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自:心电学技术高级职称

关于QT间期离散度的描述,正确的是
A:指12导联同步心电图上同一个心动周期最大QT间期与最小QT间期的差值
B:指12导联非同步心电图各导联间QT间期离散的程度
C:是判断自主神经活性的定性指标
D:反映了心房肌电活动复极过程在各个局部的不均一性
E:可以用于心血管疾病诊断和鉴别诊断

患者男性,25岁,风湿性心脏病。心电图示心房颤动,其中有3个单发宽大畸形的QRS波群,在V1导联呈rsR′型,联律间期不等,无类代偿间歇。



第1题,共1个问题
(单选题)引起上述现象的机制是()。
A:右束支相对不应期长于左束支
B:左束支相对不应期长于右束支
C:心室内折返
D:心室自律性增高
E:以上都不是
QT间期离散度的正确测量方法是()。
A:使用12导联非同步测量不同心搏的QT间期
B:使用3导联同步测量不同心搏的QT间期
C:使用6导联同步测量不同心搏的QT间期
D:使用12导联同步心电图测量同一个心动周期的QT间期
E:以上均可
有关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与窦性心动过速的鉴别,下列中哪项是错误的()。
A:窦性心动过速的心室率常在100~150次/min之间,而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时心室率在150~240次/min之间
B: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的QRS时限>0.12秒,而窦性心动过速的QRS时限<0.12秒
C:窦性心动过速时的心室律可有不齐,而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的心室律绝对匀齐
D:窦性心动过速的特点是心率逐渐加快、逐渐减慢,而阵发性窒上性心动过速的特点是突然发作、突然终止
E: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的P波与窦性心动过速时的P波形态不同

患者男性,18岁,发作性心悸2年,突发突止。记录到心慌发作时心电图并绘制梯形图,梯形图如图4-5-14所示,心动过速时心率为180次/分。



第1题,共1个问题
(单选题)该梯形图显示的心律失常为()。
A:阵发性窦房结内折返性心动过速
B:阵发性心房内折返性心动过速
C:阵发性自律性增高的房性心动过速
D:阵发性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
E:阵发性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
非阵发性房室交界区性心动过速发生机制是()。
A:触发活动
B:折返
C:迷走神经张力增高
D:房室交界区组织自律性增高
E:电解质紊乱
患者男性,56岁。阵发性胸闷1年,胸片、超声心动图及心电图检查均正常,行运动平板试验检查,运动中随运动量加大,患者诉心前区闷痛。运动前及运动中心电图见图4-4-1A和图4-4-1B。运动试验结果应为()。
A:阴性
B:阳性
C:可疑阳性
D:不能评价
E:假阳性
左心室造影诊断室壁瘤的主要根据是()。
A:弥漫性室壁运动减弱
B:局部室壁运动严重减弱
C:局部室壁无运动
D:局部室壁出现矛盾运动
E:射血分数<30%
男性,42岁。有心脏病史4年。门诊时检查脉搏呈交替脉,此种脉搏表示患者有()。
A:右心功能不全
B:主动脉瓣关闭不全
C:心房颤动
D:心包积液
E:左心功能不全
患者女性,65岁,冠心病,下壁心肌梗死。10年前因三度房室传导阻滞置入VVI起搏器,起搏频率设置在72次/分。 近日因胸闷、头晕查心电图并绘制梯形图,梯形图如下图所示,心房率为92次/分,心室率为40次/分。梯形图显示的诊断应为()。
A:心房颤动、三度房室传导阻滞、交界性逸搏心律
B:房性心动过速、三度房室传导阻滞、交界性逸搏心律
C:心房扑动、三度房室传导阻滞、交界性逸搏心律
D:窦性心律、三度房室传导阻滞、心室起搏心律
E:窦性心律、三度房室传导阻滞、室性逸搏心律
下列疾病可引起异常Q波的是()。
A:肥厚型心肌病患者,Ⅰ、aVL、V4~V6导联可出现异常Q波
B:心肌淀粉样变性患者,V1~V4导联可见异常Q波
C:进行性肌营养不良患者,异常Q波常出现在V5、V6或Ⅱ、Ⅲ、aVF导联
D:左房黏液瘤患者,常在V5~V6导联出现异常Q波
E:心脏肿瘤偶可产生类似梗死样异常Q波
关于心肌细胞跨膜电位的描述,错误的是
A:心肌细胞每发生一次除极和复极的过程构成一次动作电位
B:原来的极化状态消失称为除极
C:除极的细胞再次恢复到极化状态称为复极
D:原来的极化状态消失称为复极
E:极化状态时,细胞膜外排列阳离子,细胞膜内排列阴离子

