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考题库
首页
所有科目
自考历年真题
考试分类
关于本站
游客
账号设置
退出登录
注册
登录
出自:儿科主治医师
儿童钩端螺旋体病主要发生于()
A:新生儿
B:婴儿
C:幼儿
D:学龄前期儿童
E:学龄儿童
鼻部变态反应症状的发生主要与哪些细胞的激活有关()
A:杯状细胞
B:浆细胞
C:嗜酸性粒细胞
D:肥大细胞
E:淋巴细胞
患儿男,1岁6个月,因间断咳嗽1周就诊,每日呕吐1~2次胃内容物。患儿是第一胎足月顺产儿,生后母乳喂养至今,未添加辅食。平时易患"肺炎、肠炎"。查体:精神萎靡,营养差,体重5.9kg,身长75cm,前囟已闭,心肺(﹣),皮肤弹性差,皮下脂肪消失,四肢肌张力低下,活动尚可,神志尚清。此患儿不会出现的现象是( )
A:糖代谢失常,发生低血糖
B:脂肪代谢失常,出现高胆固醇血症
C:伴发维生素A缺乏症
D:特异性免疫功能低下
E:肾浓缩功能降低
F:反复感染
患儿女,9岁。水肿、茶色尿4周,近3天尿量进行性减少,今日出现无尿。测BP140/90mmHg,尿常规PRO+,RBC满视野,血BUN47.5mmol/L,血钾6.18mmol/L。该患儿最可能的诊断是()
A:急性肾炎伴肾衰竭
B:急进性肾炎
C:肾炎型肾病综合征
D:慢性肾炎
E:迁延性肾炎
女孩,2岁,因发热、咳嗽8天,加重伴气促1天而入院。体温39.5~40℃之间,静点青霉素疗效差。查体:T39.5℃,一般状态差,呼吸急促,口周发绀,鼻翼扇动,三凹征阳性,气管略向右移,左下肺呼吸音减弱,叩诊呈浊音。肝脏肋下2cm。血常规:WBC19×10/L,N0.76。胸片示两肺散在斑片状阴影,左肺下野密度增浓,可见自外上向内下的反抛物线状边缘。本病例诊断考虑为()
A:腺病毒肺炎
B:支原体肺炎
C:金黄色葡萄球菌肺炎
D:肺炎链球菌肺炎
E:毛细支气管炎
有关恶性淋巴瘤,下述哪一项是错误的()
A:恶性淋巴瘤分为霍奇金病和非霍奇金淋巴瘤
B:霍奇金病60%~90%原发于颈淋巴结
C:霍奇金病有发热、盗汗、食欲缺乏、体重减轻等全身症状
D:非霍奇金淋巴瘤60%~90%原发于颈淋巴结
E:非霍奇金淋巴瘤有发热、苍白、疲乏等全身症状
10个月男婴,人工喂养(为羊乳6个月后加米糊,但未加肉类),面色苍白3个月,近1周嗜睡,食欲差。查体:虚胖,头发稀疏、微黄,面色苍黄,巩膜轻度黄染,肝肋下0.5cm,脾未触及。诊断首选检查是()
A:血常规+红细胞形态
B:血红蛋白电泳
C:骨髓穿刺
D:血清铁蛋白
E:肝肾功能
下列有关铁代谢的相关描述正确的是()
A:人体总铁量的60%~70%存在于血红蛋白中
B:食物中的铁主要以三价铁的形式从十二指肠吸收
C:铁主要经由肾脏排出体外
D:缺铁对血红蛋白的合成和红细胞的分裂增殖有同样重要的影响
E:铁与血浆中的转铁蛋白结合形成为铁的贮存形式
新生儿诊断为重度贫血,Hb应是()
A:30~60g/L
B:30g/L
C:60~90g/L
D:90~120g/L
E:120~145g/L
患儿男,4岁。因青紫、气短,经常出现蹲踞现象,诊断为"先心病"。在就诊过程中,突然出现昏厥、抽搐。
第1题,共3个问题
(单选题)昏厥发作的机制是()
A:肺动脉漏斗部肌肉痉挛,肺血流突然减少
B:氧与血红蛋白的亲和力降低
C:血压下降
D:血黏稠度增高
E:组织耗氧量增加
第2题,共3个问题
(单选题)最有效的抢救措施是()
A:吸氧
B:身体取胸膝位
C:肌注毛花苷丙
D:静脉注射普萘洛尔(心得安)
E:静脉滴入碳酸氢钠
第3题,共3个问题
(单选题)蹲踞能减轻缺氧症状的最主要理由是()
A:减少组织耗氧量
B:减轻漏斗部肌肉痉挛
C:减轻心脏负荷
D:使体循环阻力增加
E:减少、下肢静脉血回流
小儿败血症确诊的主要依据是()
A:高热伴皮疹
B:高热伴肝脾肿大
C:高热伴周围血常规白细胞增高或减低
D:血培养阳性
E:体内抗体在恢复期为早期的4倍以上
我国重点防治的小儿四病,
不包括
以下哪项()
A:缺铁性贫血
B:佝偻病
C:风湿病
D:婴儿腹泻
E:肺炎
体型匀称是反映()
A:体重与身高的比值
B:坐高与身高的关系
C:体重与身高的关系
D:上部量与下部量的关系
E:上肢与下肢的关系
以下哪一项不符合支原体肺炎的发病特点()
A:高热持续1~3周
B:可伴有心、脑、肝等多脏器受损
C:咳嗽剧烈,痰多且黏稠
D:婴幼儿感染时喘憋症状较突出
E:累及胸膜时可出现中等至大量胸腔积液
关于胸围的发育以下哪项是错误的()
A:出生时胸围值比头围值大
B:随着年龄增长,胸围增加
C:新生儿的胸廓是桶状
D:1岁以后胸围值超过头围值的差数等于小儿的岁数减1
E:胸围的大小与肺发育、胸廓骨骼、胸部肌肉、皮下脂肪等的发育有关
