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自:衡水学院-汉语言文学-美学

1、审美活动首先是一种 A、精神活动 B、物质活动 C、功利活动 D、思想活动
2.被称为美学之父的德国哲学家是 A、弗洛伊德 B、黑格尔 C、鲍姆加登 D、柏拉图
3.美学成为一门独立学科的标志的著作是 A、柏拉图(大希庇阿斯片) B、维科(新科学) C、鲍姆加登(美学) D、黑格尔(美学)
4.中国古代文学中的大团圆结局作为一种特定的审美模式体现在 A、初级审美意识 B、美学思想 C、高级审美意识 D、美学理论
5.美学真正独立为一门学科的时间是 A、1750年 B、1850年 C、1950年 D、1650年
6.人的审美意识觉醒的一种重要标志是 A、原始艺术 B、制造和使用工具 C、审美需要 D、人类的自我修饰与美化
7.审美经验中占据主导地位的因素是 A、感性经验 B、理性因素 C、认识因素 D、快感
8.中国当代美学理论的哲学基础 A、理念论 B、绝对精神论 C、先验主体论 D、实践存在论
9.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主体对于审美对象的选择的是 A、审美趣味 B、审美理想 C、审美需求 D、审美意识
10.审美活动的根本目的是 A、追逐功利 B、审美需要 C、人生实践 D、追求审美境界
1.“art”一词在古希腊语中的意思主要是指 A、思想 B、情感 C、技艺 D、智慧
2.从结构角度而言,艺术品的核心是 A、意蕴 B、意象 C、意义 D、意指
从根本上讲,艺术本体论研究的是 A、艺术的存在方式 B、艺术的创作行为 C、艺术的形式特征 D、艺术的功能体系
美育的根本目的在于 A、使人具有崇高的人格 B、使人具有高尚的情感 C、使人具有较高的审美修养 D、使人成为感性与理性和谐统一的全面发展的人
5.把美育等同于人格教育,其理论缺陷在于 A、把美育的目标落实到德行,取消了美育的独立性 B、把情感从人的整体心理结构中抽离出来,变成了唯一目的 C、把美育变成了传授知识的一种单纯手段 D、把美育变成了培养个性的一种途径
6.《礼记?乐记》中提出“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大体上可划入西方艺术起源理论的 A、表现说 B、符合说 C、形式说 D、巫术说
7.蔡元培对中国近代美学的贡献之一是提出了 A、“以美育代宗教”说 B、小说具有“熏、浸、刺、提”四力 C、艺术可以“畅神” D、“性欲生华”说
8.主张审美鉴赏是想象力和知性的协调一致的美学家是 A、哈奇生 B、休谟 C、康德 D、黑格尔
9.中国文论中所谓“不平则鸣”、“发愤著书”等命题,实质上都是揭示文艺创作中的 A、崇高现象 B、悲剧心理 C、荒诞感 D、虚无感
10.崇高与壮美的区别是 A、崇高指自然现象,壮美指社会现象 B、崇高一般展示冲突的过程,壮美一般显示人的活动的结果 C、崇高是道德的象征,壮美是自由的显现 D、崇高多与戏剧相伴,壮美则与史诗结缘
1.在审美经验中构成其他心理要素的基础的 A、想象 B、感知 C、情感 D、理解
2.审美活动开始的主观标志从是 A、审美经验的积累 B、审美心理的准 C、审美知识的学习 D、审美态度的确
3.在有关悲剧的论述中,认为悲剧性冲突的实质是“历史必然的要求与这个要求实际上不可能实现”的理论家是 A、亚里士多德 B、黑格尔 C、恩格斯 D、席勒
4.一般认为第一次较为明确地把崇高和优美作为两种可以并列对举的美加以沦述的是郎占弩斯的哪一著作 A、(美学) B、(论崇高) C、(判断力批判) D、(文艺对话集)
5.瑞士美学家布洛的审美距离说是指 A、审美对象之间的空间距离 B、审美主体和审美对象非功利的心理距离 C、审美主体和审美对象非功利的心理距离 D、审美主体之间的心理距离
6.德国美学家尼采对悲剧的发生进行深入探讨并产生广泛影响的著作是 A、(悲剧理论) B、(论悲剧) C、(悲剧的诞生) D、(美学)
7.喜剧的主要载体是 A、悲 B、怒 C、笑 D、优
下列属于亚里士多德论丑的观点是 A、要是任何东西越过了尺度,最令人感到快感的东西,也变成最令人厌恶的东西 B、我们不认为有丑,只承认有反审美,或不表现的,这永远不能成为审美的事实的一部分,因为它不是审美的事实的一部分,因为它是审美的事实的对立面 C、丑的事物本身看上去尽管引起痛感,但惟妙惟肖的图像看上去却能引起我们的快感 D、自然中认为丑的,往往要比那认为美的更显露出它的性格
9.“高峰体验”的提出者是心理学家 A、彼得罗夫斯基 B、皮亚杰 C、布洛 D、马斯洛
10.格式塔心理学的核心概念是 A、整体 B、完形 C 、完整 D、格式
“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人心之动物使之然也”这话出自 A、(乐记) B、(文心雕龙) C、(文赋) D、(原诗)
2.审美教育是 A、由审美主体和审美对象两个因素构成 B、一种带有很大随意性的个人行为 C、由施教者、作为教育媒介的审美对象以及受教者三个因素构成 D、有即兴性、偶发性的特点
3.艺术操作中技与道的完美结合,在中国古代书画理论中常被称为 A、心手相应 B、刻镂无形 C、胸有成竹 D、气韵生动
4.美育根本上就是一种 A、特殊的人生境界教育 B、审美理想教育 C、美的形式的教育 D、培养人们的审美感受能力和鉴赏水平的教育
5.在艺术接受中,意象的重建过程是 A、读 B、悟 C、观 D、品
6.提出美就是“绝对理念的感性显现”这一命题的是 A、黑格尔 B、康德 C、席勒 D、谢林
7.美育的功能是 A、诉诸感性,潜移默化 B、创造性 C、怡情养性,化性起伪 D、能动性
8.艺术家的灵感是一种 A、非理性的迷狂状态 B、神秘的天启现象 C、创造力高度活跃的心理状态 D、纯粹的无意识状态
9.亚里士多德的美育观是 A、寓教于乐 B、美育是一种趣味教育 C、艺术具有净化心灵的作用 D、艺术对象创造出懂得艺术和能够欣赏美的大众
10.下列不属于分析美育的内涵时要遵循的原则是 A、手段与效果相一致原则 B、独特性原则 C、创造性原则 D、直接效果与间接效果兼顾的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