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自:中级出版专业基础知识

对发行劳动的功能描述正确的是()
A:增加精神产品的价值
B:把作者、编辑劳动的价值转移到产品中
C:形成最终产品
D:通过商品交换,实现出版物的价值
开发和利用出版信息资源的途径是()。
A:紧跟社会发展,广泛收集信息,提出新的选题
B:及时更新已有的成果,修订、再版各种优秀的出版物
C:关注国外出版物市场,积极开展对外版权贸易
D:打造出版物品牌,组合运用多种媒体、多种形式传播同一内容
E:以市场为导向,紧盯市场,追逐时尚
2004年年初,K出版社与吴亮签订《委托选编合同》,约定:K出版社委托吴亮组织选编《中国古诗名作》,总字数约60万字;K出版社享有该作品的著作权,选编者对该作品享有署名权;K出版社在该书出版后两个月内按15元/千字的标准付给吴亮一次性稿酬;吴亮应确保不侵犯他人著作权。 2004年3月,吴亮又与陈德荣签订《委托选编协议书》,约定的内容是陈德荣同意接受吴亮的委托承担选编《中国古诗名作》的任务;吴亮在书稿交稿后的一星期内,按12元/千字的标准向陈德荣一次性支付选编报酬;陈德荣享有署名权;若出版社编辑对书稿提出意见,陈德荣应负责处理,直至书稿质量合格。 2004年10月,陈德荣将全部书稿交付吴亮。吴亮按《委托选编协议书》的约定向陈德荣支付了全部报酬,并将书稿交K出版社。编辑人员在审稿中提出一些意见后,经吴亮将书稿退请陈德荣修改。陈德荣对编辑提出的意见作了处理,并在随附的《稿件处理说明》末尾署名“陈德荣”,留了通信地址和电话号码。 2005年年初,吴亮向K出版社转交了陈德荣修改后的《中国古诗名作》书稿和所附的《稿件处理说明》,并告诉出版社自己即是该书稿的选编者。不久,《中国古诗名作》出版,封面等处的选编者姓名都是“吴亮”。出版社按合同规定向吴亮支付了报酬。 2005年6月,陈德荣向法院提起著作权侵权之诉。诉状称:K出版社未经陈德荣同意,也未签订出版合同,就自行出版了陈德荣的作品,且书上没有标明选编者是陈德荣,这是侵犯了陈德荣合法拥有的发表权、复制权、发行权、署名权以及获得相应报酬的权利。 法院的判决仅认定K出版社应该为侵犯陈德荣的署名权而承担侵权赔偿责任,却不认为K出版社侵犯陈德荣的发表权、复制权和发行权。 问题二:为什么说K出版社没有侵犯陈德荣的发表权、复制权、发行权和获得相应报酬的权利?
书刊出版单位必须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在委托印刷的书刊上刊载()和其他有关事项。
A:出版单位的名称、地址
B:书号或者刊号
C:出版日期或者刊期
D:出版单位的税号
E:书刊印刷企业的名称
"编辑"一词可指称()等。
A:编辑工作
B:编辑方式
C:编辑手段
D:编辑职业
E:编辑职称系列里的中级专业技术职务
上海共产主义研究小组创办的刊物有()。
A:《共产党》
B:《劳动者》
C:《新青年》
D:《劳动音》
E:《新青年丛书》
按照《出版管理条例》规定,下列违规行为中,触犯刑律要依法追究刑事责任的是()。
A:出版侵害民族风俗、习惯的出版物
B:出版单位未办理相应手续而擅自变更原登记事项
C:未经备案出版有关“文化大革命”的图书
D:出版物中含有宣扬邪教、迷信的内容
E:出版物中含有侮辱或者诽谤他人,侵害他人合法权益的内容
稿件的初审要把好()。
A:政策关
B:政治关
C:知识关
D:文字关
E:艺术关
编辑人员的责任主要有()等。
A:政治责任
B:发展责任
C:写作责任
D:社会责任
E:把关责任
国家允许设立从事音像制品发行活动的()。
A:中外合资经营企业
B:中外合作经营企业
C:外资企业
D:外国非营利性机构
国家历来重视少数民族语言文字出版物的出版发行,现有的扶持措施包括()等。
A:书刊印刷工价减半结算
B:图书使用条码免收费用
C:设立用于资助少数民族语言文字图书出版的出版基金
D:书号使用数量不限
E:免征所得税和增值税
按设立音像出版单位应当具备的条件,以下说法中正确的有()。
A:有音像出版单位的名称、章程
B:有灵活的业务范围
C:有30万元以上的注册资本
