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自:乐山师范学院汉语言文学

下列句子,具有前置宾语的一句是() A. 雖使五尺之童適市,莫之或欺。 B. 誰與,哭者? C. 吾能居其地,吾能乘其舟。 D. 國人莫敢言,道路以目。
对下列句子中加着重号的词解释完全正确的一条是() A. 德之不脩,學之不講。[講:講解] B. 不憤不啓,不悱不發。[憤:憋悶,積] C. 多行不義必自斃。[斃:死亡] D. 臧宣叔逆晋師,且道之。[逆:違背]
下列句子中加着重号的字用本义的一句是() A. 肉食者鄙,未能遠謀。 B. 今之争奪,非鄙也,財寡也。 C. 四鄙之萌人。 D. 我皆有禮,夫猶鄙我。
“殮不憑其棺,窆不臨其穴”,“臨”在句子中应理解为() A. 面对 B. 临视 C. 哭悼死者 D. 从高处向低处看
下列各组字,都属于会意字的一组是() A. 甘朝問篇 B. 即戒鳴及 C. 行莫亦大 D. 雷遘集各
下列句子,具有使动用法的一句是() A. 會論虞常,欲因此時降武。 B. 楚左尹項伯者,素善留侯張良。 C. 孟嘗君客我。 D. 關中阻山河四塞。
下列句子中加着重号的词,其意义与现代汉语完全相同的是() A. 怕乎無爲,澹乎自持。 B. 子爲父死,亡所恨。 C. 項王、范增疑沛公之有天下,業已講解。 D. 下臣不幸,屬當戎行。
下列工具书中,最适合初学古汉语者掌握古书中常用字的常用义的一本是() A. 詞詮 B. 經傳釋詞 C. 説文解字 D. 古漢語常用字字典
下列句子,加着重号的“於”字引进行为主动者的一句是() A. 今之嗣主,忽於至道,皆惛於教,亂於治;迷於言,惑於語。 B. 臣之客欲有求於臣。 C. 上古競於道德,中古逐於智謀,當今争於氣力。 D. 季氏將有事於顓臾。
下列句中,加着重号的副词的意义与其他三句不同的一句是() A. 狡兔有三窟,僅得免其死耳。 B. 王徒好其言,不能用其實。 C. 不聞爺娘喚女聲,但聞黃河流水鳴濺濺。 D. 自兵興六十餘日,戰所殺害僅十萬人
在下面的同义词辨析中,对“恭”和“敬”两词的词义差异表述完全正确的是() A. “恭”可以用作动词带宾语;“敬”没有动词用法。 B. “敬”表示一般的对人尊敬;而“恭”则表示对人非常尊敬。 C. “敬”多用于对人有礼貌,不怠慢;“恭”多指对事严肃认真,不掉以轻心。 D. “恭”多指对人有礼貌,不怠慢;“敬”多指对事严肃认真,不掉以轻心。
下列句子,含有名词作状语的一句是() A. 射之,豕人立而啼。 B. 行仁義而懷西戎,遂王天下。 C. 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絶江河。 D. 踵門而告文公。
古代注疏在辨析意义相同或相类的词语之间的细微差别时,常用的注释用语是() A. 謂之 B. 謂 C. 猶 D. 之爲言
下面对“聞佳人兮召予,將騰駕兮偕逝”中“逝”的解释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 逝:往。 B. 逝:跑。 C. 逝:死。 D. 逝:通“誓”,发誓。
下列句中的“诛”字,用本义的一句是() A. 商罪貫盈,天命誅之。 B. 於予與何誅? C. 誅屨于徒人費,弗得。 D. 不誅之則爲亂。
下列句子,具有意动用法的一句是() A. 故天下盡以扁鵲爲能生死人。 B. 范增數目項王,舉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 C. 管仲,世所謂賢臣,而孔子小之。 D. 秦軍降諸侯,諸侯吏卒乘勝,多奴虜使之。
