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自:武汉科技大学毛泽东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

“工农武装割据”的内涵不包括()。(1分)
A开展土地革命
B坚持武装斗争
C加强农村革命根据地建设
D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近代中国最基本的国情是( )(1分)
A封建社会
B前资本主义社会
C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D后农业社会
党的幼年时期我们在应用马克思主义问题上犯的最主要的错误是( )。(1分)
A把马克思主义神圣化
B把马克思主义国际化
C把马克思主义实用化
D把马克思主义教条化
《论联合政府》是在毛泽东在以下哪次大会上作出的报告?()(1分)
A中国共产党第六次全国代表大会
B中国共产党第十一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
C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
D七千人大会
毛泽东送给邓小平的两句话是( )。(1分)
A表面上温和一点,内部是钢铁公司
B比较公道,比较周到
C柔中寓刚,绵里藏针
D比较会办事,是个厚道人
红色政权能够在农村革命根据地存在和发展的根本原因是()。(1分)
A相当的正式力量红军的存在
B中国半半社会的不平衡
C老百姓普遍接受过国民革命思想的宣传和影响
D全国革命形势继续向前发展的鼓舞
把毛泽东思想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是在( )。(1分)
A1935年党的遵义会议
B1938年党的六届六中全全会
C延安整风
D1945年党的七大
近代中国社会的性质是( )。(1分)
A新民主主义社会
B资本主义社会
C封建社会
D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中国无产阶级在新民主主义革命中最可靠的同盟军是( )。(1分)
A民族资产阶级
B小资产阶级
C农民阶级
D大资产阶级
在哪一次会议上,毛泽东总结大革命失败教训,提出“须知政权是由枪杆子中取得的”著名论断?( )(1分)
A遵义会议
B党的三大
C中华苏维埃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
D八七会议
中国革命必须走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其主要依据除了( )。(1分)
A农村人口占全国人口的绝大多数,农民是革命的主力军
B大革命失败的深刻教训,敌强我弱的形势,广大农村是敌人统治的薄弱环节
C中国是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大国,经济政治发展的不平衡
D列宁关于民族殖民地问题的理论
在近代中国的各种社会矛盾中,最主要的矛盾是( )。(1分)
A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
B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
C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的矛盾
D农民阶级和地主阶级的矛盾
邓小平认为社会主义的两大原则分别是()。(1分)
A发展生产和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B提高人民收入和发展生产
C发展生产和共同致富
D提高人民收入和共同致富
1927年10月17日,毛泽东率部进驻茅坪,正式吹响了创建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号角,开始了( )这一中国革命新道路的探索。(1分)
A农村包围城市
B武装夺取政权
C聚焦力量,武装夺取政权
D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
()是提出社会主义实质问题的第一人。(1分)
A马克思
B恩格斯
C列宁
D斯大林
游击战以敌进我退、敌驻我扰、敌疲我打和( )这“十六字诀”为战术核心。(1分)
A敌进我进
B敌退我退
C敌退我追
D敌打我打
毛泽东同志在1941年《改造我们的学习》中曾经深刻概括了中国共产党历史的本质是( )。(1分)
A武装斗争的历史
B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
C不断理论创新的历史
D依靠人民群众开展人民革命的历史
对新民主主义革命所处的历史范围,毛泽东曾明确指出( )。(1分)
A是帝国主义和无产阶级革命的历史范围
B是世界社会主义革命的历史范围
C是中国社会主义革命的历史范围
D不超过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范围
遵义会议改组中央领导机构,增选毛泽东为政治局常委,取消博古李德的( )。(1分)
A最高领导职务
B最高军事指挥权
C最高军事顾问
D最高指挥权
对毛泽东和毛泽东思想的历史地位作出科学的、实事求是评价的是( )。 (1分)
A《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
B《关于建党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
C《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
D《完整准确地理解毛泽东思想》
通过( ),农民和共产党结成了荣辱与共的命运共同体,红军彻底解决了经济困难,力量不断壮大,根据地的地盘也随之不断扩大和巩固。(1分)
A分田地给农民
B土地革命
C打土豪筹款子
D打土豪分田地
近代中国一切灾难和祸害的总根源以及社会发展的主要障碍是( )。(1分)
A帝国主义
B封建主义
C官僚资本主义
D生产力严重落后
温家宝总理曾在《人民日报》上发表了题为《仰望星空》的诗文,这里的“仰望星空”其本来含义是指( )。(1分)
A胸怀远大理想
B前瞻性的思考未来
C注重理论研究与创新
D注重理论与实践的创新
中国共产党陕北苏区革命根据地的创建者是( )(1分)
A谢子长
B程子华
C刘志丹
D徐海东
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的萌芽阶段,邓小平明确指出()是社会主义本质理论最重要的一个因素。(1分)
A土地改革
B发展生产力
C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D市场经济
( )6月,毛泽东在中央政治局会议上,正式提出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1分)
A1952年
B1979年
C1953年
D1956年
