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自:川北医学院环境卫生学(专升本)

环境卫生学所研究的环境主要包括()
A
生活环境和生产环境
B
自然环境和劳动环境
C
居住环境和自然环境
D
自然环境和生活居住环境
E
生活居住环境和生产环境
环境质量评价是从环境卫生学角度按照一定的评价标准和方法对一定区域范围内的环境质量进行客观的定性和定量调查分析、描述、评价和预测。目前国内外常用的评价方法中最经典、最常用的环境质量评价方法是()
A
数理统计法和环境质量指数法
B
环境质量标准法和环境卫生标准法
C
定量指标法和定性指标法
D
比值法和评分法
E
幂函数型环境质量指数和比值算数型环境质量指数
环境卫生学研究的自然环境包括四部分()
A
大气圈、水圈、岩石圈、食物圈
B
大气圈、水圈、岩石圈、生物圈
C
大气圈、水圈、有机圈、无机圈
D
大气圈、水圈、土壤圈、食物圈
E
生产圈、消费圈、分解圈、非生命圈
“通常以气态、液态和固态三种物质形态而存在,能够容纳和运载各种环境因素,指大气、水、土壤(岩石)以及包括人体在内的所有生物体”,指的是( )。
A
自然环境
B
生活环境
C
环境介质
D
环境因素
大气圈自下而上分为( )。
A
对流层、平流层、中间层、热成层、散逸层
B
散逸层、热成层、中间层、平流层、对流层
C
平流层、对流层、中间层、热成层、散逸层
D
热成层、散逸层、中间层、平流层、对流层
我国制定大气卫生标准的原则不包括()
A
急性或慢性中毒
B
对人体健康无间接危害
C
选用最敏感的指标
D
对主观感觉无不良影响
E
对大气的自净作用无影响
在低浓度大气污染物长期作用下易诱发下列何种疾病()
A
高血压
B
腰痛
C
呼吸系统感染性疾病
D
关节炎
E
肩周炎
下列选项不属于大气污染物对人体的间接危害的是()
A
温室效应
B
臭氧层的破坏
C
酸雨
D
影响小气候和太阳辐射
E
致癌、致畸作用
下列哪项不属于大气污染对健康的直接危害()
A
慢性中毒
B
急性中毒
C
变态反应
D
肺癌
E
佝偻病
农业面源污染是指农村生活和农业生产活动中产生的污染物,从非特定的地域,在( )作用下,通过农田地表径流、排水和地下渗漏,使污染物进入受纳水体。
A
降水
B
径流
C
生物分解
D
降水和径流
水体藻类污染的重要原因是( )。
A
大量含氮、硫、氯的污水进入水体
B
大量含钾、钠、磷的污水进入水体
C
大量含氨、磷、钠的污水进入水体
D
大量含氮、磷的污水进入水体
E
大量含硫、镁、磷的污水进入水体
土壤的生物性污染对人类健康有很大威胁,下列哪种疾病可以直接由土壤传播给人类( )。
A
肠道传染病
B
寄生虫病
C
钩端螺旋体病
D
肉毒中毒症
E
军团菌病
碘缺乏病的流行特征,不正确的是()
A
山区患病率高于平原
B
农村患病率高于城市
C
内陆患病率高于沿海
D
成年人的患病率男性多于女性
E
青春期发病率高
地方性砷中毒的主要临床表现不包括()
A
躯干、四肢的皮肤色素沉着和脱色斑点
B
手掌和脚趾皮肤过度角化
C
多发性皮肤癌
D
周围神经炎
E
听力受损
生物富集作用是指()
A
污染物在生物体内蓄积,并通过食物链在生物间传递,并且浓度逐步增高
B
某些污染物进入生物体内浓缩,在生物体内含量增加
C
污染物在生物体作用下发生转化
D
生物体内污染物含量随时间加长,含量增多
E
以上都不是
进入机体化学物的剂量与某个机体所呈现出的生物效应强度间的关系被称为()
A
有效剂量
B
作用强度
C
剂量-反应关系
D
剂量-效应关系
E
相关关系
引起生物地球化学性疾病的主要原因是环境受到()
A
工业废弃物的污染
B
汽车尾气的污染
C
生物病原体的污染
D
化学污染物和生物病原体的联合作用
E
地质结构组成异常的影响
环境质量评价中,Brown指数是()
A
水质评分加权型水质指数
B
比值算术均数型水质指数
C
比值加权型水质指数
D
比值简单叠加型水质指数
E
综合性水质指数
下列指数中属于评分加权征询法的环境质量指数是()
A
Brown水质指数
B
I大气质量指数
C
I污染超标指数
D
API指数
E
水质综合污染指数
下列最适合用作空气污染指示菌的是:( )
A
产碱杆菌
B
沙门氏菌
C
咽喉正常菌丛中的绿色链球菌
D
白喉杆菌
目前空气中颗粒物直径测试法是()
A
在显微镜下用测微尺测量其几何长度
B
以颗粒物不同形状来测量
C
在较平静的气流中被测颗粒的直径相当于与其具有相同终末沉降速度,密度为1的球形标准颗粒物的直径
D
以颗粒物重量表示
E
以颗粒物比重表示
关于空气离子化的论述,哪一项是错误的( )
A
空气分子受到外界强烈理化因子作用而生成正、负离子
B
轻离子是空气离子吸附10~15个中性分子而形成的
C
轻离子与空气中水滴、悬浮颗粒物相结合形成重离子
D
轻负离子在一定浓度下,有很好的生理功能,如镇静、提高注意力、降压等
E
正离子和负离子作用一致
《化妆品卫生规范》中要求不得检出的致病微生物是()
A
大肠菌群
B
蜡样芽孢杆菌
C
克雷伯杆菌
D
金黄色葡萄球菌
E
葡萄球菌
涂抹化妆品后引起的皮损特点为起病急、有红斑、丘疹和少量渗出,边界清楚。最大可能是()
A
光变应性接触性皮炎
B
光毒性皮炎
C
变应性接触性皮炎
D
刺激性接触性皮炎
E
化妆品痤疮
公共场所的主要特点()
A
人群密集,非健康个体混杂,易混杂各种污染物
B
人群密集,健康个体混杂,易混杂各种污染物
C
人群密集,流动性小,健康与非健康个体混杂,易混杂各种污染物
D
人群密集,流动性大,健康与非健康个体混杂,易混杂各种污染物
E
人群固定,流动性小,健康与非健康个体混杂,易混杂各种污染物
全球性环境卫生问题包括( )。
A
温室效应
B
酸雨
C
臭氧层破坏
D
生物多样性锐减
土壤污染的基本特点有( )。
A
隐蔽性
B
累积性
C
不可逆转性
D
长期性
下列对世界性环境公害事件描述正确的是( )。
A
马斯河谷烟雾事件,发生在比利时
B
多诺拉烟雾事件,发生在美国多诺拉
C
米糠油事件,发生在日本爱知县
D
切尔诺贝利核泄漏,发生在日本
下列说中常见的“水”,属于天然水资源的是( )。
A
硬水
B
蒸馏水
C
泉水
D
雨水
通常把具有( )的生态系统看做是健康的生态系统。
A
活力
B
结构稳定
C
自调节能力
D
无自调节能力
环境因素的分类有( )。
A
物理性
B
化学性
C
生物性
D
人为性
下列哪些属于环境介质()
A
大气
B
水体
C
土壤
D
生物体
对水体污染影响较大的工业废水主要来自( )等企业。
A
冶金、化工
B
电镀、造纸
C
印染、制革
D
食用产品加工
下列属于工业三废的是( )。
A
废水灌溉
B
废气
C
废渣
D
化肥
土壤自净的机制主要包括( )。
A
物理净化
B
化学净化
C
生物净化
D
自然净化
环境污染:污染物进入环境,如果其数量、浓度超过了环境的自净能力,以致环境 质量恶化,影响人体健康。

