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自:武汉科技大学药物分析

区别巴比妥与含硫巴比妥药物可采用( )
(1分)
A铜盐反应
B碘仿反应
C银盐反应
D碘液反应
E甲醛-硫酸反应
中国药典检查药物中残留有机溶剂采用的方法是 ( )
(1分)
A干燥失重测定法
B比色法
C高效液相色谱法
D薄层色谱法
E气相色谱法
不可采用亚硝酸钠滴定法测定的药物是( )
(1分)
AAr-NH2
BAr-NO2
CAr-NHCOR
DAr-NHR
具芳伯氨基的芳胺类药物,重氮化反应的适宜条件是( )
(1分)
A弱碱性
B中性
C碱性
D酸性
E强酸性
用外指示剂法指示亚硝酸钠滴定法的终点,所用的外指示剂为 ( )
(1分)
A甲基红-溴甲酚绿指示剂
B淀粉指示剂
C酚酞
D甲基橙
E碘化钾—淀粉指示剂
药典规定维生素E中需检查的有关物质是 ( )
(1分)
A醋酸酯
B生育酚
C脂肪酸
D无机盐
E砷含量
以下关于熔点测定方法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
(1分)
A取供试品,直接装入玻璃毛细管中,装管高度为1cm,置传温液中,升温速度为每分钟1.0~1.5℃
B取经干燥的供试品,装入玻璃毛细管中,装管高度为1cm,置传温液中,升温速度为每分钟1.0~1.5℃
C取供试品,直接装入玻璃毛细管中,装管高度为3mm,置传温液中,升温速度为每分钟3.0~5.0℃
D取经干燥的供试品,装入玻璃毛细管中,装管高度为3mm,置传温液中,升温速度为每分钟1.0~1.5℃
E取经干燥的供试品,装入玻璃毛细管中,装管高度为1cm,置传温液中,升温速度为每分钟3.0~5.0℃
中国药典规定,凡检查含量均匀度的制剂,可不再检查( )
(1分)
A水分
B崩解时限
C重量差异
D溶解度
目前各国药典采用以下哪种方法测定庆大霉素的含量 ( )
(1分)
AGC法
BHPLC法
CTLC法
D容量法
E微生物检定法
苯甲酸钠的含量测定,Ch. P采用双相滴定法,所用溶剂体系为( )
(1分)
A水-乙醇
B水-乙醚
C水-氯仿
D水-冰醋酸
E水-丙酮
中国药典(2005年版)规定称取2. 0g药物时,系指称取( )
(1分)
A2. 0g
B2. 1g
C1. 9g
D1. 95g~2. 05g
E1. 9g~2. 1g
中国药典(2005年版)规定铁盐的检查方法为( )
(1分)
A硫氰酸盐法
B巯基醋酸法
C普鲁士蓝法
D邻二氮菲法
E水杨酸显色法
现有一药物为苯巴比妥,欲进行重金属检查,应采用《中国药典》上收载的重金属检查的哪种方法( )
(1分)
A一法
B二法
C三法
D四法
E以上都不对
氧瓶燃烧法破坏有机含溴/碘化物时,吸收液中加入( )可将Br2或I2还原成离子。( )
(1分)
A硫酸肼
B过氧化氢
C硫代硫酸钠
D硫酸氢钠
中国药典采用( )法控制四环素中的有关物质。( )
(1分)
AGC法
BHPLC法
CTLC法
D容量法
E比色法
以硅胶为固定相的薄层色谱通常属于 ( )
(1分)
A分配色谱
B吸附色谱
C离子抑制色谱
D离子交换色谱
E离子对色谱
甾体激素的光谱鉴别,受母核限制常不宜采用的是 ( )
(1分)
A紫外光谱法
B红外光谱法
C薄层色谱法
D衍生物鉴别
E旋光法
下列哪些基团不能发生重氮化反应?( )
