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自:中西医结合执业医师

产后三审是指()。
A:腹痛、便秘、出血
B:腹痛、便秘、乳汁
C:腹痛,便秘,饮食
D:冲肾,冲心,冲肺
E:冲胃,冲心,冲肺
功能补气养阴,清火生津的药物是()。
A:人参
B:太子参
C:西洋参
D:玄参
E:苦参
卫生法基本原则中的卫生保护原则,其主要内容之一是()
A:人人有获得卫生保护的权利
B:维护医务人员的合法权益
C:维护患者的合法权益
D:维护社会公共卫生秩序
E:提高群众自我保健意识
下列各项,具有润肺化痰功效的药物是()。
A:细辛
B:天南星
C:半夏
D:贝母
E:竹茹
定喘汤的组成药物中不含().
A:桑叶生石膏
B:黄芩桑白皮
C:苏子款冬花
D:甘草炒白果
E:杏仁法半夏
患者,男,45岁。症见胸胁胀满,咳唾引痛,舌苔白滑,脉弦。此为()
A:饮停于肺
B:饮停胸胁
C:肝气郁结
D:肝气犯肺
E:寒邪犯肺
ST段下移在各导联均应不超过()。
A:-0.05mV
B:-0.1mV
C:-0.2mV
D:-0.3mV
E:-0.5mV
患者,男,50岁。半天来呕血4次,量约1200mL,黑便2次,伴头晕心悸。查体:血压80/60mmHg,心率118次/分,神志淡漠,巩膜轻度黄染,腹部膨隆,移动性浊音(+)。应首先采取的措施是()。
A:等待输血
B:配血,快速输液,等待输血
C:紧急胃镜检查明确出血部位
D:诊断性腹腔穿刺,明确腹水性质
E:急查血细胞比容
颅内肿瘤的X线检查方法目前最常用的是()。
A:头颅平片
B:体层摄影
C:CT检查
D:造影检查
E:核磁共振检查
下列各项中,不属于妇女受孕机理的是()。
A:肾气充盛
B:胞宫功能正常
C:天癸成熟
D:带脉功能正常
E:男女两经相合
女性,45岁。近期多次晕厥,查体发现坐位在心尖部可闻及舒张期杂音,卧位消失,此病人晕厥原因可能是()。
A:二尖瓣狭窄
B:主动脉瓣狭窄
C:左房粘液瘤
D:主动脉瓣下狭窄
E:主动脉瓣关闭不全
位于小腿内侧,胫骨内侧髁下缘与胫骨内侧缘之间的凹陷中的腧穴是()
A:足三里
B:阴陵泉
C:曲泉
D:地机
E:阳陵泉
下列各项,肺阴虚证与燥邪犯肺证的主要区别点是().
A:干咳无痰
B:痰中带血
C:口燥咽干
D:潮热盗汗
E:痰少而黏
确诊流行性出血热的依据是()
A:鼠类接触史
B:全身感染中毒症状
C:“三痛”和“三红”征
D:特异性IgM抗体滴度升高
E:异型淋巴细胞增多
患者,女,26岁。产后20天,乳房胀痛,乳漏不止,要求回乳,用药宜选用()。
A:炒麦芽
B:炒谷芽
C:炒神曲
D:炒山楂
E:炒槟榔
下列各项中,不属于鉴别寒证与热证要点的是()。
A:身热与身冷
B:面赤与面白
C:口渴与不渴
D:舌苔黄与白
E:头痛与不痛
患者,女性,40岁,患外阴瘙痒,坐卧不安,带下量多,色黄如脓,口苦,大便不爽,舌苔黄腻,脉弦数。治疗宜用()。
A:萆薢渗湿汤
B:知柏地黄丸
C:当归饮子
D:当归赤小豆汤
E:玉屏风散
胸痛、咳嗽、呼吸困难,下列哪项有助于气胸和胸腔积液的鉴别()。
A:呼吸运动
B:叩诊音
C:气管位置
D:呼吸音
E:摩擦音
下列各项,不属于太阳中风证临床表现的是().
A:发热恶风
B:汗出
C:无汗而喘
D:脉浮缓
E:鼻鸣干呕
治疗充血性心力衰竭气阴两虚证的首选方剂是()
A:生脉散加减
B:独参汤
C:苓桂术甘汤
D:真武汤
E:桃红四物汤
具有祛风散寒除湿功效,所能治疗的病证是()。
A:脘腹胀满,恶心呕吐
B:风寒湿痹,痿软无力
C:肺痈吐脓,肺热咳嗽
D:热淋涩痛,小便不利
E:风湿热痹,关节红肿
大黄的功效是()。
黄芩的功效是()。
A:散瘀解毒消痈
B:清热安胎
C:祛痰止咳
D:泻火除烦
E:泻下通便
下列各项,属于寒证临床表现的是()。
A:恶热喜冷
B:躁扰不宁
C:大便稀溏
D:小便短黄
E:大便干结
下列各项中,不属于营养性缺铁性贫血血象特点的是().
A:血红蛋白降低
B:MCV<80fl
C:网织红细胞增多
D:MCH<27pg
E:MCHC<0.30
望小儿指纹适用于()。
A:1岁以下的小儿
B:1岁半以下的小儿
C:2岁以下的小儿
D:2岁半以下的小儿
E:3岁以下的小儿
病变区和正常皮肤界限清楚()。
皮肤可见“红线”的是()。
A:疖
B:痈
C:丹毒
D:急性蜂窝织炎
E:淋巴管炎
下列各项中,不属于苏子降气汤组成药物的是().
A:生姜苏叶
B:前胡甘草
C:杏仁白前
D:半夏厚朴
E:当归肉桂
脾胃气虚多见()
A:口淡
B:口甜
C:口涩
D:口酸
E:口黏腻
痰热内蕴可见()。
胃气不足,胃阴枯竭可见()。
A:类剥苔
B:黄腻苔
C:薄白苔
D:灰黑而润的苔
E:灰黑而干的苔
患者,女,35岁。面色苍白,语声低微,爪甲淡白,手足发麻,眼睛干涩,月经量少,色淡,舌淡苔薄,脉弱。此证候属于()。
A:气虚证
B:血虚证
C:气血两虚证
D:血瘀证
E:气虚血瘀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