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自:疾病控制高级职称

计量资料配对t检验的无效假设(双侧检验)可写为()。
A:μ=μ0
B:μd≠0
C:μ1=μ2
D:μ1≠μ2
E:μd=0
对甲型肝炎患者,其粪便基本停止排毒的标志是()。
A:ALT开始下降
B:肝功能正常
C:抗HAV出现
D:血ALT正常
E:血胆红素开始下降
已知一般儿童龋齿发生率约为30%,要求新型牙膏能使龋齿发生率降至10%,则需用下列哪个公式计算样本含量()。
A:样本均数与总体均数比较的公式
B:两样本均数比较的公式
C:两样本率比较的公式
D:配对分类资料公式
E:以上都不对
实验设计的基本原则可归纳为()。
A:对照、重复和随机化原则
B:随机、对照、均衡原则
C:随机、对照、标准化原则
D:对照、重复和无偏性原则
E:以上都不对
流行性感冒病毒的血清型有()。
A:1个
B:2个
C:3个
D:4个
E:5个
目前,国际公认适于进行筛查的癌症不包括()。
A:口腔癌
B:肺癌
C:宫颈癌
D:皮肤癌
E:乳腺癌
描述一组偏态分布资料的变异程度,宜选择()。
A:中位数
B:标准差
C:变异系数
D:离均差绝对值之和
E:四分位数间距
生理盲点的测定可用于评价哪种维生素的营养状况()。
A:维生素B1
B:维生素B2
C:维生素C
D:维生素D
E:维生素A
某研究调查了100例患A病的病人和200例患B病的病人,收集因素F的暴露史。结果在100例A病患者中有50人有F因素暴露史,在200例B病患者中有50人有F因素的暴露史。根据此资料:

第1题,共2个问题
(单选题)估计疾病A与因素F暴露史关联的特异危险度为()。
A:1.0
B:1.5
C:2.0
D:3.0
E:不能从所给资料中求出

第2题,共2个问题
(单选题)估计疾病A与因素F暴露史关联的相对危险度为()。
A:1.0
B:1.5
C:2.0
D:3.0
E:不能从所给资料中求出
能对抗原进行特异性识别的细胞是()。
A:Mφ
B:K细胞
C:T细胞
D:浆细胞
E:NK细胞
随机事件的概率P的取值范围是()。
A:P≤1
B:P≥0
C:0
D:0≤P≤1
E:-1≤P≤1
某中心小学4天有6名学生相继出现低热乏力、恶心、尿黄。校方将有关信息报告至当地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疾控中心立即指派专人赶赴现场进行了调查。

第1题,共4个问题
(多选题)提示:6名学生检查结果显示,抗HAVIgM均为阳性。本次症疫情确定为甲肝暴发。关于甲型肝炎病毒的传播,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A:日常生活接触也是HAV传播的主要途径
B:经水传播是卫生条件较差地区流行的重要原因
C:生食海产品时用开水冲烫可以杀死HAV
D:可有母婴垂直传播
E:可以经受污染的食品传播
F:主要通过粪-口途径传播

第2题,共4个问题
(多选题)提示:6名学生检查结果显示,抗HAVIgM均为阳性。本次症疫情确定为甲肝暴发。疾控中心工作人员对校方所提建议中合理的是()。
A:加强监测,发生新病例立即上报
B:与患者密切接触者接种丙种球蛋白
C:全校相关人员立即接种甲肝疫苗
D:患病学生隔离治疗,痊愈后返校上课
E:加强学校的饮食和饮水管理
F:对学校有关场所进行消杀处理

第3题,共4个问题
(多选题)提示:校方严格执行了疾控中心工作人员所建议的措施,相关人员接种了甲肝疫苗,注射了丙种球蛋白。然而疫情并未得到有效控制,7天后,学校又共出现24名新发病例。出现上述情况的原因是()。
A:丙种球蛋白过期失效
B:存在亚临床感染者未被隔离,成为传染源
C:学校各项措施未落实到位
D:甲肝有15-30天的潜伏期
E:甲肝疫苗过期失效
F:甲肝有7天的潜伏期

