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考题库
首页
所有科目
自考历年真题
考试分类
关于本站
游客
账号设置
退出登录
注册
登录
出自:河南农业大学-食品毒理学
1. 长期应用以下哪种药物易出现抗利尿激素紊乱综合征? (A) 吩噻嗪类药物 (B) 利尿药 (C) 脱水药 (D) 降压药
2. 发育毒理学研究的内容不包括: (A) 药物对胚胎发育的损害 (B) 药物对器官发生的损害 (C) 药物对胎仔发育的损害 (D) 药物对精子的损害
3. 长期毒性实验中为主要首选的: (A) 小鼠 (B) 大鼠 (C) 豚鼠 (D) 地鼠
4. 用于急性毒性实验的动物应至少保证的哺乳动物种类数是: (A) 1 (B) 2 (C) 3 (D) 4
5. 我国规定临床用药1~3日的药物,动物长期毒性实验给药周期为几周? (A) 1 (B) 2 (C) 3 (D) 4
6. 药物引起肝脏脂肪变性的机制不包括: (A) 脂肪酸氧化减少 (B) 肝外游离脂肪酸入肝减少 (C) 三酰甘油合成增加 (D) 转脂蛋白合成减少
7. 下列可引起高铁血红蛋白血症的药物为: (A) 青霉素 (B) 氯霉素 (C) 伯氨喹 (D) 卡马西平
8. 体细胞突变的后果不包括: (A) 传给下一代 (B) 细胞死亡 (C) 隐性改变 (D) 癌症
9. 以下药物中能够引起肾性尿崩症的是: (A) 环磷酰胺 (B) 长春新碱 (C) 苯妥英钠 (D) 锂盐
10. 有关血脑屏障,描述错误的是: (A) 神经系统解剖屏障的特点是防止多种潜在毒物的有害作用 (B) 脑组织的毛细血管内皮细胞紧密相连,毛细血管外表面被星形细胞所包围,形成了血-脑屏障 (C) 血-脑屏障对白喉毒素、葡萄球菌素和破伤风毒素等神经毒物具有一定屏障作用 (D) 极性化合物可以自由通过血-脑屏障
11. 下列可引起高铁血红蛋白血症的药物为:() (A) 青霉素 (B) 氯霉素 (C) 伯氨喹 (D) 卡马西平
12. 溶血实验中非血管内给药的注射剂需用生理盐水按照什么比例稀释后,才可用于实验? (A) 1∶3 (B) 3∶1 (C) 1∶2 (D) 2∶1
13. 下列药物中,最易引起色视障碍的是 (A) 氯丙嗪 (B) 糖皮质激素 (C) 吗啡 (D) 洋地黄毒苷
14. 长期应用阿司匹林对眼部的损害不包括:() (A) 中毒性弱视 (B) 幻视 (C) 皮质盲 (D) 色视障碍
15. 药物(毒物)的生物转化过程,主要包括:() (A) 氧化、还原和水解 (B) 氧化、还原和结合 (C) 氧化、还原、水解和结合 (D) 还原、水解和结合
16. 对甲状腺功能试验不会产生影响的药物是:() (A) 胺碘酮 (B) 激素 (C) 苯妥英 (D) 青霉素
17. 世界卫生组织将可致依赖性的药物分为:() (A) 四种类型 (B) 五种类型 (C) 六种类型 (D) 八种类型
18. 下列哪种药物主要产生精神依赖性?() (A) 吗啡 (B) 海洛因 (C) 致幻剂 (D) 哌替啶
19. 药物(毒物)的生物转化过程,主要包括 (A) 氧化、还原和水解 (B) 氧化、还原和结合 (C) 氧化、还原、水解和结合 (D) 还原、水解和结合
20. 乙胺丁醇引起的药源性视神经炎与影响下列哪种离子的代谢有关?() (A) 铁离子 (B) 锌离子 (C) 钙离子 (D) 钠离子