在“宣子説,乃輕幣”句中,“説”字后来通常用“悦”代替,下面各句中加着重号的字与“説”字的情况相类似的一句是() A. 嫂虵行匍伏,四拜自跪而謝。 B. 黄帝伐涿鹿而禽蚩尤。 C. 故饑歲之春,幼弟不饟。 D. 四之日其蚤,獻羔祭韭。
王维的五律《山居秋暝》“空山新雨后,天氣晚來秋,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竹暄歸浣女,蓮動下漁舟。隨意春芳歇,王孫 自可留”这首诗尾联出句的平仄格式是() A. 仄起仄收式 B. 仄起平收式 C. 平起仄收式 D. 平起平收式
《詩經·七月》:“五月斯螽動股,六月莎鷄振羽”后面的诗句,顺序正确的一组是() A. 七月在宇,八月在户,九月在野,十月蟋蟀入我爿木下。 B. 七月在户,八月在野,九月在宇,十月蟋蟀入我爿木下。 C. 七月在野,八月在户,九月在宇,十月蟋蟀入我爿木下。 D. 七月在野,八月在宇,九月在户,十月蟋蟀入我爿木下。
“君爲我呼入”句中的“爲”字,其词性和语法作用是() A. 动词,作谓语。 B. 介词,在被动句中引进动作的实际发出者。 C. 介词,引进动作行为的服务对象。 D. 介词,引进动作行为的目的。
下列句子中加着重号的词用引申义的一句是() A. 若網在綱,有條而不紊。 B. 敢問以國報隹誰者奈何? C. 臧紇斬鹿門之關以出。 D. 國危矣,若使燭之武見秦君,師必退。
下列各组汉字,形符完全相同的一组是() A. 條倏脩修 B. 穀轂彀縠 C. 勝騰謄滕 D. 旗施旌旂
下列句子,“之”连接主谓结构的一句是() A. 民之有口,猶土之有山川也。 B. 夫搏牛之蝱不可以破蟣蝨。 C. 姜氏何厭之有? D. 仲子所居之室,伯夷之所築與?抑亦盗跖之所築與?
“太后之色少解”的“少”字,其词性是() A. 形容词 B. 副词 C. 名词 D. 动词
下列句子中,加着重号的字用本义的一句是 A. 伯牛有疾,子問之。 B. 左右以君賤之也,食以草具。 C. 五穀皆熟爲有年也。 D. 防民之口,甚於防川。
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属于联绵词的是() A. 取彼狐狸,爲公子裘。 B. 凡民有喪,匍匐救之。 C. 環堵蕭然,不蔽風日。 D. 於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望洋向若而嘆。 E. 孟嘗君爲相數十年,無纖介之禍者,馮諼之計也。
下列古书的注解,内容为串讲文意的是() A. 《楚辭·離蚤》:“日月忽其不淹兮,春與秋其代序。”王逸注:“言日月晝夜常行,忽然不久,春秋往來,以次相代。” B. 《詩經·相鼠》:“相鼠有皮,人而無儀。”鄭箋:“視鼠有皮,雖處高之處,偷食苟得,不知廉耻,亦與人無威儀者同。” C. 《詩經·汝墳》:“既見君子,不我遐弃。”孔穎逹疏:“不我遐弃猶云不遐弃我。” D. 《左傳·隱公元年》:“不義不暱,厚將崩。”孔穎逹疏:“高大而壞謂之崩。” E. 《詩經·采薇》:“彼路斯何?君子之車。”鄭玄箋:“君子謂將率。”
下列各组字,象形字、指事字、会意字、形声字四种结构都具备的有() A. 末然人牧 B. 鳳亦焚徒 C. 上燕徒聞 D. 車采灸逐 E. 羊亦佞鳴
在《詩經·七月》中,“十月”之后出现的词语有() A. 納禾稼 B. 穫稻 C. 亨葵及菽 D. 納于凌陰 E. 塞向墐户
下列各组词在上古属于同义词的有() A. 追—逐 B. 貧—窮 C. 省—視 D. 盗—贼 E. 更—改
下臣不幸,屬當戎行,無所逃隱,且忄瞿奔辟而忝兩君。 忝:
項籍少時,學書不成,去;學劍,又不成。 書:
夫星之隊,木之鳴,是天地之變,陰陽之化,物之罕至者也。 是:
