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自:临床医学检验技术

关于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外周血出现异型淋巴细胞的时间下列哪一项是正确的()
A:第4~5病日开始出现,第7~10病日达高峰
B:第3~24病日开始出现,第5~7病日达高峰
C:第2~3病日开始出现,第3~5病日达高峰
D:第1~2病日开始出现,第3~4病日达高峰
E:以上都不是
A族溶血性链球菌感染后引发肾小球肾炎的原因是分子模拟产生交叉反应。( )
脑膜炎奈瑟菌感染治疗应首选()
A:氯霉素
B:磺胺类药
C:链霉素
D:庆大霉素
E:克林霉素
半抗原制备抗血清应采用()
A:皮下多点注射
B:静脉注射
C:淋巴结内注射
D:肌肉注射
E:皮内多点注射
RDW不增高的疾病是()
A:缺铁性贫血
B:溶血性贫血
C:慢性病性贫血
D:再生障碍性贫血
E:巨幼细胞性贫血
定时散射免疫比浊分析与速率散射免疫比浊分析的最大区别是( )
A:所检测的蛋白质类型不同
B:所选用的检测抗体不同
C:光学原理不同
D:抗原过量检测的设计不同
E:抗体过量的量不同
关于内毒素,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来源于革兰阴性菌
B:其化学成分是脂多糖
C:性质稳定,耐热
D:菌体死亡裂解后释放出来
E:能用甲醛脱毒制成类毒素
为判断肾上腺皮质功能,可采用注射()
A:嗜酸性粒细胞计数
B:嗜碱性粒细胞计数
C:淋巴细胞计数
D:中性粒细胞计数
E:单核细胞计数
电解质分析仪中,保养参比电极应包括内容有()。
A:注意添加饱和KCl溶液
B:加入含NaF的调整液
C:加入固体KCl
D:三个月换一次电极膜
E:清洗电极套
某医院临床实验室为了配合甲型H1N1流感诊治的需要,拟开展甲型H1N1流感病毒核酸检测、甲型H1N1病毒分离鉴定、血、尿、粪常规检测、生化常规检测、血气分析、T细胞亚群分析等工作,医院为实验室配备了一台A2型生物安全柜,为工作人员准备了一定数量的防护用品,疑似甲型H1N1流感患者的样本由专人进行运送。

第1题,共3个问题
(单选题)在我们国家,临床实验室基本上属于生物安全二级实验室,其上述不能开展的项目是()
A:甲型H1N1病毒核酸检测
B:甲型H1N1病毒分离鉴定
C:血、尿、便常规检测
D:生化常规检测
E:血气分析
F:T细胞亚群分析

第2题,共3个问题
(多选题)开展上述检测工作时,实验室正确的做法是()
A:开展各项实验前,应对实验样本及实验活动进行风险评估
B:只有进行甲型H1N1流感病毒核酸检测的样本需在生物安全柜中打开和处理,其他常规检测样本无需在生物安全柜中操作;疑似甲型H1N1流感患者的所有样本操作均应在生物安全柜中进行
C:用于甲型H1N1流感病毒核酸检测的患者咽拭子无需包装,由专人直接送往实验室即可。
D:所有实验废弃物应按感染性废弃物收集,并在实验室内高压后再移出
E:生物安全柜前面的进气格栅不能被物品阻挡
F:采用含有密闭离心桶的离心机离心样本时,如果怀疑封闭的离心桶内有管子破裂,应在生物安全柜内装卸

