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自:国家开放大学《中国文学通论(2)》

代表()小说风格的早期小说是《老鲁》和《鸡鸭名家》。
诗歌《我为少男少女们歌唱》的作者是()。
A:戴望舒
B:何其芳
C:田间
D:艾青
20世纪30年代文坛最大的文艺斗争出现在左联内部,是围绕“文艺与政治”的关系问题展开的()。
A:“革命文学”论争
B:“整理国故”之争
C:“文艺自由论辩”
D:“问题与主义”之争
主要因成功塑造了人物形象而获得成功的巴金小说是()。
A:《家》、叹春》、《秋》
B:《憩园》、《寒夜》
C:《第四病室》、《寒夜》
D:《冯文淑》、《田惠世》
90年代散文在整体风貌上比80年代散文更少文学性和(),而更多思想性和议论性。
在小说《伤逝》中,()不厌其烦地用了“新的生路”一词达12次之多。
评论家()称汪曾祺为“小悲小欢的写手”
“十七年文学”指的是以下哪个时期的文学()
A:“抗战文学”
B:“内战文学”
C:“新中国文学”
D:“文革文学”
李季的民歌体叙事长诗《()》是解放区诗歌的代表性作品。
著名的“三美”主张包括音乐的美,绘画的美和()的美。
老舍的最后一部长篇小说是()
A:《骆驼祥子》
B:《四世同堂》
C:《龙须沟》
D:《正红旗下》
《寒夜》是()的最后一部长篇小说,也是他小说创作的后期代表作。
老舍对市民社会的表现与批判,呈现出哪两种不同的态度?
描写了浙东一带流行的古老民俗“冥婚”的作品是()
A:《出嫁的前夜》
B:《菊英的出嫁》
C:《拜堂》
D:《赌徒吉顺》
在三种北京人中,愫芳和()可以看作从现实北京人走向未来北京人的代表。
把吃作为小说主要内容与线索的小说有陆文夫的《美食家》和()
A:邓友梅的《那五》
B:冯骥才的《神鞭》
C:刘绍棠的《蒲柳人家》
D:林斤澜的《溪鳗》
“从‘有我之境’转向‘无我之境”,是评沦家李庆西对()文学艺术特点的归纳。
1978年12月,由北岛、芒克等主持的民间诗刊《今天》在北京创刊,拉开了“()”的序幕。
()作品的主角几乎全是“顽主”。
老舍早年以写小说擅名,晚年则以()创作为多。
描写了“失败的资本家、失恋的大学生、失业的政府职员、失宠的交际花、失神的学者”()派小说是《夜总会里的五个人》。
试概述《茶馆》的艺术特点,并简单举例说明。
()的《兽道》与《在祠堂里》、《凶手》等集中描写了地方军阀令人发指的罪行。
选择出生仅16天即死的“我”为视角进行叙述的小说是《()》。
郭沫若《女神》的风格,一般认为主要有两种,一为“暴躁凌厉”,一为“优美别致”,分别举例具体说明两种风格的特点。
《一个红卫兵的自白》的作者是()。
A:梁晓声
B:张承志
C:韩少功
D:陈村
《()》的表面重心在棋,实际重心却在吃。
()是一位具有“社会科学家”气质的小说家。
描写以黄昏、黑夜为代表的“时间意象”和以墓地、古宅为代表的“空间意象”的散文集是《》。
王小波的《时代三部曲》中“黄金时代”指的是()。
A:五四时代
B:80年代
C:文革时代
D:90年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