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自:临床医学检验技术

男性,22岁。腹泻1d,约20多次,水样便,量多,无臭无粘液,继之呕吐10余次,伴口渴,无尿就诊。无发热及腹痛,生病前1日进食过海产品。体检:表情呆滞,眼窝下陷,声音嘶哑,脉细弱,BP8/4kPa(60/30mmHg),全腹无压痛,最有确诊意义的辅助检查是()
A:血浆比重及红细胞比容积测定
B:血清凝集反应
C:大便及呕吐物培养
D:大便光镜检
E:乙状结肠镜检查
氰化血红蛋白最大吸收峰(),最小吸收波谷()。
酶免疫技术中选定最佳工作浓度常采用()
A:抗体稀释法
B:抗原稀释法
C:酶标记物稀释法
D:棋盘滴定法
E:A+B
桥本甲状腺炎患者可出现哪项检查的异常()
A:ASMA
B:AKA
C:ATGA
D:ANCA
E:APLA
过敏性休克与晕针主要区别()
A:面色苍白
B:四肢厥冷
C:胸闷、呼吸困难
D:血压明显下降
解脲脲原体
蓝氏贾第鞭毛虫滋养体凭借什么器官吸附于肠粘膜上( )
A:前鞭毛
B:吸盘
C:腹鞭毛
D:后鞭毛
E:尾鞭毛
下列哪些情况可引起临床测定中的系统误差( )
A:样品中存在干扰物
B:天平未经校正
C:分析仪器波长不准
D:标本量加错
E:吸管未经校正
关于细菌培养基的叙述,错误的是()
A:由多种物质配制成供细菌生长的基质
B:pH值最终要调至7.2~7.4
C:配制后需灭菌后方可使用
D:液体培养基可用于增菌
E:固体培养基可用于分纯细菌
肝病患者容易出现出血倾向的最主要原因()
A:维生素缺乏
B:毛细血管脆性增加
C:血小板功能不良
D:凝血因子合成障碍
E:肝脏解毒功能不良
能扩张小血管及降低血清胆固醇的维生素是()
A:维生素D
B:大剂量烟酰胺
C:大剂量烟酸
D:维生素A
E:维生素E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的病理生理的特点()
A:血小板聚集
B:病理性凝血酶生成
C:纤维蛋白在微血管内沉积
D:微血栓形成
E:继发性纤溶亢进

医学节肢动物是指通过骚扰、叮咬、吸血、寄生以及传播病原体等方式危害人类健康的一类节肢动物,对人体的危害方式多种多样。



第1题,共1个问题
(单选题)判定某地区的某种疾病的传播媒介是否为节肢动物,可以不具备的条件是
A:生物学证据
B:流行病学证据
C:自然感染证据
D:实验感染证据
E:免疫学证据
完全随机设计资料方差分析的变异分解为()
A:SS总=SS组间+SS组内
B:MS总=MS组间+MS组内
C:SS组>SS组内
D:MS组间<MS组内
E:v组间<v组内
方差分析的应用条件是()
A:独立性、方差齐和非正态性
B:独立性、方差不齐和非正态性
C:独立性、方差不齐和正态性
D:独立性、方差齐和正态性
E:非独立性、方差齐和正态性
婴儿出生后4~6个月,反复呼吸道感染,你首要考虑哪类Ig不足()
A:IgG
B:IgM
C:血清型IgA
D:分泌型IgA
E:IgE
感染性疾病分子诊断的完整检出策略包括( )
A:检出病原体
B:病原体抗原检测
C:病原体分型
D:病原体耐药性检测
E:病原体培养
最有效的单克隆抗体纯化法为()
A:盐析法
B:凝胶过滤法
C:亲和层析法
D:离子交换层析法
E:酸沉淀法
一张良好的血涂片,其标准是____、____、____、____和____。
真菌区别于细菌的主要特征是
A:具有包括核膜、核仁在内的高分化的细胞核
B:有多种繁殖方式
C:对抗生素不敏感
D:细胞壁中无肽聚糖
E:有单细胞或多细胞等不同形态
下列材料中可以用来做吸收池的有()
A:塑料
B:玻璃
C:石英
D:熔凝石英
E:树脂
饥饿1天时血糖的主要来源途径是()
A:肠道吸收
B:肝糖原分解
C:肌糖原分解
D:肾小管重吸收
E:糖异生
过敏性紫癜的检验中不正确的是()
A:骨髓象正常
B:血小板计数正常
C:束臂试验阴性
D:血沉加快
E:血清IgA增高
通常用于培养结核分枝杆菌的培养基是( )
A:改良罗-琴培养基
B:卡-布培养基
C:沙氏培养基
D:血平板
E:亚碲酸钾培养基
在血浆蛋白中含量最多的蛋白是()
A:白蛋白
B:纤维蛋白原
C:前白蛋白
D:球蛋白
E:血红蛋白
下列哪项不是溶酶体的功能()
A:营养、防御
B:器官发育
C:受精作用
D:激素的合成与分泌调节
E:蛋白质的合成
人体正常菌群的生理作用正确的是()
A:拮抗作用
B:营养作用
C:合成维生素
D:免疫作用
E:抗肿瘤作用
可能导致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的变种病毒是()
A:流感病毒
B:流行性腮腺炎病毒
C:麻疹病毒
D:冠状病毒
E:呼吸道合胞病毒
女性,47岁。消化性溃疡病史2年,近期反复出现腹痛,一天前出现呕吐,呕吐物为大量隔夜宿食。该患者可能是()
A:慢性胃炎
B:幽门梗阻
C:急性肝炎
D:急性胰腺炎
E:急性糜烂性胃炎
所致菌痢症状最轻的志贺菌是( )
A:痢疾志贺菌
B:鲍氏志贺菌
C:福氏志贺菌
D:宋内志贺菌
E:B+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