21. 下列关于药物引起的溶血性贫血的说法中,错误的是:() (A) 不是由免疫机制所介导 (B) 抗疟药奎宁可引起溶血性贫血 (C) 抗心律失常药奎尼丁可引起溶血性贫血 (D) 降血糖药氯磺丙脲可引起溶血性贫血
22. 关于博莱霉素引起的非特异性肺炎至肺纤维化,描述错误的是 (A) 服用此药引起的肺纤维化,死亡率高达50% (B) 与年龄及剂量呈负相关 (C) 该病易感因素包括肾功能不全、同时进行放射治疗和高剂量的氧气吸入等 (D) 博莱霉素进入体内,肺组织与皮肤中这两个器官对博莱霉素毒性最敏感
23. 关于青霉素引起的Ⅰ型超敏反应,描述错误的是 (A) 引起Ⅰ型反应的抗原都是多价的,必须与细胞表面2个或2个以上的IgE分子结合 (B) 小分子药物具有免疫原性,不需要在体内与具有免疫原性的大分子结合,就可诱导针对 小分子药物的免疫应答 (C) 青霉素G代谢产物青霉酸与体内蛋白的赖氨酸反应,可引起过敏体质变态反应,严重时 可引起过敏性休克 (D) 临床应用青霉素,需要做皮试
24. 关于药源性呼吸抑制,描述错误的是 (A) 吗啡、哌替啶、巴比妥类和硝西泮引起药源性呼吸抑制是最严重和最常见的 (B) 原来有呼吸功能不全的患者,即使小剂量也会出现呼吸抑制 (C) 吗啡中毒可使呼吸频率减慢、潮气量增加、每分潮气量增加 (D) 呼吸抑制是吗啡急性中毒时的致死原因
25. 美沙酮替代递减疗法被用于:() (A) 治疗高血压 (B) 阿片依赖的脱毒治疗 (C) 抗休克、促醒 (D) 治疗糖尿病
1. 下列药物中,最常见的能引起急性肾小管坏死的为 (A) 非甾体抗炎药 (B) 头孢菌素类抗生素 (C) 四环素 (D) 氨基糖苷类抗生素
2. 长期毒性实验大鼠一般每日的灌胃容量为:() (A) 1.0~2.0ml/100g (B) 2~2.5ml/100g (C) 2.0~3.0ml/100g (D) 5~3.5ml/100g
3. 溶血实验中使用的阳性对照物是:() (A) 2%红细胞悬液 (B) 受试药物 (C) 生理盐水 (D) 蒸馏水
4. 关于药物导致的Ⅲ型变态反应,描述正确的是 (A) 该型过敏反应也与免疫球蛋白IgM和IgG有关 (B) 此型一般与免疫复合物疾病无关 (C) 最常累及的靶部位是位于肺泡组织间隙、淋巴管、关节和肾脏的血管内皮 (D) 免疫病理学包括补体活化及免疫复合物在血管壁、关节和肾小球沉积
5. 美沙酮替代递减疗法被用于:() (A) 治疗高血压 (B) 阿片依赖的脱毒治疗 (C) 抗休克、促醒 (D) 治疗糖尿病
6. 常见的含有植物毒蛋白类的药材有:() (A) 苍耳子、巴豆 (B) 相思子、天南星 (C) 狼毒、蟾蜍 (D) 寻骨风、巴豆
7. 药物(毒物)在组织储存的常见部位有:() (A) 血浆蛋白结合 (B) 在肝和肾组织储存 (C) 在脂肪组织储存 (D) 以上全部
8. 关于氨基苷类抗生素具有前庭毒性和耳蜗毒性,描述错误的是:() (A) 链霉素、卡那霉素、阿米卡星对耳蜗的毒性大于对前庭的毒性 (B) 庆大霉素对耳蜗毒性小于前庭毒性 (C) 氨基苷类抗生素耳毒性发生机制并不完全清楚 (D) 耳毒性发生机制可能由于内耳淋巴液药物浓度过高,导致内耳毛细胞膜上钙泵发生障碍