第4题,共4个问题
(多选题)疾控中心工作人员到达现场后,需要完成的工作是()。
A:要求出现症状的学生去当地医院接受检查与治疗
B:探索传染源与传播途径;对学校实施停课
C:采集密切接触者的有关标本进行检测;全面排查,及时发现其他病例
D:注意工作方式,消除有关人员的顾虑;采取控制措施,保护易感人群,防止疫情扩大
E:调查发病学生,形成初步诊断
F:计算各种罹患率,描述疾病的三间分布
比较非典型肺炎和普通肺炎患者的白细胞计数水平,若,可作单侧检验()。
A:已知二组患者的白细胞计数均降低
B:已知二组患者的白细胞计数均升高
C:不清楚哪一组的白细胞计数水平有变化
D:已知非典型肺炎患者的白细胞计数不高于普通肺炎
E:两组白细胞计数值的总体方差不相等
耐寒的致泻性肠道菌是()。
A:副溶血弧菌
B:小肠炎耶尔森菌
C:空肠弯曲菌
D:沙门菌属
E:痢疾杆菌
患者,男性,18岁,发热8天,每天午后开始发热,体温达39.5℃,次日晨可降至37.9℃。该患者的热型是()。
A:稽留热
B:弛张热
C:间歇热
D:回归热
E:马鞍热
凝血维生素是指()。
A:维生素A
B:维生素D
C:维生素E
D:维生素K
E:维生素C
预后研究与病因学研究的根本差别在于()。
A:研究对象的起点为已发病人群
B:研究的设计不同
C:研究的结局前者主要为死亡,后者不能是死亡
D:分析的方法不同,前者要用生存分析,后者不能
E:研究的因素不同,前者多为标志物,后者通常不用
四格表资料的χ检验满足校正条件时未使用校正公式,会导致()。
A:χ值增大,P值减小
B:χ值减小,P值增大
C:χ值增大,P值增大
D:χ值减小,P值减小
E:χ和P值的大小都不确定
麻疹免疫策略在我国的初种时间定为()。
A:4月龄
B:5月龄
C:6月龄
D:7月龄
E:8月龄
随机选取男200人,女100人为某寄生虫病研究的调查对象,测得其感染阳性率分别为20%和15%,则合并阳性率为()。
A:35%
B:16.7%
C:18.3%
D:无法计算
E:30%
总负担系数的分子是()。
A:≥历岁人口数+≤15岁人口数
B:≥70岁人口数+≤13岁人口数
C:≥65岁人口数+≤14岁人口数
D:≥70岁人口数+≤14岁人口数
E:≥65岁人口数+≤13岁人口数
某年某地区一幼儿园发生了15例麻疹病人,年龄3~5岁之间,男性儿童8名,女性儿童7名。 暴发的病人采取的措施是()。
A:早诊断
B:早报告
C:早隔离
D:早治疗
E:以上措施都包括
抗弓形虫病治疗的主要对象是()。
A:有弓形虫近期感染史的孕妇
B:免疫功能正常的弓形虫病隐性感染者
C:脑弓形虫病者
D:免疫功能缺陷的弓形虫急性和隐性感染者
E:先天性弓形虫病患者
随机抽取了5人,测量他们在接受某一项治疗前后的呼吸量,可选用何种统计方法分析治疗有无效果()。
A:随机区组设计方差分析
B:成组t检验
C:u检验
D:完全随机设计方差分析
E:成组秩和检验
乙肝的传播途径有()。
A:日常生活接触传播
B:食物传播
C:饮水传播
D:经血传播
E:性传播
血清学试验评价中描述试验有效性的参数有()。
A:灵敏度
B:特异度
C:患病率
D:预测值
E:效率
均数与标准差适用于()。
A:正态分布的资料
B:偏态分布
C:正偏态分布
D:负偏态分布
E:不对称分布
棘球蚴对人体的主要危害之一是()。
A:肉芽肿
B:机械损害
C:炎症反应
D:阻塞性病变
E:寄生部位坏死
某地高血压的患病率约为20%,抽样调查时至少需调查人数为(设α=0.05,d=0.1P)()。
A:1600
B:2000
C:3600
D:4000
E:5000
接种乙肝疫苗的同时,注射相应的丙种球蛋白,这种免疫称为()。
A:自然自动免疫
B:自然被动免疫
C:人工自动免疫
D:人工被动免疫
E:自动被动免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