(1分)
A芳伯氨基
B芳烃胺基
C芳酰氨基
D取代硝基苯
药物中氯化物杂质检查的一般意义在于它( )
(1分)
A是有疗效的物质
B是对药物疗效有不利影响的物质
C是对人体健康有害的物质
D可以考核生产工艺和企业管理是否正常
E可能引起制剂的不稳定性
盐酸普鲁卡因常用鉴别反应有( )
(1分)
A重氮化-偶合反应
B氧化反应
C磺化反应
D碘化反应
阿司匹林加碳酸钠试液加热后,再加稀硫酸酸化,此时产生的白色沉淀应是( )
(1分)
A苯酚
B乙酰水杨酸
C水杨酸
D醋酸钠
E醋酸苯酯
下列药物中不能采用重氮化滴定法的是( )
(1分)
A盐酸丁卡因
B苯佐卡因
C贝诺酯
D利多卡因
E普鲁卡因
使用碘量法测定维生素C的含量,已知维生素C的分子量为176.13,每1ml碘滴定液(0.1mol/L),相当于维生素C的量为( )
(1分)
A17.61mg
B8.806mg
C176.1mg
D88.06mg
E1.761mg
三氯化铁试剂可用于芳胺类某些药物的区别:具三氯化铁反应的是( )
(1分)
A利多卡因
B醋氨苯砜
C苯佐卡因
D对乙酰氨基酚
E普鲁卡因
甾体激素黄体酮的特有反应用于鉴别生蓝紫色,所用的试剂是( )
(1分)
A亚硝基铁氰化钠
B硫酸-甲醇
C苦味酸
D浓硫酸
E重氮苯磺酸
葡萄糖中进行重金属检查时,适宜的条件是( )
(1分)
A用硫代乙酰胺为标准对照液
B用10ml稀硝酸/50ml酸化
C在pH3. 5醋酸盐缓冲溶液中
D用硫化钠为试液
E结果需在黑色背景下观察
不属于药物含量测定方法所要求的效能指标的是( )
(1分)
A准确度
B精密度
C专属性
D检测限
E耐用性
一种药物其水溶液加醋酸铅试剂,加氢氧化钠试液生白色沉淀,加热变黑色沉淀的是 ( )
(1分)
A维生素C
B水杨酸
C对乙酰氨基酚
D硫喷妥钠
E硝西泮
某药物进行中间体杂质检查:取该药,加稀盐酸制成每毫升含2mg的溶液, 置lcm比色池中,于310 nm处测定 (杂质有吸收,药物无吸收) 吸收度,不得超过0.05。另取中间体对照品,用相同溶剂配成每毫升含10g的溶液,在相同条件下测得吸收度为0.435。试问该药品中间体杂质的限量是多少?( )
(1分)
A 0.0575%
B 0.5750%
C 0.00575%
D 0.1150%
E 0.0115%
若要进行高锰酸钾中氯化物的检查,最佳方法是( )
(1分)
A加入一定量氯仿提取后测定
B氧瓶燃烧
C倍量法
D加入一定量乙醇
E以上都不对
某药物于酸性溶液中,加硫酸铈试液则产生红色,继续滴加硫酸铈试液,红色由浅变深,继由深又变浅直至红色消失,该药物应为( )
(1分)
A雌二醇
B氯丙嗪
C诺氟沙星
D硫酸镁
E苯巴比妥钠
中国药典(2005年版)规定称取0. 1g药物时,系指称取( )
(1分)
A0. 15g
B0. 095g
C0. 11g
D0. 095g~0. 15g
E0. 06g~0. 14g
Kober反应是指雌激素类药物与_______共热呈色。( )
(1分)
A硫酸-甲醇
B硫酸-乙醇
C硫酸-甲醛
D硫酸-醋酐
中国药典收载的甾体激素类药物的含量测定方法绝大多数是 ( )
(1分)
A异烟肼比色法
B四氮唑比色法
C紫外法
DHPLC法
E铁酚试剂比色法
有氧化产物存在时,吩噻嗪类药物的鉴别或含量测定方法为( )
(1分)
A非水溶液滴定法