D:从事音像出版业务2年以上并具有中级以上出版专业技术职业资格的人员不得少于10人
E:其固定工作场所面积不得低于100平方米
出版活动具有的特征是()。
A:文化的记载、传播、交流和传承
B:政治性和思想性
C:不同劳动的有机组合
D:经济性和产业型
E:不同出版物的相互融合
我国出版事业必须坚持()的方向。
A:让读者的任何需求都能得到满足
B: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
C:让各种作品都能自由出版
D:强化出版物的特殊性,对社会做出更大的贡献
卖方市场的特征包括()等。
A:供给相对不足
B:消费者收入提高
C:价格弹性较小
D:价格上升
E:出版物滞销积压
出版社选题计划的具体作用不包括()。
A:兼顾两个效益
B:优化出书结构
C:监控经营活动
D:确定出书规模
出版物的使用价值与社会效用的特殊性,表现在()。
A:使用价值与社会效用相一致
B:使用价值与社会效用相背离
C:使用价值都能产生正面社会效用
D:使用价值既可能产生正面社会效用,也可能产生反面社会效用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出版机构有()。
A:长江书店
B:人民出版社
C:开明书店
D:上海书店
E:自由书店
段玉裁说:“照本改字,不讹不漏,谓之校异同;信其是处则从之,信其非处则改之,谓之校是非。”把这句话用于现代校对,正确的理解是()
A:“本”是指作者交来的原稿
B:“本”是指经编辑加工过的原稿
C:校异同是指将校样与原稿的相异之处改得与原稿相同
D:校异同是校正编辑与作者之间的差异
E:“非”是指原稿中的错漏,但现代校对对它的处理方式与段玉裁应该不同
对编辑学的研究可以从()等方面进行。
A:编辑过程及其基本环节
B:开发适合图文编辑使用的计算机软件
C:编辑活动与社会活动以及复制活动、发行活动的关系
D:编辑历史
E:编辑人员的智力开发
特殊印刷工艺一般不用于()
A:大型工具书
B:珍藏本图书
C:纸面精装书
D:教科书
A为某省甲重点高中语文教师,多年来一直在该校从事语文教学工作。按照甲高中规定,从事教学工作的教师必须在课前备课,编写教案,并在每学期末上交教案给学校检查。 1999-2009年,A按学校规定先后上交高中三个年级全部语文教学教案共20册。 2012年4月,乙出版社和丙文化公司签订图书出版合同。合同约定:丙文化公司把丛书"高中语文同步解析"的图书专有出版权授予乙出版社,为期5年。丙文化公司保证对交付出版的作品享有著作权,没有侵犯他人著作权及违反国家宪法、法律或足以导致其他法律纠纷的情况;如发生此类情况,责任完全由丙文化公司承担。 2012年8月,乙出版社出版了"高中语文同步解析"丛书,共包括6种图书。2012年9月,A为教学参考购买该丛书,发现有两种书完全使用了其教案的内容,但事先她对此事一无所知。于是,A向法院提起诉讼,指控乙出版社侵犯其著作权。 A认为:她是其教案的著作权人,享有著作权的各种权利;乙出版社出版的"高中语文同步解析"丛书中有两种书使用A的教案,却未经其许可,也未给A署名,更未支付报酬,侵犯了A的多项权利;另外,涉案图书差错很多,不少差错甚至会误导读者,当属不合格产品。 乙出版社向法院提交了丙文化公司和甲高中出具的证明。丙文化公司的证明称:"涉案两部书稿系据我单位与甲高中所签著作权转让合同而来,非从A处取得。当初曾将此情况告诉乙出版社。"甲高中的证明称:"A写作和上交教案时为本校教师,根据学校的规定写作教案并上交,是职务行为,所以这些教案的著作权属于学校。学校确实与丙文化公司签合同将教案的著作权转让给丙公司,丙公司与乙出版社签订图书出版合同,事先已经征得本校同意。" 据此,乙出版社辩称:涉案教案均为职务作品,著作权理应归属甲高中;丙文化公司将之编入丛书中时,是得到著作权人甲高中授权的。"高中语文同步解析"丛书是由丙文化公司署名并承担责任的作品,乙出版社出版该书有丙文化公司的合法授权,所以没有侵权。不过,对于A指出的两种图书中的差错,乙出版社承认是编辑、校对工作不够精细造成的,并向法院表示今后要加强规范化管理。甲高中证明中关于涉案作品著作权归属问题的说法是否符合法律规定?为什么?