患儿女,10岁。近6天来先出现双下肢无力、发麻,继之出现双上肢无力。检查:呼吸每分钟20次,颅神经无异常,心、肺无异常,双上肢肌力4级,双下肢肌力3级,肌张力低下,膝腱反射消失,巴氏征阴性,双下肢痛觉、触觉及深感觉存在。脑脊液压力正常,蛋白定量1.0g/L,细胞数8×10
6
/L。
第1题,共2个问题
(单选题)典型的脑脊液细胞-蛋白分离现象一般出现于()
A:起病后1~3天内
B:起病后4~7天内
C:起病后1周~1个月
D:起病后1~2个月
E:起病后1~3个月
第2题,共2个问题
(单选题)病程第6天,患儿出现吞咽困难、声音嘶哑、饮水呛咳,伴呼吸浅快,有"矛盾呼吸"现象,应首先考虑()
A:合并呼吸肌麻痹
B:合并吸入性肺炎
C:合并低钾危象
D:合并第Ⅸ、Ⅹ脑神经受累
E:合并呼吸肌麻痹和第Ⅸ、Ⅸ脑神经受累
患儿女,10岁,水肿2天,伴尿量减少及血尿,今诉头痛、视物不清,发病前2周有呼吸道感染史。 患儿住院2周,出院时尿常规正常,尿培养阴性,不发热,轻微腹痛,肾区无叩痛。出院后应注意()
A:定时复查尿常规
B:继续用抗生素治疗
C:长期服用碳酸氢钠
D:每晚服抗生素1次
E:卧床休息3个月
关于药疹下列哪项
不正确
()
A:同一种药物在不同患者可引起不同的皮疹
B:同一种药物在不同患者可引起相同的皮疹
C:同一皮疹可由不同的药物引起
D:皮疹类型与致病药物之间有明确的规律可循
E:只发生在少数过敏体质人群
6岁女孩,因发热、咽峡疼痛就诊。查体:咽充血,扁桃体肿大,双颈部浅表淋巴结肿大,有压痛,给予青霉素80万U肌注(2次/天),仍持续发热。病后6天复查:扁桃体上有渗出物,肝肋下3cm,有压痛,脾肋下1.5cm,停用青霉素改用氨苄西林肌注,2g/d,分2次。2天后仍发热并出现斑丘疹。
第1题,共2个问题
(单选题)下列哪项检查最有助于本病的确诊()
A:血清蛋白电泳
B:血沉
C:血常规
D:腹部B超
E:以上都不是
第2题,共2个问题
(单选题)若诊断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异常淋巴细胞增多需达到()
A:>2%
B:>5%
C:>7%
D:>9%
E:>10%
男孩青春期开始的标志()
A:乳腺发育
B:阴毛出现
C:阴茎增长、增粗
D:睾丸容积超过3ml
E:睾丸容积超过6ml
朗格汉斯组织细胞增生症可能
A:淋巴结活检发现镜影(RS)细胞
B:颅骨虫蚀样缺损伴皮肤湿疹样皮疹
C:纵隔增宽,淋巴结肿大
D:常有肝脾肿大和发热
E:潮热、汗多、尿VMA显著增高
Turner综合征在9岁以前最常见的临床表现是()
A:先天性畸形
B:身材矮小
C:原发性闭经
D:第二性征未发育
E:淋巴水肿
第1颗恒牙长出的年龄一般是在()
A:5岁左右
B:6岁左右
C:7岁左右
D:7岁半左右
E:8岁左右
患儿,男,1岁,体重5kg,生后混合喂养,半年来因迁延性腹泻改用米糊喂养,近半个月来发热、咳嗽、拒食。体检:精神萎靡,反应低下,面色苍白,皮下脂肪消失,皮肤弹性差,咽充血,两肺细湿啰音,血常规:RBC2.6×10
12
/L,Hb55g/L。蛋白质摄入量从每日多少开始()
A:1.0~1.5g/kg
B:1.5~2.0g/kg
C:2.0~2.5g/kg
D:2.5~3.0g/kg
E:3.0~4.5g/kg
下列哪项不是流行性脑脊髓膜炎(休克型)的临床特点()
A:感染性休克
B:血培养阳性
C:起病急骤,中毒症状明显
D:淤点、淤斑进行性增多,融合
E:脑膜刺激征(+),脑脊液化脓性改变
先天性肥厚性幽门狭窄患儿的呕吐为()
A:偶尔发生,呕吐量少
B:粪便样液
C:喷射样
D:胆汁样液
E:无进行性加重
抗Hp治疗后的疗效检查,应在()
A:抗Hp治疗结束后立即进行
B:抗Hp治疗结束后2周以上
C:抗Hp治疗结束后1个月以上
D:抗Hp治疗结束后2个月以上
E:抗Hp治疗结束后3个月以上
胚胎期是指受孕后的()。
A:8周以内
B:9周以内
C:10周以内
D:11周以内
E:12周以内
男,10岁,1周来发现颈部及两下肢皮肤出现紫点及紫色斑块,逐渐增多。今日不慎将手指扎破后出血不止,2周前曾发热3天。首先应做哪项化验检查()
A:血小板计数
B:血小板功能检查
C:出、凝血时间
D:凝血酶原时间
E:骨髓检查
男孩,11岁,1个月前出现双侧乳腺小硬结,有触痛,身高145cm,骨龄相当于11岁。该患儿可能为()
A:乳腺炎症
B:单纯乳房早发育
C:中枢性性早熟
D:外周性性早熟
E:正常青春期发育
首页
<上一页
108
109
110
111
112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