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自:许昌学院-文学概论

普列汉诺夫阐述艺术起源于劳动的理论是在( )。 A.《没有地址的信》 B.《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 C.《劳动在从猿到人的转变过程中的作用》 D.《门外文谈》
“没有需要,就没有生产”出自( )。 A.马克思 B.歌德 C.雨果 D.托尔斯泰
文学流派侧重在创作文学作品的( )。 A.创作主体方面 B.创作客体方面 C.创作内在方面 D.创作外在方面
“摹仿说”的文学观念统治西方达( )年。 A.一千多 B.一千五百 C.二千五百 D. 二千
书写印刷传播方式的特点首先是( )。 A.文字符号的单一性和非直观性 B.生产者与消费者的彼此分离 C. 非直接的单项信息传递 D.生产者与消费者的密切配合
一个作家处于现实的愤怒或痛苦的情感中时,这时( )。 A. 创作冲动随即产生 B.绝无创作冲动产生 C. 创作冲动会随即消失 D.创作冲动会突然到来
文学产生社会作用的方式是( )。 A.通过中间环节产生作用 B.直接产生社会功用 C.不需要任何方式 D.作品一旦完成即可产生作用
文学创作于文学观念具有( )。 A.相对独立性 B.主动性 C. 伴生性 D.被动性
对待艺术品的最恰当的态度,叔本华提出了( )。 A.距离说 B.静观说 C.虚静说 D.陌生化说
作品的“空白点”主要是指( )。 A.作品内容上的空缺 B.作品形式的不足之处 C.作品语言上的缺陷 D.作品构思上的缺陷
作品的不确定性是指( )。 A.作品还没有彻底完成 B.作品的意义具有多义、含混与相对性 C.作品的形式没有确定下来 D.作品的出版形式还没有确定
当前,拥有最大数量的文学消费者是( )。 A.小说 B.诗歌 C.戏剧 D.视听文学
游戏说、巫术说主要是从( )。 A.艺术的外在方面来探讨艺术的起源 B.艺术的无用方面来探讨艺术的起源 C.生物学或心理学的角度来解答问题 D.文艺或人类学的角度来解答问题
西方文学史上,第一个有系统的理论纲领和自觉的文学观念的文学思潮是( )。 A.人文主义 B.古典主义 C.现实主义 D.浪漫主义
“浪漫主义”这一概念最早始于( )。 A.歌德的《莎士比亚命名日》 B.席勒的《论朴素的诗与感伤的诗》 C.司汤达的《拉辛与莎士比亚》 D.雨果的《<克伦威尔>序言》
“批判现实主义”这一名称的确立者是( )。 A.巴尔扎克 B.别林斯基 C.福楼拜 D.高尔基
文学审美活动的第一层面是( )。 A. 客观对象层 B.心理时空层 C.主体心理层 D.历史文化层
中国古代文论中感物说的集大成者是( )。 A.陆机 B.刘勰 C.司空图 D.王船山
一个天赋并不出色的人是不能成为有效地作家,此语( )。 A.不正确 B.基本正确 C.完全正确 D.有点不正确
最早用灵感这一概念来解释文学创作活动的是古希腊哲学家( )。 A.柏拉图 B.亚里士多德 C.苏格拉底 D.德谟克利特
《西游记》中孙悟空这一形象是( )。 A.运用再造性想象的产物 B.运用创造性想象的产物 C.运用相似性想象的产物 D.运用类比性想象的产物
提出“理式摹仿”的是( )。 A.赫拉克利特 B.亚里士多德 C.柏拉图 D.苏格拉底
当代西方的女性主义文学批评属于( )模式。 A.心理分析批评 B.语言批评 C.社会历史批评 D.文化批评
评论是对某一时期或某一地区的文学发展总体面貌进行( )分析批评。 A.综合性 B.文学思潮 C.文学作品 D.作家
文学写作的双重属性是指文学写作兼具( )与机构制作特点。 A.个人创造 B.商业运作 C.集体行为 D.历史演绎
