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考题库
首页
所有科目
自考历年真题
考试分类
关于本站
游客
账号设置
退出登录
注册
登录
出自:疾病控制高级职称
我国预防和控制乙型肝炎流行的最关键措施是()。
A:提高国民素质,养成良好卫生习惯
B:接种乙肝疫苗
C:加强托幼及其他服务行业的监督管理
D:使用一次性注射用品
E:加强血制品管理
几种抽样调查方法,抽样误差最小的是()。
A:简单随机抽样
B:系统抽样
C:分层抽样
D:整群抽样
E:阶段抽样
评价怀孕早期病毒感染与儿童出生缺陷之间的关系,最适用的研究方法()。
A:临床试验
B:历史性队列研究
C:前瞻性队列研究
D:病例对照研究
E:横断面研究
下列关于循证医学说法错误的是()。
A:循证医学实践得到的最佳证据在用于具体病人的时候具有特殊性,必须因人而异
B:循证医学实践将为临床决策提供依据,因此唯一强调的是证据
C:循证医学不等于Meta分析
D:循证医学实践不一定会降低医疗费用
E:循证医学实践得到的证据并非一成不变
抗HAV-IgM检出的时间是()。
A:急性期至起病后6周
B:急性期至起病后12周
C:黄疸前期至起病后12周
D:黄疸前期至起病后6周
E:黄疸期至起病后12周
下列是某地区经济发展指标,其中属于相对指标的是()。
A:人口男女性别比例为1.03:1
B:人口出生率为14.3%
C:粮食平均亩产量为500斤
D:工业产值计划完成程度为113%
E:人均国内生产总值4500元
男性,28岁,农民,10月30日高热、头痛、腰痛、呕吐、腹泻,连续发热4天,鼻出血1次。1用扑热息痛后热退,但出现头晕、尿少、排尿痛。血象:白细胞数18×10
9
/L,中性粒细胞60%,形态不正常的单核细胞12%,淋巴细胞23%,血小板50×10
9
/L,尿中有膜状物。
第1题,共2个问题
(单选题)其热退后患者出现尿量少,24小时尿量<500ml,应首先采用何种措施()。
A:山莨菪碱静脉注射
B:甘露醇加硫酸镁口服导泻
C:20%甘露醇静滴
D:血管扩张剂酚妥拉明静脉注射
E:高渗葡萄糖液静推
第2题,共2个问题
(单选题)该疾病诊断为()。
A:败血症
B:流行性脑脊髓膜炎
C:肾综合征出血热
D:肾盂肾炎
E:钩端螺旋体病
可引起“肠源性青紫症”的物质是()。
A:苦杏仁中毒
B:毒蕈中毒
C:白果中毒
D:硝酸盐中毒
E:四季豆中毒
对研究所需指标或数据进行测定或测量时产生的偏倚为()。
A:诊断怀疑偏倚
B:入院率偏倚
C:现患-新发病例偏倚
D:易感性偏倚
E:测量偏倚
某女婴,出生后24小时和1个月接种乙型肝炎疫苗未有反应,3个月后接种百白破混合制剂0.5ml,注射后约30分钟,小儿出现面色青紫、抽搐、呼吸急促等症状,抽搐时伴有四肢强直、眼球上翻。初步诊断为药物引起的过敏性休克合并脑水肿。其治疗原则应为()。
A:立即皮下注射肾上腺素
B:用地塞米松加葡萄糖液静脉点滴或静注
C:脱水治疗,补充维生素
D:以上三项同时使用
E:气管切开
给予吲哚美辛(消炎痛)退热剂的退热机制是()。
A:抑制外源性致热原
B:直接抑制内源性致热原
C:抑制PGE2及其他花生四烯酸代谢产物
D:直接使调定点阈值升高
E:抑制淋巴激活因子
慢性病社区综合防治中社区动员的要素包括()。
A:建立和加强部门间的合作
B:动员社区、家庭和个人参与
C:动员非政府组织和专业人员参与
D:开发领导,争取各级政府领导对项目的重视和支持
E:以上都包括
下列哪个
不属于
队列研究偏倚控制的内容()。
A:选择偏倚的控制
B:选择性转诊偏倚的控制
C:信息偏倚的控制
D:失访偏倚的控制
E:混杂偏倚的控制
治疗间日疟采用()。
A:成人量氯喹1.2~1.5g,3日分服(第1日0.6g,第2、3日各0.3g或0.45g),加伯氨喹90~180mg,4~8日分服(每日22.5mg)
B:成人量氯喹1.2~1.5g,3日分服(第1日0.6g,第2、3日各0.3g或0.45g),加伯氨喹67.5mg,3日分服(每日22.5mg)
C:青蒿琥酯钠60mg,加入5%碳酸氢钠注射液0.6ml,摇至溶解),将5%葡萄糖稀释至6ml缓慢静注