正确

错误
温室效应:大气中的某些气体如 CO2等能吸收地表发射的热辐射,使大气增温的作用 称为温室效应。温室气体主要有 CO2、 CH4、 N2O 、氯氟烃(CFCs 。

正确

错误
生物放大作用:污染物随着食物链的逐级传递而使高位营养级生物体内污染物浓度增 高。

正确

错误
易感性生物标志物:机体对某环境因子反应能力的先天性或获得性缺陷指标。

正确

错误
效应生物标志物:体内可测定的由外来物引起的生理、生化等改变。

正确

错误
接触生物标志物:体内可测到的外来物及其代谢产物,或外来物与靶分子的结合产物。

正确

错误
二次污染物:一次污染物进入环境后,由于物理、化学和生物学作用,或与其他物质发 生反应,产生与原来污染物理化性状完全不同的新污染物。

正确

错误
一次污染物:污染源直接排出的化学性污染物,进入环境后其理化性状保持不变。

正确

错误
原生环境:天然形成的未受人为活动影响的自然环境

正确

错误
环境物质的迁移指的是化学物在环境中通过化学或生物学作用转变成另一种物质的过程。( )

正确

错误
工业废水是指工业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废水和废液,其中叶包含了随水流失的工业生产用料、中间产物、副产品及生产过程中产生的污染物。( )

正确

错误
环境物质的迁移是指环境物质在环境中发生的空间位移过程。( )

正确

错误
环境卫生学:是研究自然环境和生活环境与人群健康的关系,揭示环境因素对人群健康影响的发生、发展规律,为充分利用环境有益因素和控制环境有害因素提出卫生要求和预防对策,增进人体健康,提高整体人群健康水平的科学。( )

正确

错误
生活环境,是与人类生活关系密切的各种自然的和人工的环境条件。( )

正确

错误
自然环境,是指围绕在人类周围的自然因素(大气圈、水圈、土壤岩石圈和生物圈)。( )

正确

错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