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考题库
首页
所有科目
自考历年真题
考试分类
关于本站
游客
账号设置
退出登录
注册
登录
出自:国家开放大学《国学经典选读》
韩非学说的思想体系有哪几个特点?
《吕氏春秋》思想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
“子绝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的恰当意思是()。
A:孔子在自己身上戒除四种空想病——凭空做揣测(脱离实际情况),绝对肯定(缺少辩正性),固执己见(从而缺少灵活性),自以为是(怀疑或否定别人的意见)。
B:孔子要求弟子们绝对不要做坏事情——不要意气用事,不要必须从政,不要顽固不化,不要自大。
C:孔子在自己身上杜绝了四种弊病——不凭空做没有根据的揣测(从而脱离实际情况),不绝对肯定(从而缺少辩正性),不固执己见(从而缺少灵活性),不自以为是(从而怀疑或否定别人的意见)。
D:孔子绝对不要的四件东西——乱想、胡猜、瞎说、妄为。
“人无有不善,水无有不下”是()的观点。
《史记》,又称《太史公记》,记载了上自中国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代,下至汉武帝太初四年(公元前100年),共3000多年的历史。
“故道生之,德蓄之;长之育之;亭之毒之;养之覆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的恰当意思是()。
A:所以,“道”生了它,“德”养了它;培育它、滋润它;考验它,毒害它;生养它覆盖它。生了它不拥有它,为了它不占有它,帮助它而不宰制它。这就是玄奥的“德”。
B:所以,“道”产生了万物,“德”养育了万物;“道”、“德”使万物生长发育;使万物开花结果,使万物成熟壮大;它们对万物滋养、保护。它们生养了万物却不把万物据为己有,它们发展了万物,却从不居功自恃;它们是万物之长,却不对万物横加宰制。这就是极大而深远的“德”。
C:所以,“道”产生了万物,“德”养育了万物;“道”、“德”使万物生长发育;使万物开花亭亭玉立,使万物经受得住害虫侵扰;无论滋养还是颠覆都能够承受。生养了万物却不把万物据为己有,发展了万物,却把持自恃;万物之长不被宰制。这就是所谓的神秘的事物。
D:所以,道生万物,德育万物;道德使万物开花结果,使万物成熟壮大;道德生养了万物却不把万物视为私有财产,万物自由发展,道德自在其中;万物生长靠太阳,太阳不对万物横加宰制。这就是雨露阳光的作用。
子曰:“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适也,无莫也,义之与比。” 一句的意思是()。
A:孔子说:“君子在天地之间,没有不适应的,也没有莫名的,始终以义为依据。”
B:孔子说:“君子对于天下的事,不盲目适从,也不盲目否定,始终以义为依据。”
C:孔子说:“君子对于天下的事,不适应的地方,不肯定的地方,就要用义去比对。”
D:孔子说:“君子在人间替天行道,没有不适合,也不枉然,正义与其同在。”
“孩提之童,无不知爱其亲者,及其长也,无不知敬其兄也。亲亲,仁也;敬长,义也;无他,达之天下也。”的比较恰当的意思是()。
A:年幼的孩童,没有不知道亲爱自己父母的;长大以后,没有不知道尊敬兄长的。亲爱父母,是仁的表现;尊敬兄长,是义的表现;这没有其他的原因,因为这两种品德是通行天下的
B:年幼的孩童,没有不知道爱护他的亲人的;等他长大后,没有不知道尊敬他的兄长的。亲近亲人,是仁;尊敬师长是义;心里没有他人,只有自己是行不通的
C:年幼的孩童,没有不知道亲爱自己父母的;长大以后,没有不知道尊敬兄长的。亲爱父母,是仁的表现;尊敬兄长,是义的表现;除此之外,没有其他的人可以帮助你,达到天下至圣的境界
D:孩子在小的时候,没有能够离开父母亲人的,长大之后,出门在外,没有能够离开亲朋好友的;亲亲爱爱,是仁的表现;恭恭敬敬,是义的天下。天底下没有什么其他的事情比父母和亲友更重要的了
正确的为教之道有()。
A:有教无类
B:因材施教
C:吾不试,故艺
D:礼法合制
君子上交不谄,下交不渎。——此句的恰当之意是()。
A:喜好钱财,偏爱妻子儿女,不顾及赡养父母,是三不孝;放纵声色欲望,给父母带来耻辱,是四不孝;逞强好斗,因而危及父母,是五不孝。
B:孝子只要对父母怀有深爱,一定心怀和气;心中和气,表情必然欣悦;表情欣悦,面容必然柔顺。
C:君子应刚毅坚卓,发愤图强;大地的气势厚实和顺,君子应增厚美德,容载万物
D:君子与人交往, 对上不奉承拍马, 对下不傲气凌人。
孔子对人性怎么看?
