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自:小学教师资格证

统一六国的过程中,最后灭亡的诸侯国是()。
A:赵
B:燕
C:韩
D:齐
少先队辅导员是()。
A:少年儿童人生的引导者
B:少年儿童实践的组织者
C:少年儿童健康的服务者
D:少年儿童权益的保护者
E:少年儿童发展的营造者
教师注意力的特点集中表现在()
A:注意集中能力
B:注意稳定能力
C:注意转移能力
D:注意分配能力
品德评测的指标只能以()要求为参照加以设计。
A:德育内容
B:德育方法
C:德育评价
D:德育目标
要做到德育为先,教师自己必须是一个()
A:懂得德育原理的人
B:具有德性的人
C:了解学生的人
D:热爱教育事业的人
调查表明,使得大学生学习成绩下降的一个重要因素是:很多大学生玩网络游戏。为了提高大学生的学习成绩,学校作出决定:禁止在校园网上玩网络游戏。以下哪项最能对学校的决定进行质疑?()
A:玩网络游戏是不可能禁止的
B:适度的玩网络游戏可以提高大学生的素质
C:大学生主要在网吧玩网络游戏
D:影响学习成绩的不仅是玩网络游戏
“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和“寂寞天宝后,园庐但蒿藜’’是唐代一位著名诗人的诗句。这位诗人最有可能是()。
A:陈子昂
B:孟浩然
C:杜甫
D:杜牧
由实际工作者和专业研究人员共同参与,以解决教学实际问题和提高教学行动的自觉认识为目的的研究方法叫()。
A:行动研究法
B:个案分析法
C:调查法
D:观察法
公园门票是10元,小红口袋里有两张5元,五张2元,两张1元。小红有()种不同的付法。
A:6
B:4
C:3
关于“时刻”和“时间”,下面哪种说法是正确的?()
A:时间有先后,没有长短,不可以计量。
B:时刻有先后,没有长短,不可以计量。
C:“时”是时刻的单位,“小时”是时间的单位
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想往、聆听
B:再接再励、同舟共济
C:兴高彩烈、突如奇来
D:蜕化变质、虎视眈眈
在Windows系统中启动“任务管理器”,可以使用()组合键。
A:Ctrl+Shift+Alt
B:Ctrl+Shift+Delete
C:Ctrl+AIt+Delete
D:Ctrl+Delete
学习的熟练程度达到__________时,记忆效果最好。
0.375的计数单位是()
A:0.1
B:0.01
C:0.001
D:无法确定
世界上最早的智力测验是()。
A:比纳一西蒙智力量表
B:斯坦福一比纳量表
C:韦克斯勒智力量表
D:韦氏儿童智力量表
学生的个别差异给教师劳动造成了()。
A:复杂性
B:创造性
C:示范性
D:长期性
桑代克在迁移研究中的最大贡献是()。
A:发现了迁移的心理机制
B:最早进行迁移实验研究
C:否定了普遍迁移的说法
D:用实验事实否定了形式训练说
个别化教学是指学生以自己的水平和速度进行学习的一种教学策略。

