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自:教师招聘考试(小学语文)学科专业知识

京都元夕
元好问
裙服华妆着处逢,六街灯火闹儿童。
长衫我亦何为者,也在游人笑语中。



第1题,共2个问题
(简答题)结合本诗的时代背景,简要分析诗歌末两句所表达的情感。

第2题,共2个问题
(简答题)诗歌前两句描写了京都元夕夜的繁花锦簇,试再举出其他描写元夕繁盛场面的诗词句。

枫桥夜泊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第1题,共1个问题
(简答题)请给古诗《枫桥夜泊》设计教学导入语,并说明设计意图。

案例一:有教师上柳宗元的《江雪》这篇课文,将整首诗翻译了一遍:“很多很多山上没有鸟飞了,千万条道路上见不到人影。只有一条小船上坐着一个披蓑衣的老头;尽管天下着大雪,江水冷冷,但他还是一个人在钓着鱼。”然后问学生“懂了吗”。
案例二:有位教师这样给学生讲解高适的《别董大》(千里黄云白日曛):董大是唐玄宗时候的一位著名的音乐家,叫董庭兰。他要离开朋友们到别的地方去了,诗人高适写了这首诗送他。曛,是傍晚和昏黑的意思。太阳下山了,天空布满黄云,北风吹着,大雁飞着,白雪纷纷扬扬地下着。庭兰啊,别发愁,别担心在前面的旅途上找不到自己的朋友。你的琴弹得这样好,你的名气这样大,天底下还有谁不认识你呢



第1题,共1个问题
(简答题)针对上面两位小学教师的教学行为,围绕“古诗教学”问题谈谈你的看法。
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的区别
口语交际课的教学设计,首先要选好()。
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1)各地兴起的农民运动,一时形成不可________的革命洪流。 (2)日本右翼势力公然举行否认南京大屠杀的反集会,我们怎么能________满腔怒火? (3)收工时,他还把散落在地上的水泥一点点地________起来。 (4)“嫦娥三号”沿月球椭圆轨道飞行多日,________了大量珍贵的科学数据。
A:遏制、遏止、收集、搜集
B:遏止、遏制、收集、搜集
C:遏止、遏制、搜集、收集
D:遏制、遏止、搜集、收集
下列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A:我国月球探测工程将分三步实施:一是“绕”,即卫星绕月飞行;二是“落”,即探测装置登上月球;三是“回”,即采集月壤样品返回地球。
B:日本军国主义能不能复活,“二战”之后的国际秩序会不会被打破?这一切都引起人们深深地思考。
C:“学习就怕‘认真’二字。”张老师说:“‘态度决定一切’,确实很有道理。”
D:扬州博物馆馆藏文物3万余件,按质地可分为18大类,主要有陶瓷、玉石、漆器、石刻砖雕……等。
一节课40分钟里,小学低年级学生学习状态的低谷时间是()。
A:10~15分钟
B:15~20分钟
C:10~20分钟
填入下面横线处的句子,与上下文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遍布华夏的古村落,作为乡土建筑的精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对中国人的价值观念、生活方式的形成产生过深刻的影响。 ①却辉映着辉煌的过去 ②鲜明地折射出中国悠久的历史 ③具有很高的文物价值 ④它们看似陈旧 ⑤生动地展现着民族文化的丰富多样 ⑥成为了解中国文化和历史的一个重要窗口
A:④①③⑥②⑤
B:②⑤⑥①④③
C:③⑤②⑥④①
D:⑥④①③②⑤
由“四面湖山归眼底,万家忧乐到心头。”可以联想到范仲淹《岳阳楼记》中的两句话是()。
什么是创造型课程实施?

