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自:延安大学-生理学(专升本)

红细胞悬浮稳定性差容易发生( )(本题5.0分) A、 溶血 B、 凝集 C、 血栓形成 D、 叠连加速
机体的内环境是指( )(本题5.0分) A、 细胞内液 B、 细胞外液 C、 组织间液 D、 血液
安静时细胞膜内K+向膜外移动是由于( )(本题5.0分) A、 易化扩散 B、 单纯扩散 C、 房室交界 D、 心室
兴奋在心脏内传导速度最慢的部位是( )(本题5.0分) A、 窦房结 B、 心房 C、 房室交界 D、 心室
轻触眼角膜引起眨眼动作的调节属于( )(本题5.0分) A、 神经调节 B、 神经一体液调节 C、 激素远距分泌 D、 旁分泌 E、 自身调节
阈电位是指( )(本题5.0分) A、 造成膜对K+通道性突然增大的临界膜电位数值 B、 造成膜对Na+通道性突然增大的临界膜电位数值 C、 造成膜对K+通道性突然减少的临界膜电位数值 D、 造成膜对Na+通道性突然减少的临界膜电位数值
激素按其化学本质分为( )(本题5.0分) A、 类固醇激素和含氮类激素 B、 糖类激素与类固醇激素 C、 糖皮质激素与类固醇激素 D、 类固醇激素与胺类激素
在心脏射血期内( )(本题5.0分) A、 房室瓣开,动脉瓣关 B、 房室瓣关,动脉瓣开 C、 房室瓣开,动脉瓣开 D、 房室瓣关,动脉瓣关
幼年时甲状腺激素分泌不足引起( )(本题5.0分) A、 呆小症 B、 侏儒症 C、 肢端肥大症 D、 巨人症
醛固酮的生理作用( )(本题5.0分) A、 使肾小管对Na+重吸收增强,钾排出增多 B、 使肾小管对Na+重吸收减少,钾排出减少 C、 使肾小管对Na+重吸收增强,钾排出减少 D、 使肾小管对Na+重吸收减少,钾排出增多
胃酸的生理作用有( )(本题5.0分) A、 杀菌 B、 使蛋白质变性 C、 激活胃蛋白酶原 D、 促进钙铁的吸收 E、 促进胰液,小肠液和胆汁分泌
基础状态是指( )(本题5.0分) A、 清晨未进食前 B、 清醒 安静 C、 静卧半小时以上 D、 环境温度20-25℃ E、 肌肉松弛,排除精神紧张等因素
神经纤维传导兴奋的特征有( )(本题5.0分) A、 生理完整性 B、 绝缘性 C、 双向性 D、 衰减性 E、 相对不疲劳性
激素作用的一般特征( )(本题5.0分) A、 传递信息作用 B、 高效能生物放大作用 C、 作用相对特异性 D、 相互间可能有抑制作用 E、 允许作用
尿生成的基本过程是( )(本题5.0分) A、 肾小球的滤过 B、 尿的稀释 C、 肾小管与集合管的重吸收 D、 尿的浓缩 E、 肾小管与集合管的分泌
O2在血液中的运输方式是( )(本题5.0分) A、 物理溶解 B、 形成氨基甲酸血红蛋白 C、 形成氧合血红蛋白 D、 形成碳氧血红蛋白 E、 形成氧化血红蛋白
(单选题) 红细胞悬浮稳定性差容易发生( )(本题5.0分) A、 溶血 B、 凝集 C、 血栓形成 D、 叠连加速
(单选题) 机体的内环境是指( )(本题5.0分) A、 细胞内液 B、 细胞外液 C、 组织间液 D、 血液
(单选题) 安静时细胞膜内K+向膜外移动是由于( )(本题5.0分) A、 易化扩散 B、 单纯扩散 C、 房室交界 D、 心室
(单选题) 兴奋在心脏内传导速度最慢的部位是( )(本题5.0分) A、 窦房结 B、 心房 C、 房室交界 D、 心室
(单选题) 轻触眼角膜引起眨眼动作的调节属于( )(本题5.0分) A、 神经调节 B、 神经一体液调节 C、 激素远距分泌 D、 旁分泌 E、 自身调节
(单选题) 阈电位是指( )(本题5.0分) A、 造成膜对K+通道性突然增大的临界膜电位数值 B、 造成膜对Na+通道性突然增大的临界膜电位数值 C、 造成膜对K+通道性突然减少的临界膜电位数值 D、 造成膜对Na+通道性突然减少的临界膜电位数值
(单选题) 激素按其化学本质分为( )(本题5.0分) A、 类固醇激素和含氮类激素 B、 糖类激素与类固醇激素 C、 糖皮质激素与类固醇激素 D、 类固醇激素与胺类激素
(单选题) 在心脏射血期内( )(本题5.0分) A、 房室瓣开,动脉瓣关 B、 房室瓣关,动脉瓣开 C、 房室瓣开,动脉瓣开 D、 房室瓣关,动脉瓣关
(单选题) 幼年时甲状腺激素分泌不足引起( )(本题5.0分) A、 呆小症 B、 侏儒症 C、 肢端肥大症 D、 巨人症
(单选题) 醛固酮的生理作用( )(本题5.0分) A、 使肾小管对Na+重吸收增强,钾排出增多 B、 使肾小管对Na+重吸收减少,钾排出减少 C、 使肾小管对Na+重吸收增强,钾排出减少 D、 使肾小管对Na+重吸收减少,钾排出增多
(多选题) 胃酸的生理作用有( )(本题5.0分) A、 杀菌 B、 使蛋白质变性 C、 激活胃蛋白酶原 D、 促进钙铁的吸收 E、 促进胰液,小肠液和胆汁分泌
