自然主义
C:形而上学
D:辩证法
下列
不属于
审美对象的物质因素的是()
A:色彩
B:体积
C:形状
D:音响
E:旋律
艺术的最高追求和目标是创造()
A:有意境的世界
B:有意象的世界
C:有意境的意象世界
D:有意象的意境世界
下列作品蕴含有高级审美意识的是()
A:《牡丹亭》
B:《红楼梦》
C:《俄狄浦斯王》
D:仰韶文化(鹰鼎)
E:贝多芬的交响曲
结合具体审美实践,说明审美经验的动态过程。
为什么说车尔尼雪夫斯基"美是生活"的命题符合生活的常识,却不符合生活的辩证法?
想象力的两个层面是()
A:自由
B:约束
C:先验
D:经验
E:超验
下列要素
不属于
艺术想象的是()
A:意象的触发
B:意象的发展
C:意象的鲜明
D:意象的形成
李商隐《无题》诗云:“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请以此诗为例,说明审美理解的多义性特点。
请简要说明审美主体在审美活动中的精神存在特征。
中国当代美学的哲学基础是()
A:理念论
B:先验主体论
C:绝对精神论
D: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
首页
<上一页
23
24
25
26
27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