图书出版单位的年度核验()进行一次。
A:每半年
B:每一年
C:每两年
D:每三年
关于中国古代的"官刻",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有()。
A:始于五代冯道刻印《九经》
B:由中央政府所设专门机构统一组织,地方官府不得擅自进行
C:多以正经正史为主,强调教化功能
D:官刻本质量普遍优于私刻本
E:官刻书往往字大行疏、开本阔大、纸墨精良、装潢铺陈
从()开始使用的简策,被公认为属于书籍的形制。
A:夏代晚时期
B:商代中后期
C:周朝前期
D:春秋战国时期
某图书预计生产10000册,单位销售收入23.00元。单位销售税金0.20元。该图书的保本成本为()元。
A:276000
B:232000
C:228000
D:184000
以聘用制为基础的出版社用人制度主要有()。
A:劳动聘用制度
B:职工统一持证上岗制度
C:解聘辞聘制度
D:岗位聘用制度
E:选人用人公升招聘和考试制度
2005年7月,国外出版了俄文版纪实文学作品《赫鲁晓夫的外交生涯》。我国甲出版社经与有关著作权人洽商后,于2005年12月取得了该书的中文翻译权和简化字版出版权,在当地版权局办理了版权贸易合同登记手续后,将该选题列入2006年度选题计划报出版行政部门备案。 2006年1月,甲出版社与中国公民杨民签订了作品委托翻译合同。合同约定:甲出版社委托杨民联系译者将俄文版《赫鲁晓夫的外交生涯》于2006年8月底之前翻译成中文,以保证2006年年底之前能够出书;翻译费的标准为45元/千字,出书后两个月内支付;甲出版社享有翻译作品的著作权,译者对翻译作品享有署名权,译者名单由杨民提供;杨民确保不侵犯他人权利。 2006年2月,杨民与中国公民王建签订翻译协议书约定:杨民委托王建将俄文版图书《赫鲁晓夫的外交生涯》于2006年8月底之前翻译成中文;中文版上的译者姓名为王建;翻译费在交稿时一次付清,标准为35元/千字;若译稿存在质量问题,王建应积极配合出版社进行修改。 2006年8月中旬,王建将全部译稿交给杨民,杨民按翻译协议书的约定向王建支付了翻译费。 甲出版社收到杨民交来的译稿后,安排本社助理编辑葛军担任责任编辑。葛军抓紧时间进行编辑加工整理,并针对稿件中存在的问题以甲出版社名义撰写了退修意见,与译稿一起通过杨民交王建处理。王建对译稿作了修改后再次交给杨民。在将修改稿交给葛军时,杨民同时提交了译者名单和授权书各一份。名单中所列的译者为“杨民”,授权书的内容是“《赫鲁晓夫的外交生涯》一书的全体译者授权杨民全权代理全体著作权人跟甲出版社协商议定出版上述作品的全部有关事宜”,落款为“杨民、王建”。葛军当场全部签收。 葛军逐一复核了王建的修改,觉得原来提出的问题都已经解决,便决定发稿。担任复审的编辑室主任翻阅译稿后,未见葛军提请复审解决的问题,便签字同意发稿。终审者重点抽查部分译稿后,未发现政治性、思想性问题,就同意复审的意见,准予发稿。 2006年11月,面封、扉页和版权页上都标有“杨民译”的《赫鲁晓夫的外交生涯》中文版由甲出版社出版,并由该社总发行。甲出版社也于当月向杨民支付了该书的翻译费。 2006年12月,王建向人民法院提起著作权侵权之诉。王建认为:甲出版社与杨民未经王建同意,也未签订出版合同,就出版了王建的翻译作品,并且书上的译者署名是“杨民”而不是“王建”,这侵犯了王建的复制权、发行权及署名权。法院审核王建提交的翻译协议书后,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第十七条规定,认定王建享有该翻译作品的著作权,但对王建提出的诉讼请求没有全部支持。 从出版行政管理的角度来看,甲出版社在本案中的下列行为有哪些是违规的?请作选择回答。( )
A:引进出版《赫鲁晓夫的外交生涯》一书没有办理必要的手续
B:书稿翻译合同没有与合法设立的翻译机构签订,却与公民个人签订
C:安排葛军担任责任编辑
D:没有切实执行审稿制度
E:《赫鲁晓夫的外交生涯》一书的总发行未委托给有合格资质的专业总发行机构
科技创新对出版物市场的影响主要包括()等。
A:使出版物市场需求发生变化
B:导致市场结构不断变化
C:使出版物的价格保持稳定
D:引起出版形态的变化
E:使出版物的发行折扣率下降
"一号多用"的表现之一是()。
A:将书号和创收指标承包给多个编辑部
B:以书号出版各期期刊的合订本
C:多卷书在每卷(册)分别定价的情况下使用同一个书号
D:一种图书多次重印而仍使用同一个书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