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自:00005《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

思维与存在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是全部哲学中最重要的问题,这是因为()
A:它是区别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标准
B:它揭示了各派哲学的根本立场和他们之间的根本分歧
C:它贯穿于包括历史观在内的全部哲学问题之中,并且规定着解决全部哲学问题的基本方法
D:它给我们提出了一个考察哲学发展的基本线索与鉴别各派哲学实质的根本标准
“物质不是精神的产物,而精神却是物质的最高产物”这一观点是否正确?为什么?
“垄断价格是垄断组织凭借自己的垄断地位人为制定,因此,可以任意制定产品的销售价格。”这一说法是否正确?为什么?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这一名句强调的是()
A: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B:实践是推动认识发展的动力
C: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D:间接经验毫无用处
马克思指出:“搬运夫和哲学家之间的原始差别要比家犬和猎犬之间差别小得多.它们之间的鸿沟是分工掘成的。”这表明()
A:人的聪明才智无先天区别
B:人的聪明才智的大小主要取决于主观努力的程度
C:人的聪明才智主要来源于后天实践
D:人的聪明才智由人的社会政治地位决定
实践是人的生存方式,是指()
A:实践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
B:在实践中形成人的本质和一切社会关系
C:实践是人类特有的活动
D:实践是一切生命的存在形式
E:实践仅指改造世界
马克思说,()学说是理解政治经济学的枢纽
A:劳动价值
B:剩余价值
C:劳动二重性
D:平均利润
资本输出形式从资本形态来看主要有()
A:借贷资本输出
B:生产资本输出
C:流动资本输出
D:私人资本输出
E:国家资本输出
平均利润率具有下降的趋势,因为()
A:追逐超额利润的竞争使资本家竞相改进技术,从而使全社会的资本有机构成呈现提高的趋势
B:追逐超额利润的竞争使资本家竞相改进技术,从而使全社会的剩余价值率有提高的趋势
C:资本主义国家的商品出口,可以获得国际超额利润,从而使国内剩余价值量增加
D:工人的劳动力价值随着劳动产品的丰富而不断提高
在数量上相当于平均利润的剥削收入有()
A:产业利润
B:商业利润
C:借贷利润
D:银行利润
E:地租
试用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关系原理,说明走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重要意义。
“阶级斗争是人类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这一观点是否正确?为什么?
认为“任何一个事物都和物质世界的其它事物处于普遍联系之中”,是()。
A:唯物辩证法的正确观点
B:唯心主义诡辩论的错误观点
C:形而上学的错误观点
D:机械唯物主义的观点
在资本主义生产中,生产资料的价值()
A:逐渐消失
B:能发生价值增值
C:借助于具体劳动转移到新产品中去
D:借助于抽象劳动而再生产出来
“社会主义的目标是社会的发展。”这一观点是否正确?为什么?
资本的周转速度与周转时间成反比,与周转次数成正比。
什么是生产关系必须适应生产力性质的规律?这一规律有什么现实意义?
个别资本家提高劳动生产率的目的和直接动机是()
A:追逐相对剩余价值
B:追逐绝对剩余价值
C:降低劳动力价值
D:追逐超额剩余价值
产业资本循环要顺利进行的必要条件是()
A:实行边生产、边销售、边采购
B:投入的资本能不断增殖
C:使资本在空间上按比例并存,在时间上继起
D:流通过程和生产过程顺利的通过
社会主义在发展过程中出现挫折和反复,这表明()
A:事物发展的道理是螺旋式的
B:新生事物的成长不是一帆风顺的
C:社会发展的客观趋势不是不可以改变的
D:历史有时会向后作巨大的跳跃
E:社会形态更替的斗争是长期的、复杂的
联系的普遍性是指()
A:联系普遍存在于自然界、人类社会、思维领域
B:事物都是在一定的联系中产生、发展、灭亡的
C:孤立的事物是没有的
D:内部联系和外部联系的划分
E:具有不依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特性
人的精神境界集中体现在()
A:人的才能上面
B:人的觉悟上面
C:对他人、集体和社会的态度上面
D:人的自由上面
随着电脑的发展及其不断完善,人类在解决没感觉的物质同有感觉能力的物质发生联系的问题上迈进了一大步,这根源于()
A:意识第一性,物质第二性的唯心主义
B:物质与意识是世界共同本源的二元论
C:世界是可以被人类认识的可知论
D:物质是意识的基础的唯物主义
怎样认识当代资本主义新变化的原因和实质?
旧唯物主义认识论把认识看成()
A:人们纯思想的理性活动
B:不断反复无限发展的认识过程
C: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D:照镜子似的直观被动的反映论
矛盾的斗争性是指()
A:矛盾双方相互渗透
B:矛盾双方相互对立
C:矛盾双方相互否定
D:矛盾双方相互排斥
E:矛盾双方是相互联系
为什么说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
“任何一般都是个别的(一部分,或一方面,或本质)”这一观点是否正确?为什么?
运动和静止的关系是()
A:现象和本质的关系
B:唯物和唯心的关系
C:绝对和相对的关系
D:可知和不可知的关系
马克思主义产生的直接理论渊源是()
A:德国古典哲学
B: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
C:英国法国的空想社会主义
D:法国启蒙思想
E:意大利人文主义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