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自:中医针灸高级职称

小儿脉象浮而有力主病是()。
A:表虚证
B:里虚证
C:里实证
D:表实证
E:食积证
人体运行气血,联络脏腑,沟通内外,贯串上下的径路()。
A:血管
B:经脉
C:络脉
D:皮部
E:经筋
某女,45岁,突然头晕乏力,泛泛欲吐,昏倒不省人事,牙关禁闭,脉沉弦。治疗宜主选的是()。
A:任脉、手厥阴经穴
B:任脉、足厥阴经穴
C:督脉、足厥阴经穴
D:督脉、手厥阴经穴
E:手厥阴、足厥阴经穴
关于坐骨神经痛的治疗,以下哪项不恰当:()。
A:取足阳明经和足少阳经穴为主
B:毫针刺可用泻法
C:毫针刺可用补法
D:可以用灸法
E:常选用的穴位如环跳、肾俞、阿是穴
真武汤中炮附子与茯苓的配伍意义为()。
A:温阳化饮
B:温肾暖脾
C:温阳健脾
D:温阳利水
E:温中健脾
治疗呕吐伴泛酸欲呕者,应加用的腧穴是()。
A:合谷
B:公孙
C:太冲
D:上脘
E:内庭
针灸治疗心悸的主穴是()。
A:郄门
B:神门
C:内关
D:巨阙
E:厥阴穴
宗气所聚之处为()。
A:髓海
B:气海
C:水谷之海
D:血海
E:少海
肝肾亏虚引起的痛经主要表现为()。
A:经期小腹冷痛、按之痛甚
B:经前小腹胀痛、胀甚于痛
C:经前小腹隐痛、按之痛减
D:经后小腹胀痛、胀甚于痛
E:经后小腹胀痛、痛甚于胀
应用三棱针泻血法时应注意切勿刺伤()。
A:静脉
B:皮下静脉网
C:动静脉网
D:深部大动脉
E:淋巴液管
患儿男,20个月,因“消瘦、食欲减退”来诊。患儿面色少华,形体较瘦,体重9.5kg,毛发稀黄,精神萎靡,每餐仅吃稀粥4~6汤匙,易于泄泻。近日大便日行1~2次,质如稀糊,夹未消化食物,舌质淡,舌苔薄。中医辨证为()
A:脾肺气虚
B:痰火内扰
C:脾胃虚弱
D:脾肾阳虚
E:肝肾阴虚
马王堆出土帛书和《灵枢.经脉》篇内不同点是()。
A:治疗方法只灸无针
B:只提及"脉"而无"经"字
C:以阴阳命名经脉
D:病候分了是动、所生病
E:经脉名称有足三阴、足三阳
下列关于针刺深度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头面、胸背部及四肢末端当浅刺
B:腰背、四肢、腹部穴位可适当深刺
C:热证、虚证宜浅刺;寒证、实证宜深刺
D:一般病在表、在肌肤宜浅刺,在里、在筋骨、脏腑宜深刺
E:春夏宜刺深,秋冬宜刺浅
阳痿,面色萎黄,食欲不振,精神倦怠,失眠健忘,心悸自汗,舌淡、苔薄白,脉细弱,可在基本处方上再加()。
A:命门、志室、气海
B:命门、心俞、阴陵泉
C:心俞、脾俞、足三里
D:阴陵泉透阳陵泉、曲骨
E:心俞、百会、神门
两臂酸痛或抽掣,不得上举,或左右时复转移,或两手麻木,或四肢浮肿,舌苔白腻,脉沉细或弦滑,宜选用的方剂是()。
A:二陈汤
B:温胆汤
C:茯苓丸
D:小陷胸汤
E:清气化痰丸
防己黄芪汤方后注中载有哪几种随症加减用药法()。
A:喘者加麻黄
B:胃中不和者加芍药
C:气上冲者加桂枝
D:肿者加茯苓
E:下有陈寒者加细辛
治水肿日久,脾肾阳虚者,用利水渗湿药必须配用的药物是()。
A:温肾壮阳药
B:健脾利水药
C:益脾滋肾药
D:滋补脾肾药
E:温补脾肾药
《素问.上古天真论》所言的“天癸”,其合理解释是()。
A:月经
B:肾中能促进生长发育的物质
C:精子、卵子
D:肾中具有促进生殖功能的物质
E:生长激素
患者,女,40岁。痹证二十年,腰腿疼痛,近一年来漏下不止,舌淡苔白,脉沉细无力。首选药物是()。
A:羌活
B:独活
C:桑寄生
D:秦艽
E:威灵仙
治疗乳腺增生病之肝郁气滞型,可在基本处方上再加(),疏肝理气、解郁止痛。
A:气海
B:太冲
C:少泽
D:肩井
E:大敦
大肠邪热循经上冲所致证,治宜()。
A:取大肠经、足阳明经腧穴为主
B:针用泻法
C:可灸
D:三棱针点刺放血
E:配取肺经穴以补法
狂病治疗刺灸多选用()。
A:针灸并用
B:只灸不针
C:只针不灸
D:以针为主
E:以灸为主
治疗阴部瘙痒,甚则痒痛,坐卧不安,带下量多,呈泡沫米泔样,质稠气臭,心烦胸闷,口苦而腻,脘闷纳呆,苔黄腻,脉弦数者,除针刺主穴外,还应选用()。
A:行间、曲骨
B:太冲、章门
C:行间、中极
D:肾俞、归来
E:命门、太溪
下列哪一项不是曲池穴的适应症()。
A:上肢不遂
B:小便不利
C:瘰疬风疹
D:发热齿痛
E:腹痛吐泻
根据《内经》记载和近年考古发现砭刺治病起源于我国的()。
A:东方
B:南方
C:中部
D:西方
E:北方
可见消渴的证候是()。
A:太阳蓄水证
B:阳明胃热弥漫证
C:太阳表证
D:太阳蓄血证
E:厥阴病提纲证
通利水道、利尿行水效穴为()。
A:三焦俞
B:水分
C:水道
D:委阳
E:阴陵泉
一贯煎中配伍川楝子的用意是()。
A:养血柔肝滋阴
B:疏肝泄热理气
C:疏肝润肺生津
D:理气养阴生津
E:柔肝缓急止痛
气血虚弱男性不育症,兼见心悸失眠者,可在基本处方上再加()。
A:太溪、神阙
B:太溪、神门
C:太溪、内关
D:神门、内关
E:内关、太冲
天麻钩藤饮主治为()。
A:肝阳偏亢,肝风上扰
B:肝肾阴虚,肝阳上亢
C:真阴亏虚,虚风内动
D:肝经热盛,热极动风
E:阳亢风动,气血逆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