第3题,共3个问题
(单选题)进行甲型H1N1病毒核酸检测人员的最佳个体防护应为()
A:穿工作服、戴外科口罩
B:穿工作服,戴N95口罩
C:穿工作服、隔离衣或连体衣,戴帽子、外科口罩
D:穿工作服、隔离衣或连体衣,戴帽子、外科口罩、单层一次性手套,穿不露脚趾的实验鞋
E:穿工作服、隔离衣或连体衣,戴帽子、N95口罩、双层手套,鞋套或专用实验鞋,护目镜或面罩
F:工作服即可
下列哪种实验可用来检测致癌物质()
A:amestest
B:transformationtest
C:fluctuationtest
D:replicaplatingtest
E:Widaltest
抑癌基因失活的常见方式是()
A:点突变
B:碱化
C:甲基化程度降低
D:插入
E:染色体易位
自动血培养检测系统判断血液中有无微生物存在的依据是()。
A:血培养瓶中有无溶血现象
B:血培养瓶中肉汤浊度的变化
C:血培养瓶中肉汤颜色的变化
D:血培养瓶中是否有菌膜形成
E:血培养瓶中CO2引起的荧光变化
红细胞的形态变化可从血涂片染色后,红细胞的______、_______、________及___等几方面来察。
酶法测定血清TG的反应中间产物有()
A:胆固醇
B:甘油
C:脂肪酸
D:磷脂
E:糖脂
下列关于探针的描述中错误的是()
A:实时PCR技术不需要探针
B:用于核酸分子杂交
C:用于DNA印迹或RNA印迹
D:探针序列已知,可通过对探针的检测来判断核酸样品的相关信息
E:探针的标记是为了方便后续的检测
关于速率散射比浊分析的方法学评价,正确的是( )
A:测定抗原抗体反应第一阶段
B:可快速测定
C:灵敏度高
D:测定速率散射信号
E:理论上不受本底散射信号干扰较大
论述目前NCCLS公布的与方法学评价有关的文件的名称及其含义。
关于甲基红试验原理不正确的是()
A:细菌分解葡萄糖产生丙酮酸
B:丙酮酸进一步分解产生甲酸等
C:使培养基pH下降至4.5以下
D:甲基红变色范围为pH4.4~6.2
E:阳性时呈黄色
红细胞异常结构包括()
A:豪焦小体
B:杜勒小体
C:寄生虫包涵体
D:卡波环
E:有核红细胞
拟态弧菌与霍乱弧菌生化特性上最重要的区别在于()
A:不发酵乳糖
B:不发酵蔗糖
C:尿素酶阴性
D:不发酵L—阿拉伯糖
E:硝酸盐还原阳性
O型血的红细胞膜上含有()。
A:A抗原
B:B抗原
C:O抗原
D:H抗原
E:C抗原
高温对细菌具有明显致死作用常用以消毒和灭菌多数无芽胞的细菌在55-60℃温度下作用多长时间就可死亡()
A:5-10分钟
B:15-20分钟
C:30-60分钟
D:1-2小时
E:2-4小时
有关肾脏对尿酸的排泄的说法错误的是( )
A:近端肾小管重吸收98%的滤过尿酸
B:近端肾小管分泌大量的尿酸
C:髓袢降支再次重吸收尿酸
D:肾小管分泌尿酸减少不至于引起血浆尿酸升高
E:最终尿液排出的尿酸仅占滤过量的6%~10%
血液中的胆红素主要与哪一种血浆蛋白结合而运输()
A:γ球蛋白
B:β球蛋白
C:α1球蛋白
D:白蛋白
E:α2球蛋白
终宿主
血小板在止血过程中的作用正确的是( )
A:粘附功能
B:聚集功能
C:释放反应
D:促凝作用
E:活化Ⅻ因子,启动内源凝血途径
某村,春节后有3名散居儿童在1周内先后突然出现发热、头痛、喷射状呕吐、全身满布皮肤出血点、颈项强直明显。脑脊液混浊。为了确定此村出现了流脑暴发,卫生防疫站采取了患者的血液培养脑膜炎奈瑟菌。不符和此标本采集时运送的原则是()
A:注意无菌操作采集标本
B:标本要立即送检并保温、保湿
C:标本送检中要保持低温和干燥的条件
D:应在使用抗菌药物之前采集血液
E:采集的血液标本无菌操作接种到增菌肉汤中
引起血脑屏障破坏的因素有( )
A:缺氧
B:创伤
C:出血
D:炎症
E:肿瘤
培养破伤风梭菌( )
培养大肠埃希菌( )
培养空肠弯曲菌( )
培养产气荚膜梭菌( )
培养淋病奈瑟菌( )
A:需氧培养
B:二氧化碳培养
C:庖肉培养
D:微需氧培养
E:厌氧罐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