D:咯萘啶注射
E:蒿甲醚80mg肌内注射,第1天2次,第2~5天1次
在一项病例对照研究中,病例和对照各500名,研究结果:分别在400名病例和100名对照中发现可疑病因因素,具有该因素与该病的联系强度是()。
A:80%
B:40%
C:16%
D:20%
E:以上资料不能计算
春节后一位4岁小孩突然发热1天,而且出现剧烈头痛、喷射状呕吐、颈强直等颅内压增高症状与体征,脑脊液混浊,镜检可见细胞内有革兰阴性双球菌。根据上述结果,初步诊断很可能为()。
A:葡萄球菌性化脓性脑膜炎
B:链球菌性化脓性脑膜炎
C:淋病奈瑟菌性化脓性脑膜炎
D:肺炎链球菌性化脓性脑膜炎
E:脑膜炎奈瑟菌性化脓性脑膜炎
艾滋病的传播途径为()。
A:性传播
B:输血及血制品传播
C:母婴传播
D:静脉注射毒品
E:都是
以下是有利于钙吸收的因素,
不包括
()。
A:乳糖
B:维生素D
C:酸性条件
D:脂肪酸
E:氨基酸
流行性斑疹伤寒何时传染性最强()。
A:病后第1周
B:病后第2周
C:潜伏期末
D:病后第4周
E:病后第3周
患者,男性,8岁,居住于农村。因发热、头痛3天,加重2天住院。3天前患儿突然发热,体温最高38.6℃,伴头痛,大便每日2~3次,稀便。近两天来体温持续在39℃以上,头痛加重,并且出现恶心、呕吐,时有烦躁、抽搐。病前10天当地下暴雨,患者曾赤脚在水中玩耍。体检:T39.2℃,R20次/min,P88次/min,BP90/60mmHg。嗜睡,结膜充血,双侧腹股沟淋巴结轻度肿大,质软,有压痛,局部无红肿。颈有抵抗,克氏征(±)。诊断为钩端螺旋体病(脑膜炎型),其流行特征正确的是()。
A:热带、亚热带最多
B:夏秋季多发
C:田螺为其重要的储存宿主
D:钩体病后有较强免疫力
E:我国引起钩端螺旋体病雨水型和洪水型的主要菌群是黄疸出血群
F:引起钩端螺旋体病稻田型的主要菌群是黄疸出血群
流感的潜伏期一般多长()。
A:1~2天
B:3~5天
C:5~7天
D:10~12天
E:2周
关于随机抽样,以下论述中正确的是()。
A:单纯随机抽样适合大规模的抽样调查
B:当学生学号按入学成绩编排时,评价学生成绩的抽样调查可采用系统抽样
C:整群抽样的优点是抽样误差较小
D:分层抽样可以通过分层控制非研究因素对调查结果的影响
E:在一次抽样调查中只能采用一种抽样方法
抽样调查样本具有代表性的条件是()。
A:随机抽样
B:样本足够大
C:按需要选择样本
D:随机抽样并样本足够大
E:目标人群的患病率要高
调查人群对白喉有无免疫力,可以采用()。
A:Elek平板实验
B:外斐实验
C:锡克实验
D:狄克实验
E:肥达实验
了解某学校学生学习成绩与血清锌含量的关系,某人按年龄、性别和班级在学校随机抽样成绩优、差的9对学生进行配对研究。
第1题,共3个问题
(单选题)其假设检验的H0为()。
A:μb2=0
B:μb2≠0
C:μ1≠μ2
D:μ1≠=μ2
E:μb2≥0
第2题,共3个问题
(单选题)欲分析问学生学习成绩与血锌含量有无关系,可采用()。
A:配对设计的t检验
B:样本均数与总体均数比较的t检验
C:成组设计的两样本均数比较的t检验
D:成组设计的两大样本均数比较的μ检验
E:以上都不行
第3题,共3个问题
(单选题)自由度为()。
A:7
B:8
C:16
D:17
E:18
对动物内脏的化学组成叙述正确的是()。
A:蛋白质含量较高
B:胆固醇含量较高
C:无机盐含量较少
D:维生素含量较少
E:碳水化合物含量较高
控制炭疽杆菌毒力的物质是()。
A:染色体
B:噬菌体
C:质粒
D:侵袭性酶
E:毒素
重型肝炎的病死率是()。
A:50%~70%
B:80%以上
C:30%~40%
D:30%~50%
E:20%~30%
确定是否进行肿瘤筛查的原则()。
A:是否有合理的筛查手段
B:是否符合成本效益
C:是否有有效的治疗办法
D:A+C
E:A+B+C
从病原体侵入机体到临床症状出现的这段时间称为()。
A:传染期
B:潜伏期
C:非传染期
D:隔离期
E:检疫期
首页
<上一页
146
147
148
149
150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