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自:国家开放大学文论专题

著名的改良派人士梁启超提出文艺的四种社会作用即:薰、浸、刺、提。所谓“浸”,是就文艺的情绪感染作用而言的。
判断题 (5 分) 5分
A.对
B.错
后世文论家在“兴观群怨”说基本精神的影响下,不断提出一些新的有关文艺社会作用的命题,比如司马迁的“发愤著书”说、韩愈的“穷而后工”说等。
判断题 (5 分) 5分
A.对
B.错
孔子的思想主要保存在《论语》中。
判断题 (5 分) 5分
A.对
B.错
“兴观群怨”之“怨”,狭义的“怨”,也就是照字面意思所理解的“怨”,它是由种种不满意所引发的一种特定情感,包括忧怨、哀怨、怨恨等等。
判断题 (5 分) 5分
A.对
B.错
“兴观群怨”之“怨”,广义的“怨”,也就是把“怨”看作是对人的各种情感的一种代称。
判断题 (5 分) 5分
A.对
B.错
刘勰的批评与鉴赏思想贯穿于《文心雕龙》全书,批评与鉴赏的篇幅当数《知音》篇。批评方法有“六观”,即:一观位体,二观置辞,三观 ,四观奇正,五观事义,六观宫商。
单选题 (5 分) 5分
A.
通变

B.
高远

C.
情致

D.
美善
后世文论家在“兴观群怨”说基本精神的影响下,不断提出一些新的有关文艺社会作用的命题,司马迁的“发愤著书”说、韩愈的“不平则鸣”说、欧阳修的“穷而后工”说、梁启超的“熏浸刺提”说等是“兴观群怨”中“ ”的丰富和完善。
单选题 (5 分) 5分
A.
诗可以兴

B.
诗可以观

C.
诗可以群

D.
诗可以怨
庄子的“言不尽意”说对后世的影响深远而巨大。其西晋陆机的“ ”就是例证。
单选题 (5 分) 5分
A.
意不称物,文不逮意

B.
思表纤旨,文外曲致,言所不追

C.
文已尽而意有余

D.
象外之象、景外之景、韵外之致、味外之旨
为强调“大美”之自然、本真、天放的独特禀性,庄子从比较的角度说到“三籁”之声。其中除了“地籁”、“人籁”还有 。
单选题 (5 分) 5分
A.
“天籁”

B.
“物籁”

C.
“神籁”

D.
“灵籁”
通过艺术形象的譬喻,引发人的联想,并进而使人领会到某种类似的,深微曲隐的思想感情,从而在精神上受到感染和熏陶,这是 。
单选题 (5 分) 5分
A.


B.


C.


D.
怎样看待刘勰关于文学的发展问题?
怎样理解庄子的得意忘言?
创作论是叶燮《原诗》的理论核心,诗歌创作论大体包括创作主体论、创作对象论和创作方法论。下面 属于创作方法论范畴。
单选题 (3 分) 3分
A.
“师法自然”说

B.
“才、胆、识、力”说

C.
“理、事、情”说

D.
“妙造自然”说
在司空图之前,陆机、刘勰有“ ”说的提法,钟嵘则是以“滋味”说著名。
单选题 (3 分) 3分
A.
余味

B.
品味

C.
食味

D.
气味
《沧浪诗话》全书由“诗辨”、“诗体”、“诗法”、“诗评”和“考证”五部分组成,其中,“ ”是全书的理论核心。
单选题 (3 分) 3分
A.
诗辨

B.
诗体

C.
诗法

D.
诗评
金圣叹学问渊博,通晓诸子百家,其一生衡文评书,曾将《离骚》、《庄子》、《史记》、《杜工部集》、 、《西厢记》合称作“六才子书”并予以评点、批改。
单选题 (3 分) 3分
A.
《红楼梦》

B.
《水浒传》

C.
《西游记》

D.
《三国演义》
创作论是叶燮《原诗》的理论核心,诗歌创作论大体包括创作主体论、创作对象论和创作方法论。下面 属于创作对象论范畴。
单选题 (3 分) 3分
A.
“理、事、情”说

B.
“才、胆、识、力”说

C.
“师法自然”说

D.
“妙造自然”说
《沧浪诗话》最大特色便是以 喻诗。
单选题 (3 分) 3分
A.


B.


