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自:幼儿园教师资格证

下列诗人中,以边塞诗著称于世的是()。
A:曹操
B:岑参
C:李白
D:陆游
甲、乙、丙三个朋友去参观车展。看到一款轿车。甲说:“这不是‘奇瑞’,也不是‘荣威’。”乙说:“这不是‘奇瑞’,而是‘红旗’。”丙说:“这不是‘红旗,,而是‘奇瑞’。”后来,车展管理员说:“三人中,有一个人的两个判断是对的;另一个人的两个判断都是错的;第三人的两个判断一对一错。”由此可知()。
A:这辆轿车是奇瑞轿车
B:这辆轿车是荣威轿车
C:这辆轿车是红旗轿车
D:上面三辆轿车都不是
阅读材料,并回答问题。 木车的激情 在现代旅行中,我们常常因为交通工具的不够迅捷而焦躁和苦恼。我们祈盼乘坐的车辆眨眼间就到达目的地,幻想它能像闪电一样穿越莽野。我们有时甚至为最现代的旅行交通工具--飞机--感到焦急,比如说为机场的长长滞留、耽搁,感到愠怒和不安。我们总是那么急于从甲地到乙地,总是有那么多事情要做。我们碌碌奔波,但催促我们行动的激情是那样脆弱和渺小。我们怎么能够想象几千年前,有一位思想者就乘坐着一辆缓慢的牛车或马车,在大地上往复奔走,是的,他为了自己的思想,为了自己的理念而不知疲倦,并这样终其一生。他就是我们所熟悉的古代哲人孔子,还有他的一群弟子。他们都是一些为思想而激动的不知疲倦者。我们不妨把这些人的一生,把这一切,称为"木车的激情"。由于车速是极其缓慢的,里程是极其艰难的,因而我们今天更有理由说,他的激情才更为强大、更值得信赖。枯叶铺地,北风呼啸。在冬天,那个哲人也不能舍弃自己的旅程。这在越来越聪明的现代人眼里是不可思议不可理解的。一位不可理喻的执著者,让世界感到畏惧了。"政治"这两个字在现代或许已经变质。我们现代人几乎仅仅可以从那辘辘的木车声中,听到"政治"的真正含义,领略它的本质。它那时候是人、旅途、木车,是面对土地的求索,是这样的不知疲倦。原来在古代,"政治"和"诗"是合二为一的,这才让后人生出了永久的崇敬,他不倦地向各阶层诉说他的思考,他的思想,他对这个世界的观察,他探索到的各种各样的原理。作为一位布道者,一位启蒙者,一位诗人,大概这个世界上没有几个人能够与他比肩。但人们往往承认他是布道和启蒙者,而不愿承认他是诗人。可是,现代人在这个寒冷的冬天,在北风击碎冰凌的时刻,真的不能从辘辘的马车声中,听到和看到孔子那一腔燃烧的诗情吗?这是一首长长的、写在大地上的诗,是可以从东方播散到西方的长卷。它就像高空的彩虹一样,横跨万里,放射出璀璨的光辉。我们相信,一本《论语》只是微薄的纪念,只是简短的记录,他那真正的、更为渊博的思想,却是由车轮和双足镌刻在大地上的。它们化在了历史的尘埃之中,需要无数的后人在气流和土末里感觉和辨析,去接受它们的渗透和感染。那个颠簸的木车,把激情播撒在中国大地上。他成了中国乃至整个东方的骄傲,也成了整个人类的骄傲。他的行为表明了人类在某个方面的认识和耐力。他可以指示我们走向多么遥远。他不仅属于古代,更属于现代和未来。给这样一个伟大的言者和行者做一个鉴定,我们也许是无能为力的。可是我们很容易就会发现:他是这样一种生命,他抓住了更本质的东西,所以他才能走向未知的选择,才能驾驭颠簸的木车,承载那么多思想,驶进茫茫历史长河之中,驶进一片灿烂之中。遥想那个古人的身影,我们似乎会明白一点什么。原来只有激情,只有他所击打出的思想的闪电,才可以超越一切交通工具的迅捷,使一切现代传播工具相形见绌。