教学一:
徐老师课前自己采集了三个典型的土壤样本(壤土、黏土、沙质土)装在塑料袋里,以保持适当的水分。上课时,为了不让泥土弄脏课桌,徐老师为每一个小组准备了旧报纸,然后把土壤分给各小组,同时为他们准备了烧杯、酒精灯等实验器具。教学时,教师先指导学生比较观察三种不同的土壤,学生们通过"看"、"摸"、"闻",认识了三种土壤不同的颜色、质感、气味,观察结束后教师及时地组织了反馈。然后学生们又在教师的带领下做实验。
实验一:把土块放入水中,看到冒出气泡,说明土壤中含有空气。
实验二:把少量的黑土放在石棉网上用酒精灯加热,请几位学生上讲台看一看、闻一闻加热后的黑土,学生都说土壤变白了,还可以闻到一股臭味。
教师指出:这说明土里有腐烂物。完成实验二时,出现了两个意外,一是教师发现,土在水中搅拌后,浑浊物一下子很难沉降下来。为了节约时间,老师请学生将烧杯暂时置于一旁,等第三个实验完成之后,再请学生观察沉降现象。二是由于沉降现象并不像书中讲的那样明显,各小组陈述的结果大多与教师的意图有出入,教师为此很着急,不得不细加提示,终于得出了土壤之中有沙和黏土的结论。最后,教师留出五分钟时间,完成书面作业练习。
教学二:刘老师进行《土壤》的教学以小组合作学习为主要形式,教学采用课内外结合的方法,由野外考察土壤和课内分析土壤两部分构成。
第一课时,学生以学习小组为单位,带上学生自备的用于翻土、取土的工具(如:小锄头,铁铲子、削好的竹木棍等)和老师提供的塑料袋、放大镜以及准备记录用的本子,来到学校附近一块暂时闲置的耕地上。这一次主要是要求学生用感官直接感知农田土壤的颜色、气味、手感,初步认识土壤之中会有哪些东西。所以在真正的田地里取材,进行现场观察非常合适。刘老师指导每一小组自己选择一块两张试卷大小的地面,先清除上面的杂草,然后自上向下逐层观察。对现象和问题要认真记录。内容为:(1)比较干土与湿土在颜色、手感、气味上有哪些不同?(2)土壤中可以发现些什么?(3)观察活动中产生哪些问题?明确了活动目的后请各小组自由行动。
随后的活动对于学生来说无异于一次"考古发掘",不时传来惊异的叫声,"蚯蚓!蚯蚓!""怎么会有瓶子呀?""牛奶包装袋!"。各小组相继发现了土壤之中还有小石头、瓦片、碎树叶、草根、小虫、棉线等;学生还发现,虽然上面土是干的,但是下面依然潮湿;有的小组挖得深,发现黑土下面是黄土,黄土很纯。他们都认真地把小组的发现和心中的疑问一一记录下来(学生能在田地里学习,获得了一种与在教室里学习完全不同的心理感受,既兴奋又充实;身临其境,真正享受探索与发现的快乐)。
活动结束前,老师引导学生取一些自己认为不同的土样装进塑料袋带回去用于下一节课的研究。



第1题,共1个问题
(简答题)对以上《土壤》的两种教学方案,从探究教学的角度,提出自己的观点。
以下反映家庭教育中存在的问题的说法是()。
A:方法科学
B:家长对孩子期望偏高
C:片面重视孩子的智力开发、文化学习
D:不能全面关心孩子的成长
简述问题解决的基本特征。
以下关于0的说法错误的是()
A:0刻度线是计量的起点
B:0是正数
C:在写数时0起到站位的作用
小学教育在义务教育中的地位主要表现在( )。
A:普及性
B:民主性
C:基础性
D:全民性
E:强制性
约拿情结
制度化教育建立的典型特征是学校的产生。
每个学生在所属的班集体都有一定的权利和义务,都能找到适合自己的角色与活动,因此,班集体有利于培养学生的()。
A:群体意识
B:合作能力
C:自我教育能力
D:社交能力
有一批零件,经检验后,100个合格,1个次品。次品率占()
A:1/99
B:1/100
C:1/101
教学过程的特殊性表现在间接性、()、()、交往性等方面。

有三位分别来自中国、日本和美国的老师教学生画苹果。
中国老师走进教室说:"同学们,上一节美术课,我们学习了画水杯,这一节课我们学习画苹果。大家先观察我是怎样画的。注意,先画一个正方形,注意,这个正方形要画得轻一些,因为最后要擦掉……好了,老师画完了。现在请大家拿出美术本开始画,注意我是怎样画成的。"--中国学生一次就画出了最像苹果的"苹果"。
日本老师手拿着一个苹果走进教室:"同学们,这是什么?……对。这是苹果。大家喜不喜欢?如果喜欢,大家可以看一看,闻一闻,摸一摸……但这个苹果不能吃,因为只有一个,而且我们这一节课要学习画苹果。"然后,将苹果放在讲台上,"现在,大家可以画苹果了。"--苹果还在,学生有了观察的对象,第一次画得可能像梨,第二次画得就有些像苹果了。
美国老师提着一篮子苹果走进教室:"同学们,这是什么?……对,这是苹果。大家喜不喜欢?如果喜欢,大家可以上来拿一个。"同学们各自拿了一个苹果,老师接着说:"大家可以看一看,闻一闻,摸一摸,玩一玩。这些苹果老师都洗干净了,如果喜欢,还可以把它吃掉。"一段时间过去了,许多同学已经吃掉了苹果。这时,老师开始布置任务:"同学们,我们这一节课要画苹果,现在请大家在自己的本子上画上苹果。"--苹果已经吃掉了,学生第一次画得可能像南瓜,第二次可能像梨,第三次画得才有点像苹果。



第1题,共1个问题
(简答题)结合教师职业理念的相关知识,分析美、日、中三国教育的差异。
儿童多动症是小学生中常见的一种以注意缺陷、活动过度和好冲动为主要特征的综合性障碍,其高峰发病年龄在()。
A:3~5岁
B:5~7岁
C:8~10岁
D:12~13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