说起梅花
苏菲
①我出生的那一天,家门前的梅花初绽,据说是朱砂梅,很美,家人就给我取名“梅”字。父亲自小教我古诗,关于梅花的诗很多,到现在还能一口气背出很多,如“冰雪林中著此身,不与桃李混芳尘”“不受尘埃半点侵,竹篱茅舍自甘心”。我最喜欢曹雪芹的“冻脸有痕皆是血,酸心无恨亦成灰,误吞丹药移真骨,偷下瑶池脱旧胎”。关于梅,人们谈论太多,种梅,赏梅,写梅,画梅,梅深入到人们生活的各个角落。虽知道这名字极美,但每当别人问起我的名字时,又觉得难以启齿,太俗了,取这个名字的人太多,声音听起来也闷声闷气的,对这个名字的尴尬,一直不能释怀,到美国后就马上给自己取了一个雅致的英文名字,以为总可以脱俗了,不料一些好事的西方人非要知道我的中文名字。
②记得第一次有个墨西哥人问我名字,我就告诉他我的名字是梅,他又问“梅”是什么意思,我说是一种花,那人打破砂锅问到底,问什么花。我突然张口结舌起来,记得梅花翻译成英语是plum,就是李子,迟疑了一下,就说plum。那人噢了一声,就不再问了,显然他对这个答案很失望。
③第二次一个美国人问起梅花,我接受上次的教训,不再说李子花,就启发他说,是一种 花,中国最美的花,你猜猜看。那人就说“是玫瑰花”。我有点失望,进一步启发说,这种花,很美,在冬天开放,中国人最喜欢,经常把它们画成画挂墙上,写进诗里。那人想了想说:“是牡丹吧,牡丹又大又美,我看很多中国人的家里挂着牡丹花。而且牡丹是我唯一认识的中国花。”
④我一听又没有希望了,也难怪,很少有美国人了解中国的历史与文化,何况一种花草。
⑤我说梅花是被中国人挂在墙上,捧在手上,供在心里的,是深入血液和灵魂的一种花。他似乎被我感动了.突然对梅来了兴趣。
⑥这胖胖的老美认真起来,有一天他突然跑来兴冲冲地告诉我,苏菲,我找到了梅,结一种酸酸的果子,是可以做色拉醋的,很好吃:我讶然了,是的,有些梅是可以结果子的。大多花草有艳花者无果实,有美实者无艳花,难得梅两者俱美,梅的美不仅是果实.这老美只知道吃。
⑦第三个问的是意大利人,是搞音乐的,我想这人是有艺术感受力的,反正他没见过梅花,就信口开河起来。我说梅花是中国最美的花,有几千年的栽培史。梅花是我们中国民族精神的象征,凌寒飘香,不屈不挠,自强不息,铁骨冰心:中国人倾心于梅的很多。清朝曾有一位叫陈介眉的官人,听说孤山的梅花开了,立即丢官弃印从京城千里迢迢骑马狂奔至杭州.“何物关心归思急,孤山开遍早梅花”:还有一个叫林和靖的,有一天独自欣赏梅花时,一下子被梅花的神姿吸引了,从此入孤山种梅花,一辈子没有下山,以梅花为妻:那人睁大了眼睛问:“真的吗?”“真的。”我说,他有一首写梅花的诗,在所有写梅花的诗中独占鳌头,无人能比。“众芳摇落独暄妍,占尽风情向小园: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我脱口而出:如果你读了这诗.看了这梅,你一定能作出美的乐曲,中国有名曲《梅花三弄》。你可以写出“梅花四弄”。
⑧从此,那人每次见我,必问梅消息,一天被逼无奈,就从网上找出梅花的照片与绘画作 品,其中有一幅《墨梅》。那人端详半天,说,很像桃花吗,枯瘦的桃花,还有黑色的,很稀有的颜色。我不再想解释那是墨梅,也不想再说梅花的美就在于疏、瘦、清、斜。
⑨显然这位艺术家也误解了梅花。我怎么才能告诉他在万木萧瑟.大雪压境的冬天.忽然看到一树梅花迎雪吐艳时,那种惊心动魄。怎么才能告诉他,千年老梅,铁枝铜干。如枯若死,一夜风雪后,突然琼枝吐艳,那种绝处逢生的沧桑感。怎样才能告诉他,当你为情所困.辗转反侧时,突然一股梅香袭来,幽幽而来,又悄然而去,那种神魂颠倒。梅花的美是摄人魂魄的。如果赏梅在淡云,晓日,薄寒,细雨,或小桥,清溪,明窗,疏篱,再加上诗酒横琴,林间吹笛,这时候你很难再做凡人,梅花是人间尤物,人间与仙境的使者。
⑩有一次和一个日本人闲聊,不知怎么就谈到他自己国家的国花,他异常兴奋,竞说得泪花点点。我也不由自主又谈起梅花,他说他的,我说我的,他说的我不太懂.我相信我说的他也不懂,有一点是相通的,对一种花的深入灵魂的热爱。梅花,几千年的书香缭绕得骨清魂香,几千年的诗心陶冶得如此美丽。中国人心里千回百转的梅魂。在与世界相遇的过程中焕发出独异的魅力,成为民族精神的写照。
(取材于苏菲的同名散文)



第1题,共3个问题
(简答题)本文写了作者与外国人之间围绕着梅花展开的几个故事,在谋篇与立意方面匠心独具,请结合全文加以赏析。

第2题,共3个问题
(简答题)本文倒数第二段描写了哪些赏梅的情境?作者借此写出了梅花怎样的品质与格调?

