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自:二级理论知识

求助者:男性,38岁,私营企业总经理。 案例介绍:一次,求助者到他儿子的学校开家长会,被老师当众批评,心烦、燥热,突然觉得透不过气来。胸闷、心慌,非常难受,认为自己得了心脏病,因此非常紧张、害怕,手脚发麻,浑身颤抖。求助者迅速地离开学校,乘出租车到医院看急诊,症状缓解,未发现明显的异常。专门到心内科住院检查,但未查出器质性病变。后来这种情况经常出现,每次可持续数十分钟,时间、场合均无规律可循,头脑清楚,能自行缓解。曾多次到医院就诊,服用过药物,但无法缓解。平时生活、工作均正常。目前,求助者害怕一个人呆在家里,不敢一个人到外地出差,怕自己突发心脏病死了。不敢到人多拥挤的地方。曾对家人表示活着真是受罪,不如死了算了。 心理咨询师观察、了解到的情况:求助者的性格较内向,做事认真、谨慎,非常孝敬父母。对自己的要求很严格,不吸烟,很少喝酒。十年前曾患过胃溃疡,经治疗后缓解。 对该求助者还需了解的资料是( )。
A:病程长短
B:躯体症状
C:认知倾向
D:人格特征
下列描述中不属于人类正常心理活动的主要功能的是()
A:能保证人作为生物体,顺利地适应环境,健康地生存发展
B:能保证人作为社会实体,正常地进行人际交往
C:能防止人的各类躯体疾病
D:能使人类正确地反映、认识客观世界的本质及其规律性
E:以上都对
我国“千金买骨”的成语故事是个()的例子。
A:直接暗示
B:间接暗示
C:自我暗示
D:反暗示
()是老年期心理发展的总趋势。
A:认知活动的退行性变化
B:人格出现偏差
C:情感脆弱
D:人际交往技能降低
脑是由()构成的。
A:脑干、间脑、小脑和端脑
B:延脑、桥脑和中脑
C:脑干和端脑
D:延脑、桥脑、中脑和端脑
人的某种需要从未满足的状态转换到满足的状态,并产生新的需要的过程称为()。
A:归因过程
B:定势过程
C:动机过程
D:转换过程
MMPI中因子F低分常见于( )。
A:急性精神疾病
B:过分的自我保护或自我控制
C:应激性精神障碍
D:Pt、Sc和Ma出现高分
减少群体冲突和偏见的方法主要有()。
A:消除首因效应
B:消除晕轮效应
C:消除刻版印象
D:增加平等的、个人间的接触
E:共同命运与合作奖励
下列属于复习的外部手段的是()。
A:做笔记
B:做读书卡片
C:标记重点内容
D:听说读写相结合
心理活动表现在强度、速度、稳定性和灵活性等方面动力性质的心理特征构成了人的()。
A:人格
B:气质
C:性格
D:个性
以下哪种情况属不诚实劳动?()
A:出工不出力
B:炒股票
C:制造假冒伪劣产品
D:盗版
脑干包括()。
A:桥脑、下丘脑和中脑
B:延髓、中脑和下丘脑
C:延脑、桥脑和中脑
D:桥脑、丘脑和下丘脑
社会心理学的哲学思辨阶段从古希腊开始,延续到()。
A:19世纪下半叶
B:20世纪20年代
C:19世纪上半叶
D:18世纪末
释意反应的三个要领?
成就动机的特征主要有()。
A:具有挑战性
B:创造性
C:坚定的信念
D:正确的归因方式
对峙是指咨询者向来访者指出并与之讨论存在于他身上的各种思想、情感、行为之间的矛盾。
触及人性中的各类失衡状态,使它们重新恢复相对平衡的状态,是()关于咨询和治疗的基本原则。
A:人本主义心理学
B:行为主义心理学
C:人性心理学
D:认知心理学
我们在知觉某个物体的时候,总想知道它是什么,这说明知觉具有()。
A:恒常性
B:理解性
C:选择性
D:整体性
解释是什么,有哪几种?
职工个体形象和企业整体形象的关系是:()
A:企业的整体形象是由职工的个体形象组成的
B:个体形象是整体形象的一部分
C:职工个体形象与企业整体形象没有关系
D:没有个体形象就没有整体形象
E:整体形象要靠个体形象来维护
动物个体生活过程中为适应环境的变化而暂时建立起来的神经联系是()。
A:反射弧
B:反射
C:无条件反射
D:条件反射
使用HAMA时需要评定员的数量是()个。
A:1
B:2
C:3
D:4
关于冲动性人格障碍的描述,正确的有( )。
A:也称攻击性人格障碍
B:以情感暴发、伴明显行为冲动为特征
C:经常出现自杀、自伤行为
D:往往在儿童或青少年期就出现品行问题
社会角色是个体与其()、身份相一致的行为方式及相应的心理状态。
A:社会地位
B:社会认知
C:社会情感
D:社会意识
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有( )。
A:1个版本
B:2个版本
C:3个版本
D:4个版本
环境刺激对个体行为的形成和巩固具有促进作用的经典条件反射称为()。
A:强化
B:形成
C:泛化
D:巩固
贝克认知疗法理论中的重要概念包括()。
A:意识结构
B:共同感受
C:自动化思维
D:规则
积极关注在罗杰斯早期的文章中被称为“无条件积极关注”。
EPQ成人问卷的适用范围是()。
A:用于小学以上文化程度
B:用于18岁以上的成人
C:用于初中以上文化程度
D:用于16岁以上的成人
注意离开了心理活动所要指向的对象而被无关的对象吸引去的现象()。
A:叫分心
B:叫注意的动摇
C:叫注意的分散
D:是和注意稳定性相反的注意品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