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自:乐山师范学院-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学

1、 1行政的核心是 [ 2 分 ] A. 行政权 B. 行政组织 C. 行政机关 D. 行政人
2、 2以行政关系为调整对象的有关国家行政管理的各种法律的总和称之为 [ 2 分 ] A. 行政法规 B. 行政法 C. 行政规章 D. 行政法律
3、 3我国行政法渊源中具有最高效力等级的是。 [ 2 分 ] A. 法律 B. 国务院制定的行政法规 C. 中共中央发布的政策性文件 D. 宪法
4、 4 行政法的调整对象是 [ 2 分 ] A. 行政法律关系 B. 行政关系 C. 行政管理法律关系 D. 行政救济关系
5、 5行政法以规范国家的为其内容。 [ 2 分 ] A. 立法活动 B. 审判活动 C. 行政管理活动 D. 检察活动
6、 6 2003年5月23日,河北省人民政府公布实施的《河北省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实施办法》属于。 [ 2 分 ] A. 法律 B. 行政法规 C. 地方性法规 D. 地方规章
7、 7 按隶属关系对内部相对人实施管理的行政主体称为 [ 2 分 ] A. 内部行政主体 B. 外部行政主体 C. 本行政主体 D. 派出行政主体
8、 8行政职权随组织的成立而自然形成,无须经其他组织授予的管理主体是 [ 2 分 ] A. 授权行政主体 B. 职权行政主体 C. 单独行政主体 D. 共同行政主体
9、 9《中国银行章程》规定,“根据国家授权,发行外币债券”。据此,中国银行从事上述活动时是 [ 2 分 ] A. 职权行政主体 B. 内部行政主体 C. 授权行政主体 D. 派出行政主体
10、 10 有权制定行政法规的机关是 [ 2 分 ] A. 国务院 B. 全国人大 C. 全国人大常委 D. 省级政府
11、 11《国务院组织法》是。 [ 2 分 ] A. 法律 B. 部委规章 C. 行政法规 D. 行政规章
12、 12根据我国宪法,有权制定部门规章的主体是。 [ 2 分 ] A. 全国人大常委会 B. 国务院部委 C. 国务院 D. 全国人大
13、 13 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的制定主体是 [ 2 分 ] A. 自治州、自治区、自治县的人民政府 B. 自治州、自治区、自治县的人民政府的相关部门 C. 自治州、自治区、自治县的人民代表大会 D. 国务院及其有关部门
14、 14行使立法解释权的机关是 [ 2 分 ] A. 最高人民法院 B. 全国人大常委会 C. 最高人民检察院 D. 国务院
15、 15行政主体作出行政行为须出于正当动机,符合正当目的,这一要求体现了行政行为的哪种特性 [ 2 分 ] A. 正当性 B. 强制性 C. 情理性 D. 平衡性
16、 16对行政合法性原则理解不正确的是 [ 2 分 ] A. 行政职权由法设定 B. 行政行为违法无效 C. 行政行为必须符合客观规律,合乎情理 D. 行政行为必须受到监督
17、 17关于行政主体,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2 分 ] A. 行政主体主要是组织,也包括个人 B. 行政主体就是行政机关 C. 任何情况下行政主体也就是行为主体 D. 行政主体必定是行政法主体
18、 18下列有关行政主体的说法,正确的是。 [ 2 分 ] A. 只有行政机关才能成为行政主体 B. 行政主体还包括执行公务的国家公务员 C. 只要是行政机关任何时候都具有行政主体资格 D. 行政主体必须是能以自己名义实施行政管理的组织
19、 19行政法主体也可称为 [ 2 分 ] A. 行政主体 B. 行政人 C. 行政机关 D. 行政法律关系当事人
20、 21关于行政相对人,正确的说法是 [ 2 分 ] A. 行政相对人简称相对人或行政人 B. 行政相对人处于被管理的地位 C. 行政相对人即为自然人 D. 行政机关不能成为行政相对人
21、 22依据行政主体实施行政职权的范围,行政主体可划分为 [ 2 分 ] A. 外部行政主体与内部行政主体 B. 职权行政主体与授权行政主体 C. 单独行政主体与共同行政主体 D. 本行政主体与排除行政主体
22、 23在行政管理法律关系中与行政主体相对应的另一方当事人是。 [ 2 分 ] A. 个人 B. 相对人 C. 法人 D. 组织
23、 24 可成为行政人的是 [ 2 分 ] A. 某国家机关 B. 某公务员 C. 依法经受权行使行政职权的某组织 D. 受委托行使行政职权的某组织
24、 25以下各项中可能成为行政主体的是。 [ 2 分 ] A. 被委托的组织 B. 被授权的组织 C. 被授权的个人 D. 公务员
25、 26行政主体是指能以自己的名义实施国家行政权,并对自己的行为效果承担责任的 。 [ 2 分 ] A. 组织 B. 个人 C. 团体 D. 国家机关
26、 27相对人是指在具体的行政管理关系中处于。 [ 2 分 ] A. 管理的一方当事人 B. 主导地位的一方当事人 C. 被管理的一方当事人 D. 被支配的一方当事