第3题,共3个问题
(简答题)本文结尾写道:“梅花,几千年的书香缭绕得骨清魂香,几千年的诗心陶冶得如此美丽。” 请紧扣“书香”与“诗心”,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某教师在口语交际教学《我们的画》中设计了以下几组活动:
活动一:教师在课前把教室布置成刚刚举办过“二年级画展”的样子,让学生自由观赏,与环境互动,自然地萌发办自己班级画展的愿望。
活动二: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介绍自己的画,请小组里的伙伴对自己的画提出修改意见,并进行修改。
活动三:教师出示自己的画,进行示范介绍,请学生针对介绍和绘画作品提建议,为学生提供交际案例,让学生仿照老师的样子,自然、大方、有礼貌地向好朋友介绍自己的画,把话说完整,把图画的内容说清楚。好朋友要仔细倾听,认真评价。
活动四:以小组为单位,推选评委,带领大家评选“最受欢迎的画”,推荐参加班级画展,为了本组的画能被选中,小组的同学必须想办法说好推荐的理由,说服其他组的同学,其他组里的同学可以提出不明白的问题,或提出自己的意见。
活动五:请获奖的同学在音乐声中上台领奖,其余学生当好小记者,采访获奖的同学,让他们谈谈获奖时的感受、创作的过程等。



第1题,共1个问题
(简答题)你是怎样评价上述设计的?请从教和学的角度进行评述。
下面歇后语中错误的是哪句?()
A:泥菩萨过河——没指望
B:猫哭耗子——假慈悲
C:猪鼻子里插大葱——装相(象)
D:隔着门风吹喇叭——名声在外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小学个学段习作教学的目标是:低年级侧重(),培植自信,乐于写话;中年级侧重引导学生热爱生活,关注生活,();高年级侧重多读书,广见闻,(),有个性地表达。
关于小学阶段写作教学目标,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关于写作,第一学段定位在“写话”,第二学段开始“习作”,第三学段进入“写作”
B:第三学段要求学生留心周围事务,积累写作素材,写自己想说的话,并学会分段表达
C:三个学段都要学习使用标点符号,第一学段要求学习使用逗号,句号,问号,感叹号
D:三个学段每学年课内作文都要求达到16次,第三学段要求40分钟完成不少于500字的作文
写作教学强调(),引导学生写放胆文。
A:低起点
B:高起点
C:说实话
D:会想象
教学目标有哪几种叙写方式?
下列对作家作品的评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西游记》中孙悟空是人们心目中的“勇敢的化身”,是最具有反抗性格的人物
B:前苏联作家高尔基在《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一书中塑造了保尔·柯察金这一人物形象
C:《三国演义》中的诸葛亮是个博学多才、知恩图报的人
D:《马说》一文的作者是我国唐代文学家韩愈,他是我国唐宋八大散文家之一
课内习作每学年()次左右,五、六年级在40分钟能完成不少于()字的习作。
课程目标从()三个方面设计。
A:知识、能力、方法
B:知识、过程、价值观
C: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D:知识、能力、情感态度
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和()。加强对阅读方法的指导,让学生逐步学会精读、略读和游览。
下列有关语文课程理念的理解,不当的一项是()。
A: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应当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
B: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当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
C: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摒弃接受式的学习方式
D:语文课程应当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跨学科学习和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
下列语段的横线上语气强烈,意思更肯定,最能说明人类开采各种矿物,留下的无数矿坑可能酿成严重后果,危及人类自身的一项是() 人类发明了种种工具,挖掘出大自然用亿万年的时间积累下来的宝藏——煤碳、石油、天然气以及其他各种矿物,人类为自己取得的这些成就而喜形于色,然而,________________。
A:谁也不能断言那些狼藉斑斑的矿坑不会是人类自掘的陷阱。
B:谁都能断言那些狼藉斑斑的矿坑就是人类自掘的陷阱。
C:谁能断言那些狼藉斑斑的矿坑会不会是人类自掘的陷阱呢?
D:谁能断言那些狼藉斑斑的矿坑不会是人类自掘的陷阱呢?
教育理念指“教师在对教育工作本质理解的基础上形成的关于教育观念和理性信念”。教师应树立“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这一基本的价值取向预示着我国基础教育课程体系的价值转型。
A: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
B:以学生发展为本
C:终身教育理念
D: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
下面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亵渎,能屈能伸,迫不及待,披星戴月
B:魁梧,舍身取义,刻不容缓,两全其美
C:狡黠,高深莫测,鸦雀无声,和言悦色
D:虔诚,原形毕露,步步为赢,哄堂大笑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语文综合性学习有利于学生在感兴趣的自主活动中全面提高(),是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合作、()的重要途径,应积极提倡。”
培植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养成语文学习的(),掌握最基本的语文学习()。
语文教学评价应该定性多于定量。对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