(多选题) 基础状态是指( )(本题5.0分) A、 清晨未进食前 B、 清醒 安静 C、 静卧半小时以上 D、 环境温度20-25℃ E、 肌肉松弛,排除精神紧张等因素
(多选题) 神经纤维传导兴奋的特征有( )(本题5.0分) A、 生理完整性 B、 绝缘性 C、 双向性 D、 衰减性 E、 相对不疲劳性
(多选题) 激素作用的一般特征( )(本题5.0分) A、 传递信息作用 B、 高效能生物放大作用 C、 作用相对特异性 D、 相互间可能有抑制作用 E、 允许作用
(多选题) 尿生成的基本过程是( )(本题5.0分) A、 肾小球的滤过 B、 尿的稀释 C、 肾小管与集合管的重吸收 D、 尿的浓缩 E、 肾小管与集合管的分泌
(多选题) O2在血液中的运输方式是( )(本题5.0分) A、 物理溶解 B、 形成氨基甲酸血红蛋白 C、 形成氧合血红蛋白 D、 形成碳氧血红蛋白 E、 形成氧化血红蛋白
(单选题) 地高辛药物浓度超过多少应考虑是否药物中毒( )(本题3.5分) A、 1.0ng/ml B、 1.5ng/ml C、 2.0ng/ml D、 3.0ng/ml E、 2.5ng/ml
(单选题) 茶碱的有效血药浓度范围正确的是( )(本题3.5分) A、 0-10μg/ml B、 15-30μg/ml C、 5-10μg/ml D、 10-20μg/ml E、 5-15μg/ml
(单选题) 哪两个药物具有非线性药代动力学特征:( )(本题3.5分) A、 茶碱、苯妥英钠 B、 地高辛、丙戊酸钠 C、 茶碱、地高辛 D、 丙戊酸、苯妥英钠 E、 安定、茶碱
(单选题) 多剂量给药时,TDM的取样时间是:( )(本题3.5分) A、 稳态后的峰浓度,下一次用药后2小时 B、 稳态后的峰浓度,下一次用药前1小时 C、 稳态后的谷浓度,下一次给药前 D、 稳态后的峰浓度,下一次用药前 E、 稳态后的谷浓度,下一次用药前1小时
(单选题) 关于是否进行TDM的原则的描述错误的是:( )(本题3.5分) A、 病人是否使用了适用其病症的合适药物? B、 血药浓度与药效间的关系是否适用于病情? C、 药物对于此类病症的有效范围是否很窄? D、 疗程长短是否能使病人在治疗期间受益于TDM? E、 血药浓度测定的结果是否会显著改变临床决策并提供更多的信息?
(单选题) 老年患者抗菌药物使用原则描述正确的是:( )(本题3.5分) A、 老年患者常有肝功障碍,主要经肝灭活的抗生素如氯霉素、红霉素、四环素等,应慎用或禁用。 B、 老年患者有肾功能减退,药物肾清除减慢,氨基苷类、四环素类、氨苄西林、羧苄西林,应根据肾功减退情况,适当减量或延长给药间隔时间。 C、 老年患者患感染性疾病,宜选用青霉素类和头孢菌素类、氟喹诺酮类杀菌药。 D、 抗菌药物一旦选定,在疗效未确定之前,疗程不应少于5d,不超过14d。 E、 以上都是
(单选题) 下面哪个药物不是目前临床常须进行TDM的药物 ( )(本题3.5分) A、 地高辛 B、 庆大霉素 C、 氨茶碱 D、 普罗帕酮 E、 丙戊酸钠
(单选题) 金黄色葡萄球菌引起的骨髓炎应选用( )(本题3.0分) A、 红霉素 B、 青霉素 C、 链霉素 D、 多黏菌素
(单选题) 氨基糖苷类抗生素的抗菌机制是( )(本题3.0分) A、 抑制黏肽的合成而使细胞壁缺损 B、 抑制细菌蛋白质的合成而杀菌 C、 抑制叶酸的合成 D、 影响细胞膜的通透性
(单选题) 治疗铜绿假单胞菌感染时无效的是( )(本题3.0分) A、 环丙沙星 B、 羧苄西林 C、 庆大霉素 D、 头孢他啶
(单选题) 治疗鼠疫的首选药是( )(本题3.0分) A、 林可霉素 B、 红霉素 C、 链霉素 D、 青霉素素
(单选题) 下列哪种药与呋塞米合用可增强耳毒性( )(本题3.0分) A、 头孢菌素 B、 大环内酯类 C、 青霉素类 D、 氨基糖苷类
(单选题) 可抑制骨髓造血功能的药物是( )(本题3.0分) A、 四环素 B、 米诺环素 C、 氯霉素 D、 红霉素
(单选题) 可抑制婴幼儿骨骼发育的药物是( )(本题3.0分) A、 青霉素 B、 庆大霉素 C、 四环素 D、 头孢曲松
(单选题) TMP的抗菌作用机制是抑制( )(本题3.0分) A、 二氢叶酸还原酶 B、 过氧化物酶 C、 二氢蝶酸合酶 D、 DNA回旋酶
(单选题) 可首选治疗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的药物是( )(本题3.0分) A、 甲氧苄啶 B、 氧氟沙星 C、 磺胺嘧啶银 D、 磺胺嘧啶
(单选题) 磺胺药的抗菌机制是( )(本题3.0分) A、 抑制细胞壁合成 B、 抑制DNA回旋酶 C、 抑制二氢叶酸合成酶 D、 抑制分枝菌酸合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