此雖免乎行,猶有所待者也。 待:
根据文字学的观点,“莫”字的本义是昏暮,但是它主要被借用来表示语言中的无定代词,表示“没有谁(什么)”,昏暮的意思后来 用“暮”字表示。“夫”字的本义是成年男子,但是它同时也被借用记录语言中的指示代词,如“夫执舆者为谁”。“疲”字的本义是疲 劳,但古书里疲劳的意思常用“罷”来记录。请分析一下这三种用字现象的共同点及区别。
解释下列句中加着重号词语的古今意义,并以此为例,分析说明古今词义在词义色彩上发生的变化: (1)長安中謡言 曰:“見乞兒,與美酒,以免破屋之咎。” (2)下流之人,衆毁所歸。 (3)馮唐已老聽吹嘘。 (4)然謀臣與爪牙之士,不可不養而 擇也。 (5)吏治者利其然,則指道以明之;上奏畏却,則鍛煉而周内之。 (6)忠孝之人,持心近厚;鍛煉之吏,持心近薄。 言: 下流: 吹嘘: 爪牙: 锻炼:
[材料1]孟轲说:“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荀子认为:“君者, 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 [材料2]梁启超说:“大人物心理之动进稍易其轨而全部历史可以改观”、“舍英雄几 无历史”。胡适说:“英雄人物一言可以兴邦,一言可以丧邦”。 [材料3]黑格尔认为,历史不是个人随意创造的,而是决定于某 种“客观精神”。伟大人物是“世界精神的代理人”,拿破仑代表了“世界精神”,他“骑着马,驰骋全世界,主宰全世界”。世界历史是 伟大人物和王朝的历史,“而不是一般人民的历史”。 46、关于材料1的观点,下列判断中,( )是正确的。 A. 是完全正确的; B. 是完全错误的; C. 孟轲是错误的,荀子是正确的; D. 有合理性,也有局限性;
抒情作品的三个结构要素是声音、画面、(____)。
小说的环境设计除了自然环境和生活场景外,还应该有()。 A. 心理氛围 B. 社会环境 C. 道具 D. 无
诗歌写作创造的是偏重于表现的()。 A. 写实性形象 B. 概括性形象 C. 虚构性形象 D. 逼真性形象
“有意味的形式”理论是西方当代文艺批评家()提出来的。 A. 休姆 B. 伽达默尔 C. 英伽登 D. 克莱夫·贝尔
能够产生不偏离内在蕴意的自由想像的阅读的()才是具有诱惑力的审美结构。 A. 图像化结构 B. 图式化结构 C. 构图式结构 D. 形式化结构
小说写作创造的是()。 A. 偏重于再现的虚构性形象 B. 偏重于表现的写实性形象 C. 表现与再现并举的写实性形象 D. 偏重于表现的虚构性形象
文学分类的“四分法”是指()。 A. 悲剧 B. 喜剧 C. 小说 D. 诗歌 E. 散文 F. 戏剧文学
在文学写作的物化阶段中,写作者的艺术技巧,包括()等就显得特别重要。 A. 逻辑推理能力 B. 语言表达能力 C. 情感把握能力 D. 价值判断能力 E. 艺术升华能力 F. 修改完善能力
情感把握作为一种价值取向的把握,是以一种独特的情感态度对所要表现的生活作出价值判断,这种价值判断是一种充溢着 ()的情感判断。 A. 主体性 B. 客体性 C. 审美性 D. 哲理性 E. 诗意性
文学文本语言要素的审美要求主要表现在文学语言的()等几个方面。 A. 形象性 B. 蕴藉性 C. 真实性 D. 阻拒性 E. 隐喻性
文学分类“三分法”是指()。 A. 叙事文学 B. 小说 C. 影视文学 D. 抒情文学 E. 戏剧文学
文学文本语言要素的审美要求主要表现在那些方面?请结合文学文本予以简要说明。
为什么说读者与文本之间的关系是一种平等对话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