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自:国家开放大学《国学经典选读》

国学
“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的比较恰当的意思是()。
A:诚实的人就是天地之间的符合道的人,诚实之人,会用诚实之道为人处世。
B:诚实是天道的法则,做到诚实是人道的法则。
C:诚实是顺应天道的,不诚实是违反人道的。
D:诚实是天意的律法,做到诚实的人是能够被人尊重的人。
四部之学(经、史、子、集)与七科之学(理、工、农、医、文、法、商),其内在精神血脉一致。
子曰:“惟仁者能好人,能恶人。”对这句话理解正确的是()。
A:孔子认为,仁者对好人坏人都以德相待
B:孔子认为,有时候厌恶别人的人称不上仁者
C:孔子认为,仁者就是老好人
D:孔子认为,仁者是有原则的
“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关于此句下面的解释或说明比较恰当的有()。
A:此句大意是:看见贤德的人就要想着向他看齐,看见不贤德的人就要自己在内心做自我反省而引以为戒。
B:此句中的“贤”:指贤德者,德才兼备的人。
C:此句中“思齐”:指想与贤人看齐,即见到德才兼备的人就要向他看齐。
D:此句是老子名言。
荀子说:“‘学而第一’此为书之首篇,故所记多务本之意,乃入道之门、积德之基、学者之先务也。”《论语》中的道与学是一以贯之的。
“君子素其位而行,不愿乎其外。”意思是:君子以自己所处的地位行事,不谋求本职之外的事。
《资治通鉴 》
孔子的学生子夏说:“日知其所亡,月无忘其所能,可谓好也已矣”,是说:每天学习已经死亡的知识,每月忘记以前的才能,可以说是谦虚好学了。
“尽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则知天矣。”的恰当意思是()。
A:尽心尽力地去了解人的本性;了解了人的本性,就知道天地了。
B:用尽他的心力,了解他的性格,知道他的性格,那么就是知道天命了。
C:应尽心尽力了解人的本性和天意与使命。
D:尽最大的限度回归到与宇宙最初本元相应的慈善之心,这样就可以知道人内在的本性;知道了人的本性,也就知道了上天的运行规律了。
“有教无类。”关于此句下面的解释或说明比较恰当的有()。
A:此句是说:“人人都可以接受教育,没有区别。”
B:此句意思是:教育是平等的,不论贵贱贤愚都给以教育
C:此句中的“教”:是指学校教学、教师从教、师傅教导之意
D:此句出于《论语》中
子曰:“务民之义,敬鬼神而远之,可谓知矣。”关于此句下面的解释或说明比较恰当的有()。
A:此句出自《荀子》。
B:此句是告诉人们做事要有恭敬之心,做事莫过于没有后悔。
C:此句中的“远”:指避开,不亲昵。
D:此句意思是:孔子答道:“把心力专一地放在使人民走向善与德的道义上,敬畏鬼神而保持高远的距离不随意亲昵,这样可以叫做‘知’了。”
天道与人道的统一在于天、人、万物所具有的永恒的根本规律,以及具有共同的最原初的本质属性,这种本质属性在天而言是“道”,在人而言是“仁”,而在人类社会的表现则为“()”。
A:德
B:礼
C:学
D:法
训诂就是顺通文义,用语言来解释语言。
孔子主张“以直报怨”,他认为,一个人隐瞒着心中的怨恨而与他人做朋友,是可耻的。
“君子有三变”,这句话的意思是()。
A:说明君子很虚伪,善变
B:与君子相处,会发现他有很多不同的样貌
C:人生需要经历很多次的变故,不断历练,才能成为道德高尚的君子
D:君子的态度一天三变
孔子说:“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学也。”是说只要有十户人家的地方,就一定有像我一样忠诚讲信用的人,但是不一定有如我一样喜欢学习的人。
孝子之有深爱者,必有和气;有和气者,必有愉色;有愉色者,必有婉容。——此句的恰当之意是()。
A:喜好钱财,偏爱妻子儿女,不顾及赡养父母,是三不孝;放纵声色欲望,给父母带来耻辱,是四不孝;逞强好斗,因而危及父母,是五不孝。
B:孝子只要对父母怀有深爱,一定心怀和气;心中和气,表情必然欣悦;表情欣悦,面容必然柔顺。
C:穷困也乐,显达也乐,穷困显达像春夏秋冬,得道至这种境界,穷困显达都无所谓了。
D:君子应刚毅坚卓,发愤图强;大地的气势厚实和顺,君子应增厚美德,容载万物。
请写出4个以上出自《庄子》中的成语。 
道、儒、墨、法各家的主要主张是什么? 