9. 砒霜的化学成分为:() (A) 硫化砷 (B) 三氧化二砷 (C) 氯化汞 (D) 氧化铅
10. 全身过敏实验的阳性对照组卵蛋白的浓度是:() (A) 1% (B) 2% (C) 3% (D) 4%
11. 关于药源性红斑狼疮样肺炎,描述错误的是 (A) 红斑狼疮样肺炎是一种多系统、多器官受累的自身免疫性疾病 (B) 临床表现主要有发热、咳嗽、气急、胸痛、胸腔积液、胸膜肥厚和肺间质纤维化 (C) 灰黄霉素、呋喃妥因、青霉胺等可引发患者体内产生抗核抗体从而引起此类疾病 (D) 青霉素类不能引起狼疮性肺炎
12. 关于青霉素引起的Ⅰ型超敏反应,描述错误的是:() (A) 引起Ⅰ型反应的抗原都是多价的,必须与细胞表面2个或2个以上的IgE分子结合 (B) 小分子药物具有免疫原性,不需要在体内与具有免疫原性的大分子结合,就可诱导针对小分子药物的免疫应答 (C) 青霉素G代谢产物青霉酸与体内蛋白的赖氨酸反应,可引起过敏体质变态反应,严重时可引起过敏性休克 (D) 临床应用青霉素,需要做皮试
13. 常见的毒物吸收途径包括:() (A) 呼吸道 (B) 胃 (C) 肠 (D) 以上全部
14. 以下属于啮齿类动物的是:() (A) 小鼠 (B) 犬 (C) 猴 (D) 家兔
15. 皮肤用药的刺激性实验,脱毛面积约占动物体表面积的数值是:() (A) 10% (B) 15% (C) 20% (D) 25%
16. 具有严重生殖发育毒性的药物是:() (A) 注射用青霉素钠 (B) 红霉素 (C) 沙利度胺 (D) 去甲肾上腺素
17. 血管刺激性实验通常取从耳缘注射部位至向心端多远部位血管组织做病理切片的检查?() (A) 1cm (B) 3cm (C) 5cm (D) 7cm
18. 皮肤用药的刺激性实验,观察到动物给药部位的皮肤重度红斑,中度水肿,则皮肤刺激反应评分的分值是:() (A) 3分 (B) 4分 (C) 5分 (D) 6分
19. 关于非甾体抗炎药引起肾脏毒性损伤类型,说法错误的是 (A) 可引起三种不同类型的肾毒性 (B) 可引起镇痛剂肾病 (C) 可引起肾间质肾炎 (D) 使用3年以上可引起可逆性的肾毒性
20. 下列哪种酶缺乏可引起高铁血红蛋白血症?() (A) 二氢叶酸还原酶 (B) 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 (C) NA合成酶 (D) 拓扑异构酶
21. 以下药物中能够引起肾性尿崩症的是 (A) 环磷酰胺 (B) 长春新碱 (C) 苯妥英钠 (D) 锂盐
22. 下列可引起高铁血红蛋白血症的药物为 (A) 青霉素 (B) 氯霉素 (C) 伯氨喹 (D) 卡马西平
23. 常见的含有马兜铃酸的药材是:() (A) 关木通、广防己 (B) 川木通、广防己 (C) 关木通、粉防己 (D) 川木通、粉防己
24. 不需要进行致癌作用评价的药物是:() (A) 临床上连续应用6个月以上的药品 (B) 长期使用具有遗传毒性的物质 (C) 恶性肿瘤治疗药物 (D) 已知属于对人具有潜在致癌性的同类化学物
25. 地高辛引起的色视障碍与抑制以下哪种酶有关?() (A) 氧化还原酶 (B) 磷酸化酶 (C) 甲基化酶 (D) Na+,K+-ATP酶
首页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