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自:中医针灸高级职称

与脏腑有直接络属关系的经脉是()。
A:十二经别
B:手足三阳经
C:手足三阴经
D:奇经八脉
E:正经
下列何经循行于上肢内侧的后缘()。
A:手阳明经
B:手太阳经
C:手少阴经
D:手少阳经
E:手厥阴经
精神疲惫,神识朦胧,困倦嗜睡是因()。
A:心肾阳虚
B:痰湿困脾
C:脾虚不运
D:邪闭心神
E:营血亏虚
气郁之月经不调的治则是()。
A:针灸并用
B:只针不灸
C:补泻兼施
D:泻法
E:补法
治疗血虚头痛,可在基本方的基础上,加用()。
A:膈俞
B:大椎
C:血海
D:肝俞
E:内庭
咳声如犬吠,声音嘶哑,吸气困难是因()。
A:风邪与痰热搏结
B:久病肺气虚损
C:燥邪犯肺
D:寒痰湿浊停肺
E:肺肾阴虚疫毒攻喉
具有和胃止痛作用的腧穴有()。
A:通里
B:内关
C:中脘
D:足三里
E:公孙
下列各项中,除()外,都能治疗胆石症。
A:合谷
B:日月
C:期门
D:阳陵泉
E:胆俞
某女,28岁,今日突然呃声频作,高亢而短,呃声有力,口舌干燥喜饮,舌苔薄黄()。
A:饮食刺激
B:偶感风寒
C:胃气衰败
D:寒邪犯胃
E:热邪犯胃
不属于湿热蕴结型胁痛的临床表现的是()。
A:胁肋胀痛,触痛明显,拒按
B:口干苦
C:纳呆,厌食油腻
D:舌苔黄腻,脉弦滑而数
E:胁肋胀痛,得嗳气或矢气则舒
神志恍惚,言语错乱,心悸易惊,善悲欲哭,夜寐不安,食少倦怠、舌质淡、苔白,脉细弱的治则是()。
A:针灸并用
B:只针不灸
C:只灸不针
D:补法
E:三棱针点刺出血
肺胃热盛之咽喉肿痛可在基本处方的基础上加()。
A:尺泽曲池内庭
B:尺泽外关少商
C:太溪涌泉三阴交
D:少商太溪曲池
E:以上都不对
疳积的病因不包括()
A:喂养不当
B:疾病影响
C:乳食过度
D:先天禀赋不足
E:情志失调
《素问.痿证》提到筋痿的症状包括()。
A:口苦
B:带下
C:筋脉拘急
D:滑精
E:心下崩
患者女,45岁,近2个月因情志波动,不易入睡,急躁易怒,舌红,脉弦。阴跷脉的走行是()
A:起于足舟骨后方
B:经外踝上行腓骨后缘
C:上行内踝的上面
D:向上沿胸部内侧,进入锁骨上窝
E:过颧部,至内眦
阑尾穴位于()
A:腓骨小头前下方
B:足三里下约2寸处
C:阳陵泉下2寸处
D:膝眼下2寸
E:阴陵泉下2寸
患者男,26岁,因“恶寒发热,咽痛,眼睑水肿,小便不利”来诊。经治疗后,表虽解,但肿仍未退,身重困倦,胸闷,纳呆、泛恶,苔白腻,脉沉缓。患者的最佳针刺选方为()
A:脾俞、列缺、三焦俞、风门、水分、阴陵泉
B:复溜、肺俞、足三里、阴陵泉
C:三阴交、气海、列缺、三焦俞
D:水道、水分、复溜、肺俞
E:关元、肾俞、命门、血海、地机
患者右眼睑痒痛,胞睑红肿,有硬结,可见黄白色脓点,触痛,口渴喜饮,舌红,苔黄腻,脉数。治疗应选取的主穴是()。
A:睛明、承泣、风池、光明、足三里
B:睛明、风池、太冲、光明、三阴交
C:太阳、风池、鱼腰、太冲、期门
D:太阳、攒竹、鱼腰、风池、关冲
E:承泣、睛明、攒竹、鱼腰、球后
“指地”指的是()
A:手太阳经别
B:足太阳经别
C:手少阳经别
D:足少阳经别
E:足少阴经别
《伤寒论》的学术成就有以下哪几个方面()。
A:总结了前人的成就,形成了我国第一部理法方药具备的医学典籍
B:继承了前人在针灸方面的研究成果,极大地推动了针灸学术的发展
C:创立了六经辨证的理论体系,为后世临床医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D:系统揭示了外感热病的诊治规律,并为后世温病学说的形成与发展创造了条件
E:制定了若干基本治则,保存了许多功效卓著的方剂,并为中药制剂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下列各个穴位排列最下方的是()。
A:肺俞
B:心俞
C:胃俞
D:脾俞
E:肝俞
阳跷脉的病症是()。
A:多寐
B:失眠
C:狂躁
D:阴缓阳急
E:阳缓阴急
对“五藏六府皆令人咳,非独肺也”的正确理解有()。
A:咳嗽不止于肺,然亦不离于肺
B:肺为咳
C:他脏亦可致咳
D:肺乃脏之长
E:六腑亦可致咳
眩晕虚证取用百会,是因为本穴具有哪方面作用()。
A:醒神定眩
B:安神定志
C:清利脑窍
D:升提气血
E:清泻肝胆
回阳救急汤中不包括的药物是()。
A:干姜
B:人参
C:甘草
D:肉桂
E:熟地黄
下列各组中,哪组不属于俞募配穴法()。
A:胆俞、日月
B:胃俞、中脘
C:大肠俞、天枢
D:小肠俞、关元
E:膀胱俞、水道
肝阳暴亢型中风可在基本处方上再加()。
A:足三里、气海
B:太溪、三阴交
C:丰隆、合谷
D:风池、完骨
E:太冲、太溪
下列各经脉所属经穴数目错误的是:()。
A:肺经:11穴
B:脾经:21穴
C:胆经:44穴
D:心经:9穴
E:小肠经:18穴
患者眩晕耳鸣,头目胀痛,烦躁易怒,面红目赤,舌红,苔黄,脉弦数。治疗除主穴外,应配用的腧穴是()。
A:太溪、悬钟、三阴交
B:气海、脾俞、胃俞
C:膏肓、膈俞
D:内关、神门、三阴交
E:行间、侠溪、太溪
“阴胜则阳病”的理论基础是()。
A:阴阳的对立制约
B:阴阳的相互依存
C:阴阳的相互促进
D:阴阳的相互转化
E:阴阳的相互为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