儒家主要代表人物是()、()、()。
“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关于此句下面的解释或说明比较恰当的有()。
A:此句意思是:言行要谨慎,为人要诚实守信,要广泛地去爱众人,并且亲近那些有仁德的人。
B:此句中的“仁”:即仁人,有仁德之人。
C:此句是说:“有诚信的信誉,有广泛的爱好,就会使人亲近。”
D:此句出自《老子》。
中国以儒家为主体的传统文化对鬼神、生死的态度,以下说法
不正确
的是()。
A:敬鬼神的目的是使人追怀往古,不忘记自己生命的由来
B:众生必死,死必归土,此之谓鬼
C:儒家重视现实生活,主张不敬鬼神
D:对鬼神应采取尊敬而不迷信的态度
关于“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下面哪一个是较为恰当的说明()。
A:在朝廷中身居高位,却为万民百姓忧虑
B:在山野中隐居远离都市,却为君王担忧
C:这种超然的姿态能够让我们超越外物得失的捆绑
D:让我们超越自我命运遭际的束缚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关于此句下面的解释或说明比较恰当的有()。
A:此句中“习”:本义是指“鸟屡次拍着翅膀飞”,引申为“反复练习”。
B:此句中“愠”:生气、怨恨之意,指心中有烦厌、厌恶、怨恨之感。
C:此句意思是:“学习,而且能够时时复习它、修习它,不也是令人很愉快的事情吗?有志同道合的朋友从远方来,同样不也是让人高兴的事情吗?别人不了解自己,却能够不生气,不也是君子品格吗?”
D:此句意思是:“只学习而不思考,就会迷惑不解;只思考而不学习,就会招致疲乏,甚至更加危险。”
孔子的中心思想是“仁”,孟子的中心思想是“义”,荀子继二人之后提出“礼”,重视社会上人们行为的规范,反对神秘主义的思想,重视人为的努力。
以下几位名人与各自对“国学”的描述,搭配错误的是()。
A:张之洞: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B:章太炎: 国学是七科之学
C:邓实:一国所有之学
D:季羡林:国学应该是“大国学”
“望人者不至,恃人者不久。君欲治,从身始。人何可恃乎?”的意思是:期望的人没有来,来的人也不能久留。君子想治理国家,必须身体力行。人们为什么是最可以依靠的力量呢?
“三纲五常”中的“五常”是指“仁、义、礼、智、信”。
《论语》以“学而”开篇,在全书中具有十分重要的统领全篇的地位和作用,一向为学者和读者重视。
中国文学的特质体现在哪四个方面?
关于传统学术的分类,筹划最早的是老子。
儒家集大成者是()。
祖国医学是我们民族文化的瑰宝,以下不符合传统中医理念的是()。
A:顺从自然,按照四季交替的自然秩序养生
B:喜怒有节,喜怒有度
C:不治已病治未病
D:滋味不绝
“有本之者,有原之者,有用之者。于何本之?上本之于古者圣王之事。于何原之?下原察百姓耳目之实。于何用之?发以为刑政,观其中国家百姓人民之利。此所谓言有三表也。”——此句的恰当之意是()。
A:人的知识来源有三种:亲知,即亲身经历得来的知识,又可分“体见”即局部的与“尽见”即全面的两种。闻知,即传授得来的知识,又可分为“传闻”与“亲闻”两种。说知,即推论得来的知识,这种知识不受方域语言的障碍。
B:不出大门,就能知道天下世事;不望窗外,就能了解自然天道。出去的越远,知“道”就越少。所以圣人不必出行就能知情,不必眼见就能心明,不必作为就能成功。
C:追求学问的人,知识一天比一天增加;修持大道之人,一天一天地不断剔除自我的私念。减少再减少自我的妄想与贪念,以至于达到没有人为造作的境界。不妄为,就没有什么事情做不成的,治理天下首先是不要无事生非,如果老是无事生非,就不足以治理天下。
D:对言语有溯源的准则,有推究的准则,有实践的准则。向何处去溯源?要向上溯源于古时圣王的事迹。向何处去推究呢?要向下考察,从百姓耳闻目睹的事实去推究。如何去实践呢?把它放到政治上去实行,观察它是否符合国家百姓的利益。这就是立论的三项标准。
明确反对“三年之丧”的除了孔子弟子宰予还有墨家。
关于天人关系,以下说法
不正确
的是()。
A:儒家与道家均以天人合一为最高境界
B:人与天是相互联系、相互依赖的统一体
C:天人关系问题是中国哲学中的重大理论问题之一
D:儒家、道家对天人合一的解释完全一致
子曰:“恭而无礼则劳,慎而无礼则葸,勇而无礼则乱,直而无礼则绞。”一句的恰当意思是()。
A:孔子说:“恭敬而没有礼貌就会劳顿,谨慎而无礼貌就会恍惚,勇敢而无礼貌就会忙乱,直爽而无礼貌就会纠结”
B:孔子说:“注重外在的恭敬,却不知礼,就会徒劳;注重外在的小心翼翼而不知礼,就会匆忙;勇往直前,却不知礼,就会乱了阵脚;心直口快,却不知礼,就会绞痛。”
C:孔子说:“恭敬不如从命,恭敬知礼,就会劳而有获;谨慎而知礼,就会避免草率;专凭敢作敢为的胆量,却不知礼,就会妄为;直来直去,却不知礼,就会。”
D:孔子说:“注重外貌态度的端庄,却不知礼,就未免劳倦;只知谨慎,却不知礼,就流于畏葸懦弱;专凭敢作敢为的胆量,却不知礼,就会盲动闯祸;心直口快,却不知礼,就会尖刻刺人。”
“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关于此句下面的解释或说明比较恰当的有()。
A:此句是说:“人人都可以记住,学习没有别的方法就是要不知疲倦和不厌烦。”
B:此句意思是:“默默地把知识牢记在心,勤奋地学习不知厌烦,教诲别人不知疲倦。”
C:此句中的“识”:是与“记”字通用,(默默然)领会在心之意
D:此句出于《论语》中
首页
<上一页
9
10
11
12
13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