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自:中药学高级职称

整粒时,为筛除大颗粒应选用药筛的规格是()
A:10~12目
B:12~14目
C:14~16目
D:16~18目
E:20目
久病重病面色苍白,而颧颊部嫩红如妆,属()
A:实热证
B:虚热证
C:血瘀证
D:戴阳证
E:血虚证
多为水溶液,油溶液和一般混悬型注射液不能用,能导致红细胞溶解或使蛋白质沉淀的药物均不宜采用的是()
A:静脉注射液
B:脊椎腔注射液
C:肌肉注射液
D:皮下注射液
E:皮内注射液
川芎药理作用重要的物质基础是()
A:香桧烯
B:川芎嗪和阿魏酸
C:川芎挥发油
D:尿嘧啶
E:川芎哚
具有辟秽止痛功效的药物是()
A:苏合香
B:麝香
C:远志
D:蟾酥
E:牛黄
O/W型乳剂转成W/O型乳剂或出现相反的变化()
A:酸败
B:破裂
C:分层
D:转相
E:絮凝
下列关于气雾剂的吸收,叙述错误的是()
A:脂/水分配系数小的药物,吸收速度也快
B:气雾剂主要通过肺部吸收,吸收的速度很快,不亚于静脉注射
C:吸入的药物最好能溶解于呼吸道的分泌液中
D:肺部吸入气雾剂的粒径愈小愈好
E:小分子化合物易通过肺泡囊表面细胞壁的小孔,因而吸收快
川芎药材表面极短的节间所呈现的平行结节状突起是()
A:底根
B:吃青角
C:虎口
D:虎牙
E:轮节
功能清热解毒,既可治疗肠痈,又可治疗肺痈的药()
A:A红藤 
B:B鱼腥草 
C:C败酱草 
D:D丹皮 
E:E桃仁 
关于木炭干燥法说法错误的是()
A:先将木炭烘干,然后用皮纸包好夹置在易潮易霉的中药内的方法
B:木炭不会与任何中药发生反应
C:可以有效防止中药包装的内潮发热现象
D:木炭一般用滤纸捆扎
E:运输中常采用此方法
中药地黄、玄参、栀子中的主要有效成分是
A:黄酮 
B:皂苷 
C:二萜 
D:环烯醚萜 
E:生物碱 
藏与象之间关系错误的是()
A:藏变决定象变
B:象变反映藏变
C:象变决定藏变
D:藏决定象
E:象反映藏
下列药物中盐炙后既能缓和药性又能温肾的有:()
A:益智仁
B:橘核
C:沙菀子
D:菟丝子
E:韭菜子
属于单质矿物的矿物类生药是()
A:自然铜
B:硫磺
C:水银
D:磁石
E:信石
药材石菖蒲横切面的组织中可见()
A:油细胞
B:油室
C:乳汁管
D:树脂道
E:油管
《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和监测管理办法》规定,下列说法正确的有()
A:进口药品自首次获准进口日起5年内,报告该进口药品发生的所有不良反应
B:进口满5年的,报告该进口药品发生的新的和严重的不良反应
C:进口满10年的,不需报告其不良反应
D:进口药品自首次获准进口日起第1年内,需每月报告期所有不良反应
E:进口药品在其他国家发生新的不良反应,代理经营该药品的单位应于发现之日起1个月内报告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
下列为徐长卿软膏的处方,有关其叙述错误的是()【处方】丹皮酚1g,硬脂酸15g,液状石蜡25ml,羊毛脂
A:硬脂酸与三乙醇胺反应生成的胺肥皂为乳化剂
B:甘油为保湿剂
C:丹皮酚、硬脂酸、液状石蜡、羊毛脂为油相
D:三乙醇胺、甘油、蒸馏水为水相
E:本处方的基质为W/O型乳剂基质
附子强心的主要成分是()
A:乌头碱
B:次乌头碱
C:去甲乌药碱
D:氯化甲基多巴胺
E:去甲猪毛菜碱
治肝热痰火郁结的要药是
A:A栀子 
B:B知母 
C:C夏枯草 
D:D贝母 
E:E牡蛎 
板蓝根的功效是()
A:凉血止血
B:凉血利咽
C:息风定惊
D:清热解毒
E:祛痰止咳
细辛镇静、镇痛作用的主要物质基础是()
A:黄酮类
B:皂苷类
C:挥发油
D:麻黄碱
E:有机酸类
关于黄芩主要有效成分叙述错误的是()
A:黄芩素
B:汉黄芩素
C:汉黄芩苷
D:京尼平苷
E:黄芩苷
"至虚有盛候"的病机是()
A:实
B:虚
C:虚实夹杂
D:真实假虚
E:真虚假实
阴虚火旺、肺肾阴虚所致盗汗、骨蒸潮热、心烦等证,宜选用的药物是()
A:天花粉、沙参
B:生石膏、黄柏
C:黄柏、知母
D:黄芩、地骨皮
E:牡丹皮、桑自皮
软膏剂的制备方法有()
A:研和法
B:热溶法
C:分散法
D:熔合法
E:乳化法
肉桂的显微特征是:()
A:纤维单个散在,长梭形,壁极厚
B:石细胞一面菲薄,三面增厚
C:油细胞
D:草酸钙针晶
E:淀粉粒多
下列药物中经醋炙后可增强疏肝止痛作用的有:()
A:柴胡
B:香附
C:青皮
D:郁金
E:乳香
可以治疗肺热咳嗽的药物是()
A:金荞麦
B:知母
C:天花粉
D:芦根
E:鱼腥草
生物碱盐类的溶解性规律正确的是()
A:一般易溶于水,可溶于醇,难溶于亲脂性有机溶剂
B:生物碱在酸水中成盐溶解,加碱后又游离析出沉淀
C:有机酸盐溶解度大于无机酸溶解度
D:含氧无机酸盐溶解度大于不含氧无机酸盐溶解度
E:大分子有机酸盐溶解度大于小分子有机酸盐溶解度
含苷类成分的药物一般少用或不用的炮制方法是()
A:油炙
B:盐炙
C:姜炙
D:酒制
E:醋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