当一位诗人从垂柳上“看出”或悲哀、或温柔、或服从的表现性内涵的时候,这就是( )。 A.艺术灵感 B.艺术知觉 C.艺术直觉 D.艺术想象
( )文体是批评和历史相结合的产物,是对一个作家总体性的思想和艺术的评价。 A.随笔式 B.评点式 C.序跋式 D.评传式
《西游记》中猪八戒这一形象的塑造,作家采用了( )。 A.艺术概括的写作手法 B.艺术简化的写作手法 C.艺术夸张的写作手法 D.艺术变形的写作手法
西方最早对文学典型进行描述的是( )。 A.柏拉图 B.苏格拉底 C.亚里士多德 D.贺拉斯
两本同样价格的文学读物,其文化审美品味和消费价值( )。 A.没有区别 B.完全相同 C.可以相去甚远 D.是对等的
( )指出:“我说的批评,意思当然指的是用文字所表达的对于艺术作品的评论和解释。” A. 泰纳 B.艾略特 C.蒂博代 D. 菲什
文学传播的目的主要是( )。 A.将作家的个人创作转化为某种程度的社会公共享乐 B.使文学作品的商品价值得以呈现 C.使作家的经济收入增多 D.满足读者的欣赏欲
关于文学批评在历史上的种种学说,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种:( ) 。 A. 艺术说 B. 科学说 C.兼容说 D. 表现说
关于文学创作的主要理论有( )。 A.感物说 B.养气说 C.“胸有成竹”说 D.“镜子”说 E.深层心理说
作家的艺术感觉具有( )。 A.主观性 B.客观性 C.情绪性 D.创造性 E.先天性
文学批评的标准( )。 A.是有历史性、阶级性的 B. 超历史、超阶级的 C. 受“圈子”的约束的 D.是不受“圈子”的约束的 E.不是随着社会历史的发展变化而改变的
文学接受的审美效果主要指() 。 A.精神的享受与愉悦感的获得 B.情感的宣泄、补偿与升华 C.认识空间的拓展 D.人格境界的提高 E. 审美能力的提高
作家获取材料的途径有( ) 。 A. 实践获取 B. 书本获取 C.有意获取 D.无意获取
后结构主义批评的代表人物有( )。 A.德里达 B.巴尔特 C.肖沃尔特 D.米勒 E.
艺术想象的类型主要有( )。 A.再造性想象 B.创造性想象 C.相似性想象 D.类比性想象 E.关联性想象
西方典型论发展的三个阶段是( ) A.类型说 B.个性典型观 C.共性与个性统一说 D.马克思主义典型观 E.阶级论典型
文学文本是有待于阅读的具有蕴藉性与开放性的,其特征主要包括语言系统、蕴藉、开放性、阅读期待和( )。 A. 表意 B.表象 C.表情 D.表志
由于艺术世界的整体性和有机性,其艺术形象必然具有( )。 A.逻辑性 B.概括性 C.社会性 D.系统性
一般把充分体现审美理想的、达到最高审美境界的艺术形象,称为( ). A.高级形象 B.高级形象形态 C.最高境界 D.最好意象
提出“文学四要素”理论的是( )。 A.英伽登 B.艾布拉姆斯 C.泰纳 D.亚里士多德
我们把艺术形象传达丰富的内在意蕴的功能,称为( )。 A.文学形象的概括性 B.文学形象的系统性 C.文学形象的可感性 D.文学形象的文化性
“特征”的概念提出者是( )。 A.黑格尔 B.康德 C.希尔特 D.谢林
提出典型是“熟悉的陌生人”这一观点的是( )。 A.黑格尔 B.马克思 C.康德 D.别林斯基
文学语言具有一种陌生化特征。“陌生化”一词,是 ( )形式主义文论的一个重要概念。 A.美国 B.俄国 C.英国 D.德国
在研究长篇小说的文体语言的时候,俄国学者( )创造了“杂语”这个概念 。 A. 什可洛夫斯基 B.高尔基 C.车尔尼雪夫斯基 D.巴赫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