27、 28行政人的范围。 [ 2 分 ] A. 小于公民而大于公务员 B. 小于公务员而大于公民 C. 大于自然人而小于公民 D. 小于自然人而大于公民
28、 29行政行为一经作出,就具有相对稳定性,不经过法律程序不能改变或撤销。这是指行政行为的 [ 2 分 ] A. 拘束力 B. 确定力 C. 执行力 D. 强制力
29、 30具有执行内容的行政行为,如果相对人不履行,行政主体可依法自身强制执行或申请法院强制执行。 [ 2 分 ] A. 拘束力 B. 确定力 C. 执行力 D. 约束力
30、 20关于公务员与行政人的说法正确的有 A. 行政人就是公务员 B. 公务员必定是行政人 C. 公务员行使职权时才是行政人 D. 行政人范围与公务员范围互不交叉
1、 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3 分 ] A. 赔偿义务机关赔偿损失后,应当责令有故意的国家工作人员承担全部费用 B. 赔偿义务机关赔偿损失后,应当责令有重大过失的国家工作人员承担部分或全部赔偿费用 C. 赔偿义务机关赔偿损失后,对有故意的责任人员,有关机关应当依法给予行政处分 D. 赔偿义务机关赔偿损失后,对有过失的责任人员,构成犯罪的,应当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2、 《国家赔偿法》规定,行使职权的机关及其工作人员在行使职权时违法,造成损害的,应当承担刑事赔偿责任。 [ 3 分 ] A. 侦查 B. 检察 C. 审判 D. 监狱管理 E. 治安
3、 3在刑事赔偿中,二审改判无罪的,的机关为共同赔偿义务机关。 [ 3 分 ] A. 作出一审判决的人民法院 B. 作出二审判决的人民法院 C. 作出逮捕决定的机关 D. 作出拘留决定的机关
4、 在刑事赔偿中,赔偿义务机关赔偿损失后,应当向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人员追偿。 [ 3 分 ] A. 刑讯逼供造成公民死亡的 B. 唆使他人以殴打等暴力行为造成公民身体伤害的 C. 在处理案件中贪污受贿的 D. 在处理案件中枉法裁判的
5、 《国家赔偿法》规定,国家赔偿的方式有 [ 3 分 ] A. 返还财产 B. 恢复原状 C. 支付赔偿金 D. 罚款
6、 《国家赔偿法》规定,侵犯公民身体健康权造成身体伤害的,应当支付。 [ 3 分 ] A. 医疗费 B. 赔偿因误工减少的收入 C. 营养费 D. 护理费
7、 《国家赔偿法》规定,侵犯公民身体健康权造成部分丧失劳动能力的,应当支付。 [ 3 分 ] A. 医疗费 B. 残疾赔偿金 C. 其扶养的无劳动能力的人的生活费 D. 因误工减少的收入
8、 《国家赔偿法》规定,侵犯公民身体健康权造成全部丧失劳动能力的,应该支付。 [ 3 分 ] A. 医疗费 B. 残疾赔偿金 C. 其扶养的无劳动能力的人的生活费 D. 因误工减少的收入
9、 9《国家赔偿法》规定,侵犯公民身体健康权造成死亡的,应当支付。 [ 3 分 ] A. 死亡赔偿金 B. 丧葬费 C. 死者生前扶养的无劳动能力的人的生活费 D. 医疗费
10、 《国家赔偿法》规定,侵犯公民、法人其他组织的财产权造成损害的,按下列方式处理。 [ 3 分 ] A. 处罚款的,返还罚款 B. 应当返还的财产灭失的,给付相应的赔偿金 C. 财产已经拍卖的,按原价值返还, D. 查封财产的,解除查封
11、 法律溯及力的原则有 [ 3 分 ] A. 从旧原则 B. 从新原则 C. 从旧兼从新原则 D. 从旧兼从轻原则
12、 我国的法律部门包括等。 [ 3 分 ] A. 诉讼法 B. 环境法 C. 行政法 D. 劳动和社会保障法
13、 下列属于宪法部门的法律有。 [ 3 分 ] A.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组织法》 B. 《合同法》 C. 《残疾人保障法》 D. 《人民法院组织法》
14、 根据法律规范确定性程度的不同,法律规范可以分为。 [ 3 分 ] A. 确定性规范 B. 委任性规范 C. 准用性规范 D. 禁止性规范
15、 根据规范本身的特点可以分为。 [ 3 分 ] A. 命令性规范 B. 禁止性规范 C. 授权性规范 D. 讲理性规范
16、 法的基本特征。 [ 3 分 ] A. 规范性 B. 国家意志性 C. 权利义务的规定性 D. 国家强制性 E. 形式的特定性
17、 下列文件不属于规范性法律文件的有。 [ 3 分 ] A. 公证书 B. 判决书 C. 结婚登记正 D. 《合同法》
18、 法是由国家的规范。 [ 3 分 ] A. 制定 B. 认可 C. 创建 D. 同意
19、 依法治国,就是广大人民群众在党的领导下,依照宪法和法律规定,通过各种途径,保证国家各项工作都依法进行。 [ 3 分 ] A. 管理国家事务 B. 管理经济文化事业 C. 管理社会事务 D. 管理人民群众
20、 邓小平民主法制理论的主要贡献有等。 [ 3 分 ] A. 确立了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的战略地位 B. 阐明了民主与法制的辩证关系 C. 揭示了法制与现代化的内在关系 D. 全面阐述了健全社会主义法制的基本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