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自:四川民族学院大学练习一
阅读《先姚事略》中的一段文字,回答问题: 孺人不忧米盐,乃劳苦若不谋夕。冬月炉火炭屑,使婶子为团,累累暴阶下。室靡弃物,家无闲人。儿女大者攀衣,小者乳抱,手中纫缀不辍。户内洒然。遇僮奴有恩,虽至捶楚,皆不忍有后言。吴家桥岁致鱼蟹饼饵,率人人得食。家中人闻吴家桥人至,皆喜。 A.这段文字中,“孺人”这一人物形象的特点是什么? B.指出这段文字所运用的人物描写方法。 C.就塑造“孺人”这一人物形象而言,文中最后写昊家桥人来有什么作用。
阅读柳永《我与地坛》中的一段文字,回答问题: 有一回我摇车出了小院,想起一件什么事又返身回来,看见母亲仍站在原地,还是送我走时的姿势,望着我拐出小院去的那处墙角,对我的回来竟一时没有反应。待她再次送我出门的时候,她说:“出去活动活动,去地坛看看书,我说这挺好。”许多年以后我才渐渐听出,母亲这话实际上是自我安慰,是暗着的祷告,是给我的提示,是恳求与嘱咐。只是在她猝然去世之后,我才有余暇设想。当我不在家里的那些漫长的时间,她是怎样心神不定坐卧难宁,兼着痛苦与惊恐与一个母亲最低限度的析求。现在我可以断定,以她的聪慧和坚忍,在那些空落的白天后的黑夜,在那不眠的黑夜后的白天,她思来想去最后准是对自己说:“反正我不能不让他出去,未来的日子是他自己的,如果他真的要在那园子里出了什么事,这苦难也只好我来承担。” A.这段文字所描写的母爱有什么特点? B.指出文中用无声的行动描写来展现深挚母爱的语句。 C.指出文中借“我”之口对母亲作直接心理描写的语句。
阅读《婆宁》中的一段文字,回答问题: 生俟其笑歇,乃出袖中花示之。女接之,曰:“枯矣!何留之?”曰:“此上元妹子所遗,故存之。”问:“存之何益?”曰:“以示相爱不忘。自上元相遇,凝思成病,自分化为异物;不图得见颜色,幸垂怜悯。”女曰:“此大细事,至戚何所靳惜?待郎行时,园中花,当唤老奴来,折一巨捆负送之。”生曰:“妹子痴耶?”女曰:“何便是痴?”生曰:“我非爱花,爱拈花之人耳。”女曰:“葭莩之情,爱何待言。”生曰:“我所为爱,非瓜葛之爱,乃夫妻之爱。”女曰:“有以异乎?”曰:“夜共枕席耳。”女俯首思良久,曰:“我不惯与生人睡。”语未已,婢潜至,生惶恐遁去。 A.概括这段文字的主要内容。 B.从这段文字中可看出县宁具有怎样的性格特征?并写出一句能体现其性格特点的婴宁的言语。 C.说明这段文字描写人物的主要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