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理论探讨是( )。(1分)
A“始于毛、成于邓”
B毛泽东《论十大关系》
C总结“文化大革命”的教训,实施拨乱反正
D邓小平发表《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讲话
红军突破湘江封锁线后,不甘心失败的蒋介石在又在( )布置了新的口袋阵,集结了20万军队,坐等红军自投罗网。(1分)
A湘北
B赣北
C湘西
D赣南
在党的七大上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从理论上作了进一步阐述的是( )。(1分)
A毛泽东
B刘少奇
C周恩来
D朱德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描述最先出现在()。(1分)
A党的十二大报告
B《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
C《在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三十周年大会的讲话》
D《关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指导方针的决议》
新民主主义国家存在着的五种经济成分不包括()。(1分)
A国营经济
B合作社经济
C个体经济
D垄断经济
在我们党的历史上邓小平正式提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命题是在( )。(1分)
A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
B党的“十二”
C党的“十三大”
D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
“社会主义就是全民所有制加集体所有制。”这一观点的提出人是()。(1分)
A马克思
B恩格斯
C列宁
D斯大林
新民主主义革命和旧民主主义革命的分水岭是( )。
(1分)
A辛亥革命
B新文化运动
C五四运动
D中国共产党成立
《中国共产党章程》所明确规定的我们党的思想路线的基本表述是( )。(1分)
A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
B理论联系实际,一切从实际出发,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C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
D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
毛泽东第一次提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科学概念和总路线的基本内容的著作是( )。(1分)
A《新民主主义论》
B《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
C《论人民民主专政》
D《论联合政府》
提出社会主义发展分阶段问题的第一人是()。(1分)
A马克思
B恩格斯
C列宁
D斯大林
概括为毛泽东思想活的灵魂不包括( )(1分)
A绝对领导
B独立自主
C实事求是
D群众路线
毛泽东思想活的灵魂是( )。(1分)
A武装斗争、统一战线、党的建设
B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
C理论联系实际、密切联系群众、批评与自我批评
D反对教条主义和本本主义
在《国家与革命》一文中指出共产主义分为低级和高级两个阶段,那么低级阶段叫做()。(1分)
A战时共产主义
B社会主义社会
C共产主义社会
D初级阶段的社会主义
斯大林提出:从资本主义到社会主义过渡时期,需要有三个具体的标准,那么,下列哪项不是这三个标准中的()。(1分)
A农业集体化
B基本实现工业化
C消灭剥削阶级
D消除两极分化
马克思主义诞生的标志是( )。(1分)
A1845年《德意志意识形态》的发表
B1845年《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的发表
C1848年《共产党宣言》的发表
D1871年巴黎公社革命的发生
毛泽东从理论上系统地总结中国革命的经验,全面阐述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是在( )(1分)
A解放战争时期
B遵义会议后到抗日战争时期
C中国共产党创建和大革命时期
D土地革命战争时期
十一届三中全会前,我国对社会主义发展阶段问题的初步探索中,有积极和消极的探索,下列属于消极探索方面的是()。(1分)
A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与过渡时期的区别
B共产主义也不是一成不变,有许多发展阶段
C严格地区分“建立社会主义制度”和“建成社会主义”
D认为社会主义这个阶段又分为两个阶段
在新民主主义社会阶段的国民经济中,占绝对的优势的经济成分是()。(1分)
A国营经济
B合作社经济
C个体经济
D垄断经济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对毛泽东和毛泽东思想历史地位做出科学评价的历史文献是?( )(1分)
A《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
B《全面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局面》
C《关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指导方针的决议》
D《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
毛泽东思想开始形成的基本标志是( )。(1分)
A提出分清敌友是革命的首要问题
B对中国社会各阶级的状况进行了科学分析
C提出了党指挥枪的基本思想
D提出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基本思想
近代中国人民进行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要打败两个最主要敌人是()。(1分)
A官僚资本主义、封建主义
B民族资产阶级、封建主义
C帝国主义、封建主义
D帝国主义、官僚资本主义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性质是( )。(1分)
A社会主义革命
B无产阶级民主革命
C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
D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在我们党的历史上,实事求是思想路线得到确立是在( )。(1分)
A古田会议
B遵义会议
C延安整风和党的“七大”
D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