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自:水文勘测工

绘制水位—面积曲线时,宜按历年最高洪水位以下的()变幅分若干()级,然后分级计算面积。
A:水位;水深
B:水位;水位
C:水位;流量
D:水位;含沙量
当水深小于5m时,采样点应布设在()处。
A:水面下0.5m
B:水面下1m
C:水面下1.5m
D:1/2水深
降水观测场如不能完全避开建筑物、树木等障碍物的影响时,雨量(计)离开障碍物边缘的距离不应()障碍物顶部与仪器口高差的2倍。
A:大于
B:小于
C:等于
D:不等于
地形图测绘时,使用量角器展碎部点的点位,要求确定()和水平距离。
A:碎部点的垂直角
B:碎部点的水平角
C:仪器站的垂直角
D:仪器站的水平角
卵石颗粒依粒径大小次序排列后,分成若干自由组,其中最大粒径列为第()组。
A:4
B:3
C:2
D:1
地表水采样断面的布设具体位置应能反映()环境的污染特征。
A:水体
B:所在区域
C:水质
D:水系
定点监测和巡测土壤含水量时,采用挖坑插入或打孔插入观测的方法,打孔时,孔径应()探针导管的外径。
A:等于
B:不等于
C:小于
D:大于
普通瓶式采样器实施垂线()积深取样方法是,将仪器自水面向河底以均匀的速度下放,到达河底时,迅速转向,并以同样的速度上提,提放速度要求不大于取样垂线平均流速的1/3。
A:1.0~3.0m
B:水面1.5m以下
C:单程
D:双程
手工建立坐标系和绘制曲线,在方格纸上进行,纵横主网格标度一般可取1、2、5(kg/m3)的()倍数。
A:整数
B:小数
C:百分数
D:分数
较严格的流量与悬移质泥沙(),一般是在河流设定断面,根据当时观察或经验估计的水深、流速和含沙量的分布情况,布置若干测验“垂线”测量其水深,在垂线水深范围安排数个“测点”测量各点的流速和含沙量(或采取含沙浑水水样送实验室测定含沙量)。
A:一般测验
B:单次测验
C:年度测验
D:安排测验
推移质采样器采样效率系数较稳定,样品有较好的代表性,()的泥沙样品不被水流淘出。
A:其他测点
B:未测
C:进入器内
D:未进器内
现场采样记录事项应随取样作业的展开即时记入正式记录表格中,不允许事后整理,不得以回忆方式填写,以保证记录的()和真实性。
A:代表性
B:完整性
C:原始性
D:可靠性
水文测区业务检查办法通常由测站管理的上级统一制定,作为测区各站之间的业务考核和工作评定的标准。
水文勘测工培训教材基础知识部分主要是建立水文测验学的基础(),明白一般原理,了解主流方法。
A:摘要
B:概要
C:概述
D:概念
国家墒情监测站网的密度在山区和()单站控制的耕作面积应在()和10000~50000hm2。()
A:平原区,300~3000
B:丘陵区,3000~30000
C:黄土区,1000~10000
D:岩溶区,2000~20000
每个小浮标的运行历时应大于()秒,当个别流线的流速较大时,不得小于10秒。
悬沙输沙率()测验要检查断面垂线、测点布置是否合理,数量是否符合规定,位置是否准确。 
A:选点法
B:积深法
C:积时法
D:瞬时法
算术平均法适用于一日内()观测水位值,且水位变化平缓,或变化虽较大,但观测或摘录时距相等的情况。
A:有一次
B:有一次以上
C:没有
D:有
流速仪法流量测验总系统不确定度估算公式中,不包括()分量。
A:断面含沙量系统不确定度
B:断面测宽系统不确定度
C:断面测深系统不确定度
D:流速仪率定系统不确定度
水文三等水准测量间歇后,检验间歇点的允许高差不大于()mm。
A:1
B:1.5
C:2
D:3
水准测量时,多站后视距离总和()前视距离总和应等于末站视距累积差。
A:减去
B:加上
C:除以
D:乘以
规定编报降水量的水情站,一日内编报次数分为六级。一级是1段1次,二级是2段2次,三级是4段4次,四级是(),五级是12段12次,六级是24段24次。
A:8段8次
B:8段7次
C:8段6次
D:8段5次
在钢尺距离丈量中,经纬仪定线作业时可不使用()。
A:标杆
B:小钢钉
C:经纬仪
D:木桩
上、下游洪峰流量过程线及洪水总量对照检查的内容包括()等。
A:洪水沿河长演进,其上下游过程线是否相应
B:洪水总量是否平衡
C:洪峰流量沿河长变化及其发生时间是否相应合理
D:河槽蓄水量与出水量是否大致相等
倾斜地面的钢尺量距平量法要求每尺起点至终点两点间各测段的钢尺应处于()。
A:垂直状态
B:水平状态
C:倾斜状态
D:任一状态
从理论上讲,支线水准路线往测高差与返测高差代数和应()。
A:等于零
B:大于零
C:小于零
D:不等于零
同一组比降水尺,如不能设置在同一断面线上,偏离断面线的距离不得超过5m,同时()水尺的顺流向距离偏差不得超过上、下比降断面间距的1/200。
A:任何两支
B:最上游与断面线
C:断面线与最下游
D:最上游与最下游
下列等高线叙述错误的是()。
A:等高线各点高程相等
B:等高线各点高差相等
C:等高线各点高度相等
D:等高线上坡度相同
TDR仪正式使用前应与()进行对比观测,当有系统误差时应予以校正。
A:取土烘干法
B:张力计法
C:中子水分仪法
D:频域分解法
泥沙级配的基本误差应采用小于某粒径级级配成果的相对误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