C.
释。

D.
小说完全拥有了现代品质,应该属于 时代。
单选题 (3 分) 3分
A.
明清

B.


C.


D.
金圣叹学问渊博,通晓诸子百家,其一生衡文评书,曾将 、《庄子》、《史记》、《杜工部集》、《水浒传》、《西厢记》合称作“六才子书”并予以评点、批改。
单选题 (3 分) 3分
A.
《屈原》

B.
《离骚》

C.
《九歌》

D.
《九辩》
在克罗齐看来,人的心智活动有四种不同类型: 、概念的、经济的和道德的。
单选题 (3 分) 3分
A.
直觉的

B.
诗意的

C.
意象的

D.
想象的
创作论是叶燮《原诗》的理论核心,诗歌创作论大体包括创作主体论、创作对象论和创作方法论。下面 属于主体论范畴。
单选题 (3 分) 3分
A.
“才、胆、识、力”说

B.
“理、事、情”说

C.
“师法自然”说

D.
“妙造自然”说
“韵味”是把诗歌分为“韵内”和“韵外”两层。“韵外”指诗的语言文字、声韵及其所表达的意义。这是诗歌直接呈现出来的、读者可以感知的东西。
判断题 (3 分) 3分
A.对
B.错
.叶燮的“才胆识力”说,第一次在文论史上较为全面地探讨了诗歌创作主体心理素质的培养和心智积累的特性。所谓“才”,是指诗人主体的艺术才能和才华,具体包括诗人观察、认识客观事物的能力,以及艺术地表现“理”、“事”、“情”的能力。
判断题 (3 分) 3分
A.对
B.错
创作论是《原诗》的理论核心,叶燮的诗歌创作论大体包括创作主体论(“才、胆、识、力”说)、创作对象论(“理、事、情”说)和创作方法论(“师法自然”说)。
判断题 (3 分) 3分
A.对
B.错
简单地说,“韵味”首先是把诗歌分为“韵内”和“韵外”两层。
判断题 (3 分) 3分
A.对
B.错
《原诗》问世,是针对此前诗坛的两股思潮而言的。一是明代前、后七子提出的“文必秦汉,诗必盛唐”的复古主义;二是其后公安派和竟陵派提出的“独抒性灵,不拘格套”的个性化创作主张。
判断题 (3 分) 3分
A.对
B.错
《沧浪诗话》全书由“诗辨”、“诗体”、“诗法”、“诗评”和“考证”五部分组成。其中,“诗法”是全书的理论核心。
判断题 (3 分) 3分
A.对
B.错
“韵味”是把诗歌分为“韵内”和“韵外”两层。“韵外”是指诗的语言文字、声韵及其表面意义之外所蕴含的意味,这种意味往往是一种只可以意会却不可以言传的“大意”。
判断题 (3 分) 3分
A.对
B.错
《沧浪诗话》全书由“诗辨”、“诗体”、“诗法”、“诗评”和“考证”五部分组成。
判断题 (3 分) 3分
A.对
B.错
金圣叹认为,在小说中,小说的“事”是手段,“文”是目的,作者的虚构之“事”实际上是为审美之“文”服务的。
判断题 (3 分) 3分
A.对
B.错
《沧浪诗话》被奉为宋代诗话之巨制,更堪称中国古代最为重要的诗话代表作之一。
判断题 (3 分) 3分
A.对
B.错
简单概括金圣叹小说理论关于人物论的主要思想。
简单说明正变论产生历史背景。
金圣叹提出史传和小说在本质特性上有着不同,一个是“以文运事”,一个是“因文生事”。在《读第五才子书法》中,他说:


