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自:传染病学高级职称

立克次体与细菌的主要区别是()
A:有细胞壁和无核糖体
B:含有DNA和RNA两种核酸
C:以二分裂方式繁殖
D:严格的细胞内寄生
E:对抗生素敏感
我国目前发病率最高的是( )
我国发病率有上升趋势的是( )
易转为慢性的是( )
临床表现多较重的是( )
A:痢疾志贺菌
B:福氏志贺菌
C:鲍氏志贺菌
D:宋内志贺菌
E:罗氏志贺菌
下列哪些疾病的主要传染源是鼠类( )
A:流行性乙型脑炎
B:流行性出血热
C:流行性斑疹伤寒
D:地方性斑疹伤寒
E:恙虫病
男,23岁,寒战、稽留高热6天,伴意识障碍3天入院,有蚕豆病史,查体:昏睡状态,皮肤巩膜黄染,脾大,血常规:WBC11×109/L,HB60g/L,N82%。 结合病史,上题最可能出现的阳性结果是()
A:血涂片发现卵形疟原虫
B:骨髓培养发现沙门菌
C:血培养发现G+细菌
D:血涂片见恶性疟原虫
E:血性脑脊液
近年革兰阴性杆菌败血症最常见的致病菌是()
A:不动杆菌
B:大肠埃希菌
C:肺炎杆菌
D:阴沟肠杆菌
E:变形杆菌
有关杜氏利什曼原虫的生活史下述哪些是正确的( )
A:杜氏利什曼原虫生活史分2个阶段
B:利杜体寄生于人或哺乳动物的单核-吞噬细胞内
C:前鞭毛体寄生于白蛉消化道内
D:利杜体被吸入白蛉胃内发育成前鞭尾体,后者以二分裂法进行繁殖
E:前鞭毛体随唾液进入人体随血流至单核-吞噬细胞系统,引起病变
传染病属于感染性疾病,但其不同点在于感染性疾病不一定有传染性。
重要的传染源包括( )
A:患者
B:隐性感染者
C:潜伏性感染者
D:病原携带者
E:动物储存宿主
急性菌痢的主要临床表现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及____________________等。
与传染病的传染强度有关的因素包括()
A:病原体种类
B:病原体数量
C:病原体毒力
D:传染病的发生季节
E:易感者的免疫状态
血常规:WBC2.3×109/L,N:0.45,L:0.55,RBC3.38×1012/L,Hb77g/L,PLT46×109/L。尿检:尿蛋白+++,RBC://2~5/HP。粪检:RBC://0~2/HP。最可能的诊断为()
A:肺结核
B:伤寒
C:钩体病
D:黑热病
E:流行性出血热
关于痢疾杆菌,下列叙述哪项正确( )
A:痢疾杆菌是细菌性痢疾的病原体,又称痢疾志贺菌
B:目前痢疾杆菌可分4群43个血清型(不包括亚型)
C:各型痢疾均可产生毒素,包括内毒素和外毒素
D:痢疾杆菌为革兰阴性染色的鞭毛杆菌
E:痢疾杆菌在外界生存力弱,对各种消毒剂敏感
男,22岁,农民,因发热、全身肌肉疼痛7天,尿黄2天,于2004年8月7日入院。查体:眼球结膜充血,腹股沟淋巴结肿大,巩膜轻度黄染,肝在肋下1.5cm,腓肠肌压痛,当地有类似疾病流行。预计此种异常表现是因为患有()
A:急性病毒性肝炎
B:伤寒并中毒性肝炎
C:败血症致肝损害
D:黄疸出血型钩体病
E:阿米巴肝脓肿
如图所示,在疟原虫生活史中,疟原虫在蚊虫体内属于哪个阶段( )
A:无性繁殖期 
B:有性繁殖期 
C:有性和无性繁殖同时存在 
D:休眠期 
E:以上均错 
乙脑病毒入侵人体后引起发病的有关因素应除外()
A:机体防御功能
B:感染病毒的数量
C:病毒的毒力
D:蚊叮咬部位与季节
E:血脑屏障的健全情况

李×,男性,28岁,农民,因发热4天,神志不清2天,于1998年2月4日急症抬送入院。患者于2月1日起右侧臀部疼痛,走路跛行,并感畏寒发热,2月3日到当地医院就诊,检查发现体温40.8℃,脉搏140/分,傍晚即出现神志欠清,发现身上多处出血点。外周血白细胞14.4×109/L,中性粒细胞0.85,淋巴细胞0.15,尿蛋白(++++),红细胞0~1/HP,白细胞0~1/HP,以发热待查转来我院。病后大小便正常,当地近年来有“出血热”患者。
入院体查:体温39.8℃,脉搏108/分,血压120/85mmHg,发育营养正常,神志欠清,咽不红,颈软,上肢及胸前可见数个出血点,心肺正常,腹软,肝脾未扪及,克布征(-),左髂骨翼有局限性压痛,右臀部红肿,
入院检验:白细胞16.2×109/L,中性粒细胞0.85,淋巴细胞0.15,血小板95×109/L,大便常规(-),小便常规:蛋白(++++),镜检(-),尿素氮7mmol/L,脑脊液常规及生化均正常。



第1题,共2个问题
(简答题)本例诊断及其依据?如何进一步检查确定诊断?