“国学”是“中国固有的学术”,是中国人民自古以来创造的全部文明财富和精神资源。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故事说明()。
A:韩宣子认为自己有卿的名而无其实,跟富有的卿大夫比起来感到寒伧,由此发愁
B:叔向知道后却向他道贺。叔向认为关键问题并不在于贫富,而在于是否有德行
C:对于安乐我们应该警惕,对于忧患我们却不该退缩,因为它才是锻造我们成才的烈火
D:在人生旅途中,忧患可以成就我们的生缘,而安乐却是陷我们于沉溺中的死缘
“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关于此句下面的解释或说明比较恰当的有()。
A:此句中悌:tì,本义:敬爱兄长,亦泛指敬重长上。
B:此句中“愠”:生气、怨恨之意,指心中有烦厌、厌恶、怨恨之感。
C:此句意思是:“学习要趁年轻,工作之后有余力再去学习文史哲。”
D:此句意思是:弟子们小时候在家里,就要听父母话,要孝顺父母;长大了出门在外,要敬爱兄长,尊重师长。言行要谨慎,为人要诚实守信,要广泛地去爱众人,并且亲近那些有仁德的人。亲自积极实践之后,还有余力的话,就可以学习典籍、文章了。
古代的名士嵇康提出养生有“五难”,这“五难”指的是()。
A:神虑精散
B:名利不去,喜怒不除
C:德之不修,学之不讲
D:声色不去,滋味不绝
“不出户,知天下;不窥于牖,以知天道。其去弥远,其知弥少。是以圣人弗行而知,弗见而明,弗为而成。”——此句的恰当之意是()。
A:通过传授而得的知,是闻知。通过推理不受方域语言阻障的知,是说知。亲身接触、观察而得到的知,是亲知。
B:不出大门,就能知道天下世事;不望窗外,就能了解自然天道。出去的越远,知“道”就越少。所以圣人不必出行就能知情,不必眼见就能心明,不必作为就能成功。
C:不出大门,不能知道天下世事;不望窗外,不能了解自然天道。出去的越远,知“道”就越少。所以圣人没有不知道的事情。
D:这句话是应说行万里路,读万卷书。
《论语》的核心思想是“仁”。
墨子主张“尚贤”、“泛爱”。
“望人者不至,恃人者不久。君欲治,从身始。人何可恃乎?”的意思是:寄希望于别人的人,不会达到自己的目的,依赖别人的人不会长久。您要想治理好国家,还是从您自身做起罢!别人有什么可依赖的呢?”
“凡为天下国家有九经,曰:修身也,尊贤也,亲亲也,敬大臣也,体群臣也,子庶民也,来百工也,柔远人也,怀诸侯也。”——关于此句下面的解释或说明比较恰当的有()。
A:此句中的“子庶民”:是以平民为子。
B:孔子在这里用堆土成山这一比喻,说明功亏一篑和持之以恒的深刻道理,他鼓励自己和学生们无论在学问和道德上,都应该是坚持不懈,自觉自愿。
C:此句是说:治理天下和国家有九条准则:修养自我;尊重有才能的仁;敬爱自己的亲人;敬重大臣;体谅群臣;把老百姓当成自己的孩子;吸收、招纳各种技艺的人才;优待远方而来的客人;安抚诸侯。
D:此句中的“体”:指体恤,体察;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
《黄帝内经·素问》认为人要顺应季节的变化来养生,依照《黄帝内经》的说法,冬季人们应该怎么养生最为适宜()。
A:早早起床,漫步在庭院里,舒展形体
B:早睡早起,和鸡的活动相仿佛,收敛神气
C:早早起床,让心中不存在郁闷,对外界事物保持兴趣
D:早睡晚起,等到天亮才起,使神志深藏于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