患者女性,67岁,因病态窦房结综合征植入AAI起搏器5年。近1周来反复出现头晕、乏力、黑朦。活动时动态心电图记录如图4-8-14所示。
 



第1题,共1个问题
(单选题)图4-8-14出现长间距的原因为()。
A:感知不良
B:感知过度
C:起搏功能障碍
D:感知过度+起搏功能障碍
E:感知不良+起搏功能障碍
患者女性,24岁,因反复发作心慌行食管电生理检查。在下图中诱发出心动过速的刺激方法是()。
A:S1S1刺激
B:S1S2刺激
C:S1S2S3刺激
D:S1S2S4S4刺激
E:RS2刺激
患者男性,40岁,活动时心谎、气短伴胸痛、晕厥2次。听诊在其胸骨左缘3~4肋间闻及较粗糙的喷射性收缩期杂音。超声心动图上显示:左心房稍大,室间隔厚度为28.8mm,凸向左心室流出道,二尖瓣前叶在收缩期有前向移动(SAM征),左心室流出道狭窄。二尖瓣轻度反流。其超声心动图的诊断应为()。
A:冠心病,乳头肌断裂
B:风湿性心脏病
C:肥厚型心肌病(梗阻性)
D:肥厚型心肌病(非梗阻性)
E:主动脉瓣狭窄
患者女性,36岁,扩张型心肌病,心功能不全,服用洋地黄类药物,因头晕就诊。心电图如图3-11-5所示 该心电图应诊断为()。
A:窦性心律过缓
B:房性逸搏心律
C:心房扑动
D:心房扑动伴三度房室传导阻滞
E:心房颤动伴三度房室传导阻滞
心律失常常见症状表现为()。
A:胸闷
B:心悸
C:恶心、呕吐
D:腹痛
E:头晕、黑矇
患者男性,51岁,发作性胸痛,向左上臂及左颈部放射。心电图如图3-2-3-A、B所示,图3-2-3-A为未发病时记录,图3-2-3-B为发病时记录,应诊断为()。
A:心肌缺血
B:变异型心绞痛
C:急性前壁心肌梗死
D:早期复极综合征
E:非特异性ST-T改变
患者男性,50岁,乏力,活动后有胸痛症状,硝酸甘油治疗无效。1在胸骨左缘可闻吸收缩中、晚期粗糙的吹风样杂音。X线示心影左缘明显突出,超声心动图提示室间隔明显增厚,回声增强,室间隔厚度与左心室后壁厚度之比(IVS/LVPW)>1.3,超声心动图诊断为肥厚型心肌病。梗阻性与非梗阻性肥厚型心肌病的主要鉴别点是()。
A:前者室间隔厚度明显大于后者
B:前者左心房明显增大
C:前者左心室后壁厚度增厚,而后者正常
D:前者室间隔厚度与左心室后壁厚度之比(IVS/LVPW)>1.3,后者IVS/LVPW<1.3
E:前者有左心室流出道狭窄,后者无
有关预激综合征患者T波改变的表述,正确的是()。
A:T波方向与delta波向量相反
B:T波呈非对称性倒置
C:成功射频消融术后T波可直立
D:若成功射频消融术后T波仍然倒置,常表明合并有原发性T波改变
E:delta波无明显动态变化而伴随临床症状出现T波伪正常化,常提示合并有原发性T改变
患者男性,45岁,因心悸就诊。食管心房调搏测定的房室结前传文氏点为110次/分,2:1阻滞点为130次/分,可能的原因为()。
A:存在房室传导阻滞
B:迷走神经张力增高
C:经房室结双径路的慢径路传导
D:药物影响
E:以上都不是
患者男性,38岁,因晕厥就诊。心电图如下图所示,应诊断为()。
A:三度房室传导阻滞,室性逸搏心律
B:三度房室传导阻滞,交界性逸搏心律
C:高度房室传导阻滞,左束支阻滞
D:室性逸搏心律
E:高度房室传导阻滞,室性逸搏
患者男性,57岁,冠心病,因阵发性心房颤动服用胺碘酮治疗,心电图如下图所示,应考虑为()。
A:低钾血症
B:低钙血症
C:洋地黄效应
D:胺碘酮作用
E:洋地黄中毒
关于快慢综合征与慢快综合征的鉴别要点,正确的是()。
A:前者平时心率和窦房结功能正常;后者平时心率缓慢,窦房结功能异常
B:前者多无基础心脏病;后者常伴有基础心脏病
C:前者多发生于预激综合征伴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终止后;后者常为病态窦房结综合征患者
D:前者射频消融术可根治;后者常需植入起搏器治疗
E:前者不会发生晕厥,后者常发生晕厥
Ⅰ类抗心律失常药物有()。
A:奎尼丁
B:普罗帕酮
C:维拉帕米
D:利多卡因
E:美西律
患者男性,64岁,头晕、胸闷2天。心电图如下图所示。 有效不应期极度延长,大于逸搏间期()。
A:窦房结
B:结间束
C:房室结或希氏束
D:左、右束支
E:不确定
患者,男性,65岁,慢性咳嗽史30余年。心电图如下图所示,提示()。
A:风湿性心脏病,二尖瓣狭窄
B:慢性肺源性心脏病
C:心包积液
D:心肌病
E:以上都不对
关于非阵发性房室交界区性心动过速错误的是()。
A:最常见的原因是洋地黄中毒
B:发作时突发突止
C:发生与房室交界区组织的自律性增高或触发活动有关
D:心律通常规则,QRS波群正常
E:通常能自行消失
“二尖瓣型P波”可见于多种病理状态,包括()。
A:左心房肥大
B:右心功能不全
C:心房梗死
D:房间阻滞
E:慢性缩窄性心包炎
Brugada综合征患者心外膜动作电位2相的离子流变化是()。
A:Na内流增多,Ito电流减弱
B:Na内流减少,Ito电流减弱
C:Na内流增多,Ito电流增强
D:Na内流减少,Ito电流增强
E:以上都不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