第2题,共2个问题
(简答题)提出病因治疗方案是什么?
脑型中毒性菌痢与乙型脑炎如何鉴别?
关于图中所示的脊髓灰质炎病毒,正确的是( )
A:能抵抗乙醚、乙醇和胆盐,在pH值3.0~10环境中活力稳定
B:脊髓灰质炎病毒是单股RNA,直径16nm
C:对热、干燥及氧化消毒剂敏感
D:在大便、污水中仅可存活1~2个月
E:有3型病毒,世界各地流行以I型居多
传染期
如图是麻疹病毒,关于病原学的叙述,错误的是( )
A:麻疹病毒属于虫媒病毒
B:麻疹病毒只有1个血清型
C:分离麻疹病毒的最好方法是组织培养
D:麻疹病毒在外界生活力不强,对阳光及一般消毒剂很敏感
E:麻疹病毒核心为单股负链RNA和3种核衣壳蛋白组成的核壳体
女孩3岁,发热伴反复抽搐16小时,拟诊流行性脑脊髓膜炎,后出现淤点、淤斑,血压测不出,下列措施哪项错误()
A:抗休克治疗
B:积极给予抗生素
C:立即抗凝治疗
D:应用甘露醇
E:氧气吸入
预防乙脑的关键措施是( )
A:管理好动物传染源
B:及早发现病人及时隔离治疗
C:抓好灭蚊、防蚊工作
D:抓好预防接种
E:防蚊、灭蚊与疫苗接种并重
下列哪项不是霍乱常见的并发症()
A:急性肾衰竭
B:急性肺水肿
C:代谢性酸中毒
D:低钾血症
E:霍乱弧菌败血症、感染性休克
中毒型细菌性痢疾临床可分为哪几型( )
A:休克型
B:脑型
C:混合型
D:脱水型
E:高热型
男,诊断为肾综合征出血热患者,尿量由无尿增至1500ml,体温再次升至38.5℃,面色苍白,四肢冰冷,BP70/50mmHg,P145次/分钟,R32次/分钟,WBC12.5×109/L,N85%,Hb119g/L,BUN由34mmol/L升至40mmol/L,Cr430mmol/L升至520mmol/L。此时最重要的处理是()
A:抗休克
B:止血治疗
C:抗感染
D:紧急血液透析
E:强心利尿
简述黑热病的主要临床特征和实验室改变。

患者,男,43岁,因反复纳差,乏力5年,加重伴皮肤巩膜黄染2个月入院。
患者于5年前感纳差、乏力,到医院检查,肝功能异常,诊断为“慢性乙型肝炎”,给予“护肝治疗”,经治疗后一度症状消失,但间有纳差等不适,未引起足够重视。2个月前无明显诱因感乏力、纳差,肝区隐痛等症状加重,3天后出现皮肤、眼睛发黄,在当地“护肝治疗”(具体用药不详)无好转,黄疸进一步加深,于近1周内感腹胀明显,尿黄,大便正常。
查体:慢性肝病面容,精神萎靡,神志清楚,皮肤巩膜深度黄染,未见蜘蛛痣和肝掌。注射部位有瘀斑,腹膨隆,肝脾未扪及,移动性浊音阳性。
实验室检查:肝功能:ALT100U/L,AST120U/L,血清白蛋白28g/L,球蛋白35g/L,TBIL488μmol/L,DBIL248μmol/L;凝血酶原活动度25%;血清HBV感染标志物:HBsAg(+),抗-HBe(+),抗-HBc(+),抗-HDIgM和抗-HDIgG阳性。



第1题,共3个问题
(简答题)本病的诊断与诊断依据。

第2题,共3个问题
(简答题)哪些原因可以导致病毒性肝炎加重?根据已有的资料本例患者加重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第3题,共3个问题
(简答题)请提出治疗方案。
对急性重型肝炎诊断价值最小的是( )
A:丙氨酸转氨酶>500u/L
B:肝性脑病
C:深度黄疸
D:肝脏迅速缩小
E:凝血酶原活动度<40%
姜片虫感染中间宿主扁卷螺的形式( )
姜片虫感染终宿主的形式( )
姜片虫附着于媒介植物形式( )
A:虫卵
B:囊蚴
C:胞蚴
D:尾蚴
E:毛蚴
简述弓形虫病病原学检测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