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自:土地登记理论与方法

()主要是指对农业用地的承包经营权,也包括依法取得的"四荒地"使用权。
A:农用土地使用权
B:集体土地建设用地使用权
C:集体土地未利用地使用权
D:宅基地使用权
有关对城市土地国有化的叙述中,正确的有()。
A:没收是指解放初期对地主及官僚资本土地所有权的剥夺
B:征收是指《国家建设征用土地条例》施行前,国家依照法律规定的条例无偿地将公民或集体所有的土地收归国有的行为
C:征购是指《国家建设征用土地条例》施行前,国家依照法律规定的条例有偿地征用集体或个人的土地的行为
D:征收是指《国家建设征用土地条例》施行后,国家依照法律规定的条件将原属于农民集体的土地征为国有的行为
E:征购是指《国家建设征用土地条例》施行前,国家依照法律规定的条例无偿地将公民或集体所有的土地收归国有的行为
关于土地权属争议的处理决定及其效力,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提出调查处理意见后,应当在()个工作日内报送同级人民政府,由人民政府下达处理决定。
A:5
B:7
C:14
D:30
农地使用权人在权利期限内,对土地享有的权利不包括()。
A:占有权
B:使用权
C:收益权
D:处分权
有关对地役权消灭原因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A:需役地对地役权利用的功能
B:需役地对供役地的建筑物地役权因建筑物被拆除而消灭
C:地役权人以明示的意思表示放弃其地役权的,其地役权消灭
D:混同需役地和供役地的所有权或者使用权归于同一民事主体时
英美法认为地役权是()。
A:一个人在他人土地上存在的一种利益
B:为自己特定土地便利而利用他人特定土地的权利
C:地役权享有和行使的限制性规定
D:对建筑物,植树、沟架之间的距离的规定
下列关于土地抵押权定义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抵押权的客体是法律允许转让的土地使用权
B:土地抵押是实物抵押而不是权利抵押
C:抵押人必须是享有土地使用权的债务人或第三人
D:土地使用权抵押不影响土地上其他权利人的权利
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通过的《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示范章程》,属于该章程规定的有()。
A:社员原有的房屋地基必须入社
B:初步建立了集体土地"三级所有、队为基础"的所有权制度
C:农业生产合作社按照社会主义的原则,把社员私有的生产资料转为合作社集体所有
D:入社的农民必须把私有的土地和牲畜、大型农具等主要生产资料转为合作社集体所有
E:社员原有的坟地不必入社
由于我国实行用途管制制度,按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将土地分为农用地、建设用地和未利用地,其中不属于建设用地的是()。
A:城乡住宅
B:旅游用地
C:养殖水面
D:交通水利设施用地
目前,我国国土资源部门、建设部门、农业部门、林业部门分别依据不同的法律对土地、房屋等登记发证工作,下列不属于其法律依据的是()。
A:《土地登记规则》
B:《土地管理法》
C:《城市房地产管理法》
D:《草原法》
下列关于在地役权法律关系中的表述错误的是()。
A:地役权是为需要役地设定的
B:地役权是为特定人设定的
C:地役权可以是有偿取得的
D:地役权也可以是无偿取得的
农村和城市郊区中已经被国家依法没收、征收、征购、征用为国有的土地属于()所有。
A:集体
B:国家
C:城市
D:农村集体经济
依法确定土地权利的依据有()。
A:实体法
B:地籍调查
C:登记注册
D:程序法
E:宪法
有关对分阶段处理土地权属问题原则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A:规定了国有土地的范围和使用方法
B:要正确处理国家所有土地与集体所有土地之间的土地权属问题
C:正确处理集体之间土地所有权的归属问题
D:分阶段处理国家建设征收集体土地和集体之间使用土地的土地权属问题
限制或禁止供役地所有权人、使用权人在该土地上实施一定行为的权利,指的是地役权人的()。
A:主权利
B:从权利
C:积极权利
D:消极权利
空间使用权依客体"空间"的垂直方向的位置不同,可分为()。
A:空中权和地下权
B:有期限和无期限空间权
C:可转移和不可转移空间权
D:上层空间权和下层空间权
立法宜规定空间使用权证书中明确记载空间使用权人享有的使用权的()。
A:空间六至
B:范围
C:登记
D:利用