思想才是真正迅捷的、阔大无边的,可以笼罩这个宇宙。激光、无线电波甚至都很难拥有这样的速度和力量。当我们人类不断地将自己的智力和激情变为现代科技,变为非常具体的器械和工具的时候,我们常常忽略了它的源头,忽略了它们真正是来自人类共同的心灵--这样一个基本而重要的现实。无论怎样现代的工具都不能取代心灵。抽掉了心灵,一切都无从谈起。在那个伟大的心灵面前,即便是缓缓爬行的木车,也不能阻断万丈激情。激情的燃烧可以使他穷尽一切艰难险阻,可以穿越十万大山。枯竭而渺小的现代人即便拥有了火车,有了飞船,有了一切的一切,也并不能阻止眼前的危机。也许当我们现代人懂得一遍又一遍怀念木车的激情的时候,才会走向自己的觉悟。 下列对这篇散文的赏析,正确的两项是()。
A:孔子乘坐的木车虽然没有现代交通工具那么快捷、舒适,却可以穿越十万大山,穷尽一切艰难险阻,它深深的辙印诠释了"诗"与"政治"合二为一的真谛
B:文章以"木车的激情"贯穿全文,赋予木车以深刻的内涵,采用了夹叙夹议的手法,大胆展开想象,形象而全面地表现了孔子不懈求索的一生
C:孔子在极为艰苦的条件下不倦地传播他的思想,而人们只承认他是启蒙者和布道者,不承认他是诗人,这主要是因为人们没有看到孔子身上具有一种诗人般的激情
D:在作者看来,一部《论语》只是微薄的纪念,只是简短的记录,孔子更为渊源的思想却穿越了时空,照亮人类共同的心灵,可见《论语》的作用是有限的E.作者认为,科学技术发展日新月异,现在传播工具和交通工具越来越便捷,这种高度发达的物质文明制约了现代人的精神追求,使现代人无法阻止眼前的危机
简述儿童身体发展的四个显著的时期。
《木偶奇遇记》依然是一部道地的教育童话。
作为一种专门对人物、地名、组织机构等的名称及其相关信息进行汇集并予以简要揭示、介绍的工具是( )。
A:手册
B:名录
C:年鉴
D:表谱
简述幼儿园教育活动评价的作用。
下列活动不属于幼儿园值日生内容的是()。
A:整理玩具
B:整理图书
C:自己洗手、洗脸
D:照料自然角,记观察日记
一位教师走进教室时,刚刚推开虚掩着的教室门,忽然一把扫帚掉了下来,不偏不倚,正好打在教师的讲义夹上,课堂上一片哗然,这分明是学生搞的恶作剧。下列处理方式,最恰当的一项是()。
A:老师大发雷霆,立即查找恶作剧的人
B:自我解嘲地笑着说:"看来我工作中的问题不少,连扫帚都向我表示不满了。希望你们在课后也给我提提意见,帮助我改进工作吧!"
C:稍作整理,批评训斥学生
D:认真地说:"我就喜欢接受他人的挑战。"
教师和家长应从( )岁左右的孩子开始进行人厕能力的培养。
A:1.5岁
B:2岁
C:2.5岁
D:3岁
蒙台梭利认为婴幼儿具有一种下意识的、不自觉的感受能力与特殊的鉴别能力,简称()
在中国童话发展史上,继《稻草人》之后的又一部里程碑式的作品是(),奠定了我国长篇童话的基础。
A:《秃秃大王》
B:《金鸭帝国》
C:《“下次开船”港》
D:《大林和小林》
某县要修水电站,县政府下发文件要求每个公职人员都要参加电站集资。某镇幼儿园领导按照文件要求,在领工资之前,从每位教职工的工资中分别扣除了文件规定上交的集资款。对此,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园长办事积极果断,工作能力强
B:侵犯了教职工的获取劳动报酬权
C:违反了国家要求的不得对学校和教师乱摊派的规定
D:侵犯了教职工的个人财产自主权
角色扮演法的特点是什么?