某尝道《水浒》胜似《史记》,人都不肯信,殊不知某却不是乱说。《史记》是以文运事,《水浒》是因文生事。以文运事,是先有事生成如此如此,却要算计出一篇文字来,虽是史公高才,也毕竟是吃苦事;因文生事却不然,只是顺着笔性去,削高补低都由我。


根据这段文字描述,阐释小说的虚构特质中的“因文生事”。
司空图关于诗歌“韵味”的审美内涵具体表现为“近而不浮,远而不尽”,结合下面提供的王维诗歌的片段,简单阐释司空图的“韵味”说。


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终南别业》)


渡头余落日,墟里上孤烟。(《辋川闲居》)


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汉江临汛》)
简要说明司空图诗歌意境理论的大致内容。
通过对《史记》和《水浒传》两个代表性文本的比较,金圣叹提出了史传和小说在本质特性上的根本不同,即一个是“以文运事”,一个是“因文生事”。
判断题 (3 分) 3分
A.对
B.错
金圣叹提出小说情节的犯中求避问题。小说情节的“犯”与“避”,是小说创作中常要遇到的技巧问题之一,所谓“犯”,就是有意地写出相近、相同;“避”,则是指避免情节、人物的重复与雷同。
判断题 (3 分) 3分
A.对
B.错
司空图的诗歌意境理论大体可分为三大块:“思与境偕”说――诗境构成论;“韵外之致、味外之旨”说――诗境特征论;“二十四诗品”说――诗境风格论。
判断题 (3 分) 3分
A.对
B.错
叶燮的“才胆识力”说,第一次在文论史上较为全面地探讨了诗歌创作主体心理素质的培养和心智积累的特性。所谓“识”,是诗人辨别事物“理、事、情”特点的辨别能力,又指对世界事物是非美丑的识别能力,更是鉴别诗歌及其艺术表现特征的能力。
判断题 (3 分) 3分
A.对
B.错
金圣叹认为,在史传中,“文”是目的,“事”是手段,“文”是为记“事”服务的。
判断题 (3 分) 3分
A.对
B.错
叶燮的“才胆识力”说,第一次在文论史上较为全面地探讨了诗歌创作主体心理素质的培养和心智积累的特性。所谓“才”,是指诗人主体的艺术才能和才华,具体包括诗人观察、认识客观事物的能力,以及艺术地表现“理”、“事”、“情”的能力。
判断题 (3 分) 3分
A.对
B.错
以“诗话”的形式评论诗歌、阐述诗歌理论是从欧阳修《六一诗话》开始,但到严羽才形成巅峰。
判断题 (3 分) 3分
A.对
B.错
叶燮所所指诗人辨别事物“理、事、情”的能力,以及对世界事物是非美丑的识别能力,是“才胆识力”中的 。
单选题 (3 分) 3分
A.
“识”

B.
“胆”

C.
“才”

D.
“力”
在克罗齐看来,人的心智活动有四种不同类型:直觉的、概念的、经济的和道德的。而四种类型所代表的价值属性也不同:直觉 ,概念求真,经济求利,道德求善。
单选题 (3 分) 3分
A.
求美

B.
求实

C.
求深

D.
求象
在司空图之前,陆机、刘勰有“余味”说的提法,钟嵘则是以“ ”说著名。
单选题 (3 分) 3分
A.
滋味

B.
品味

C.
食味

D.
气味
理解叶燮的“才胆识力”说,谈谈你对几者之间的关系的认识。
结合《水浒传》,理解金圣叹的小说“因文生事”说。
韦勒克、沃伦认为,科学语言是“直指式的”:“它要求语言符号与指称对象一一吻合”,同时这种语言符号“完全是人为的”。
判断题 (2 分) 2分
A.对
B.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