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第八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该法明确宣布()。
A:废除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
B:实行农民土地私有制
C:对农民所有的土地,由生产队发给土地所有证
D:承认土地所有者自由经营、买卖及出租其土地的权利,废除土改前的土地权利
有关对用益物权特征的叙述中,正确的有()。
A:用益物权是所有权派生出来的物权所有权,是权利人对自己的不动产或动产,依法享有占有、使用、收益和处分的权利
B:用益物权是一项独立的物权用益物权,是由所有权派生的权利
C:用益物权一般以不动产为主体用益物权多以不动产
D:用益物权是受限制的物权用益物权是在他人所有物上设定的物权,是非所有人根据法律的规定或当事人的约定对他人所有物享有的使用、收益的权利
E:用益物权以使用、收益为其主要内容,并以对物的占有为前提用益物权之"用益",顾名思义,就是对物的使用、收益,以取得物的使用价值
《物权法》中的地役权合同,一般包括的条款有()。
A:当事人的姓名或者名称和住所
B:供役地和需役地的位置
C:利用目的和方法
D:利用的截止期限
E:费用及其支付方式
我国现行土地登记制度,来源于《土地管理法》、《城镇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和转让暂行条例》中,规定了()登记制度。
A:土地地役权
B:土地使用权
C:土地地上权
D:土地凭借权
贯彻《人民公社六十条》后,集体土地范围按《人民公社六十条》确定。以下()等几种类型作为当时可以承认的征收或使用土地的形式。
A:用地单位所有制未变更的
B:签订过转让、使用土地的协议
C:经有关部门批准同意的
D:用地单位所有制变更的
E:占地单位给被占地单位一定补偿或安置了劳动力的,或者是原所有者馈赠的,是建立在双方同意的基础上的,或者有口头协议
确定土地权利的概念包括以下()方面的内容。
A:土地所有权、使用权和土地他项权利必须依法确定
B:土地权利一旦确定,即意味着土地权利三要素的确定
C:依法确定的土地权利受法律保护,任何单位和个人均不得妨碍该权利的依法行使
D:土地确权是地籍管理的重要内容
E:土地所有权、使用权和土地他项权利的确定所依照的法律指实体法
土地权属争议与土地侵权纠纷的区别在于()。
A:侵权纠纷的解决可以通过行政调处也可以直接向法院提起民事诉讼
B:侵权纠纷受行政处理后30日的诉讼时效的限制
C:对权属争议的行政调处不服的,应以处理争议的政府为被告,提起行政诉讼
D:土地侵权人必须承担民事责任,还可能承担行政责任或刑事责任;土地权属争议以确定土地权利归属为处理结果
E:两者并存时,可以同时解决土地权利归属争议与侵权纠纷
依据土地权属争议调处法律,权属争议的产生多数是由于()造成的。
A:土地的历史状况
B:土地经历的变革
C:历史遗留问题
D:土地权属的变动
确定国有土地使用权的一般情况是()。
A:土地使用者经国家依法划拨、出让或解放初期接收、沿用,或通过依法转让、继承、接受地上建筑物等方式使用国有土地的,可确定其国有土地使用权
B:土地公有制之前,通过购买房屋或土地及租赁土地方式使用私有的土地;土地转为国有后迄今仍继续使用的,可确定现使用者国有土地使用权
C:因房屋拆除、改建或自然坍塌等原因,已经变更了实际土地使用者的,经依法审核批准,可将土地使用权确定给实际使用者
D:空地及房屋坍塌或拆除后三年以上仍未恢复使用的土地,由当地县级以上政府收回土地使用权
E:未按规定用途使用的国有土地,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收回并重新安排使用,或者按照有关规定处理后确定使用权
租赁土地使用权的取得必须按期缴纳租金,多以()为单位。
A:天
B:月
C:季
D:年
土地权属争议解决的方式主要包括()。
A:和解
B:协商
C:政府处理
D:调解
E:诉讼
土地借用权人享有的优先权有()。
A:抵押权
B:续借权
C:承租权
D:配置权
E:购买权
1956年6月30日,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通过了(),初步建立了集体土地"三级所有、队为基础"的所有权制度。
A:《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示范规章》
B:《关于人民公社的十八个问题》
C:《关于农村人民公社当前政策问题的紧急指示信》
D:《农村人民公社条例修正草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