B紫外分光光度法
C荧光分光光度法
D钯离子比色法
EpH指示剂吸收度比值法
硫酸庆大霉素C组分的测定,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紫外检测器检测是因为( )
(1分)
A庆大霉素C组分具紫外吸收
B经处理生成麦芽酚,产生紫外吸收
C经用碱性苯二醛试剂衍生化后有紫外吸收
D经碱处理紫素胺结构具有紫外吸收
E在流动相作用下具有紫外吸收
药物中的残留溶剂测定药典采用下列哪种方法( )。
(1分)
AHPCE
BGC
CHPLC
DTLC
EHPLC-MS
测定干燥失重时,若药物的熔点低,受热不稳定或水分难以去除,应采用 ( )
(1分)
A常压恒温干燥法
B干燥剂干燥法
C减压干燥法
D比色法
E薄层色谱法
用于吡啶类药物鉴别的开环反应是( )
(1分)
A茚三酮反应
B戊烯二醛反应
C坂口反应
D硫色素反应
E麦芽酚反应
药典(05版)规定甾体激素类药物检查其他甾体,多采用( )
(1分)
A气相色谱法
B液相色谱法
C薄层色谱法
D红外光谱法
E薄层色谱扫描法
(1分)
A丙酮可以加快反应速度
B丙酮与抗氧剂结合,消除抗氧剂的干扰
C丙酮可以使淀粉变色敏锐
D丙酮可以增大去氢维生素C的溶解度
E以上都不对
在中国药典中,收载“制剂通则”的部分是 ( )
(1分)
A目录
B凡例
C正文
D附录
E索引
药典规定,采用碘量法测定维生素C注射液的含量时,加入( )为掩蔽剂,消除抗氧剂的干扰。( )
(1分)
A氯仿
B丙酮
C乙醇
D甲酸
E以上均不对
磷酸可待因中检查吗啡:取本品0. 1g,加盐酸溶液(9→10000)使溶解成5ml,加NaNO2试液2ml,放置15min,加氨试液3ml,所显颜色与吗啡溶液 [吗啡2. 0mg加HCl溶液(9→10000)使溶解成100ml] 5ml,用同一方法制成的对照溶液比较不得更深,其限量为( )
(1分)
A0. 1%
B2 %
C1%
D0. 02%
E以上都不对
检查维生素C中的重金属时,若取样量为1. 0g,要求含重金属不得过百万分之十,问应吸取标准铅溶液(每1ml标准铅溶液相当于0. 01mg的Pb)多少毫升( )?
(1分)
A0. 2ml
B0. 4ml
C2ml
D1ml
在用双相滴定法测定苯甲酸钠的含量时,用乙醚萃取的物质是 ( )
(1分)
A苯甲酸钠
B苯甲酸
C甲基橙
D盐酸
E氯化钠
非水液中滴定巴比妥类药物,其目的是( )
(1分)
A巴比妥类的Ka值增大,酸性增强
B增加巴比妥类的溶解度
C使巴比妥类的Ka值减少
D除去干扰物的影响
E防止沉淀生成
下列哪种反应用于检查阿司匹林中的水杨酸杂质?( )
(1分)
A重氮化偶合反应
B与变色酸共热呈色
C与三价铁显色
D与HNO3显色
E与硅钨酸形成白色沉淀
有氧化剂存在时,吩噻嗪类药物的鉴别或含量测定方法为( )
(1分)
A非水溶液滴定法
B紫外分光光度法
C荧光分光光度法
D钯离子比色法
EpH指示剂吸收度比值法
GMP是指( )
(1分)
A药品非临床研究质量管理规范
B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
C药品经营质量管理规范
D药品临床试验质量管理规范
E分析质量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