智力游戏、体育游戏和音乐游戏属于( )。
A:创造性游戏
B:规则性游戏
C:表演游戏
D:个人游戏
“幼儿园应在有条件的城市首先建立,然后逐步推广”,这是新中国()时期学前教育事业发展的方针。
举例说明学前儿童生长发育的规律。
下列不属于幼儿教师的职业特点的是()
A:工作对象的主动性和幼稚性
B:工作任务的教育性和艰巨性
C:工作过程的创造性和灵活性
D:教育影响的示范性和感染性
陈鹤琴先生首先提出幼儿教育应采用“教学做合一”的方法。
成立于1919年的一所官督民办的综合性教育机构是()
A:北京香山慈幼院
B:南京鼓楼幼稚园
C:南京燕子矶幼稚园
D:厦门集美幼稚园
幼儿园课程实施的本质是一个课程的()过程。
主动是金 朱华贤 有人说,沉默是金。有人说,慷慨是金。有人说,智慧是金……也许都不错。但我认为,主动才是真正的金,才是自己的金,才是别人无法抢夺的金。人生不能被动,生活需要主动。只有主动才能不断地获得上进的机遇;只有主动才能超越别人;只有主动,才能牢牢地把握胜券。主动就是从时间上超前一步。要求八点钟赶到,你不妨七点五十分赶到,这样你就不用担心搭不上急驶而来的时代列车。主动就是从范围上扩大些。需了解衬衫,你不妨了解一下西装、领带以及鞋子和帽子,这样你的视野就会更加开阔,你的回旋余地就有可能更大。主动就是从程度上加深一层。当你在计算机上输入文字的时候,你不妨深入琢磨一下:为什么在键盘上这么简单地敲几下,文字就输入了?别的输入法是不是还要简单?主动.就是从动作和态度上力求积极一点,敢说一点。当别人尚未意识到的时候。你已经强烈地意识到;当别人刚刚起步时,你已经在途中;当别人正想找你时,你已经敲门进去了……主动是金! (摘编自《中国校外教育))2008年第05期) 文章为什么说“主动是金”?请结合全文说说你的理解。
一名就读于苏州某小学的王同学,因为在上音乐课时自言自语,被音乐老师用封箱胶带施以“封嘴”半节课的惩罚。下列关于该音乐老师课堂问题处理方式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该老师没有顾及王同学的自尊及人格
B:该老师应对王同学的行为进行批评训斥,而不应该以"封嘴"惩罚
C:该老师应激励王同学与其他学生建立良好的课堂行为
D:该老师应及时寻找王同学自言自语的原因
都江堰水利工程由飞沙堰溢洪道、宝瓶口引水口、()三大主体工程和百丈堤、人字堤等附属工程构成。
A:鱼嘴分水堤
B:砌鱼嘴立湃阙
C:分嘴立湃阙
D:全嘴立湃阙
下列不属于影响幼儿的再认和回忆的条件是
A:幼儿的生理健康状况
B:幼儿的心理状态
C:幼儿回忆的侧性及自觉程度
D:能否运用正确的回忆方法
简述依恋及其特征。
结合实际,谈一谈怎么贯彻幼儿活动性原则。
手足口病是近几年幼儿的高发病,高发季节是夏季,( )岁幼儿多见。
A:1~2
B:2~3
C:3~4
D:4~5
培养儿童正确发音的关键期是()。
20世纪无产阶级文学的奠基人和奠基作品分别是()。
A:马克思《资本论》
B:肖洛霍夫《静静的顿河》
C:高尔基《母亲》
D:尼古拉·奥斯特洛夫斯基《钢铁是怎样炼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