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自:湖南中医药大学中医学概论(中药、方剂)(专升本)

病人手足厥冷,壮热烦渴,神昏谵语,舌红苔干黄,脉沉数有力,以清泻里热之方药治之,其治法为:( )
A
虚则补之
B
寒者热之
C
寒因寒用
D
热因热用
E
用寒远寒
病人下肢浮肿两月余。面色萎黄,食纳不香,腹部时而胀满,大便次数尚正常,但大便不成形,下肢浮肿,按之凹陷,下午明显,其病机是:( )
A
肺不行水
B
脾失运化
C
肝失疏泄
D
肾失蒸化
E
三焦失利.
病人食少乏力3个月。由于过度劳累而导致头晕乏力,纳呆食少,胸胁胀满,腹痛泄泻,其病机是:( )
A
肝气乘脾
B
肝气犯胃
C
脾虚肝乘
D
胃弱肝乘
E
肝火犯肺
病人久咳,兼有便溏乏力,应采取的方法( )
A
通因通用
B
塞因塞用
C
益火消阴
D
虚则补其母
E
急则治其标
女,30岁。神志不宁,虚烦不得眠,并见五心烦热,盗汗,舌红,脉细数其病机是:( )
A
心气不足
B
心血不足
C
心阴不足
D
心血瘀阻
E
心神不足
病人智力减滞,目光呆滞,动作迟钝,两足痿弱等症状,其病机主要是:( )
A
脾气虚衰,纳食减少
B
肺失宣发,津液不布
C
肝血不足筋脉失养
D
肾精亏损脑髓失养
E
胃阳不足,纳食减少
“百病多由痰作祟”说明了痰饮致病特点中的( )
A
可致多种病证
B
可阻碍气机
C
易阻碍气血
D
变化多端
E
以上都不是
患儿,7岁,日渐消瘦,不思饮食,时感腹痛,尤以脐周疼痛为多,时轻时重,并且经常夜间磨牙,大便尚可,舌红苔薄黄,其病多应为:( )
A
饮食积滞
B
蛔虫病
C
绕虫病
D
钩虫病
E
绦虫病
病人全身紫癜3个月,素体虚弱,操劳过度,体疲乏力,头昏自汗,全身出现散在出血点,有的部位已成片状,色淡紫,其病机是:( )
A
气不生血
B
气不行血
C
气不摄血
D
气不养血
E
气不调血
病人先有阴虚内热的症状,后出现畏寒肢冷,大便溏泻等症状,其病机是:( )
A
阴损及阳
B
阳损及阴
C
阴盛阳病
D
阳盛格阴
E
阴阳亡失
最易伤肺的邪气是:( )
A
风邪
B
寒邪
C
暑邪
D
燥邪
E
火邪
气随血脱的生理基础是:( )
A
气能生血
B
气能行血
C
气能摄血
D
血能载气
E
以上都不是
疾病发生的内在根据是:( )
A
正气
B
正气不足
C
邪气
D
邪气亢盛
E
邪气损伤
“吐下之余,定无完气”的生理基础是( )
A
气能生津
B
气能化律
C
气能摄津
D
津能载气
E
以上都不是
有营养全身和化生血液作用的气是( )
A
元气
B
营气
C
宗气
D
卫气
E
谷气
与女子胞的功能活动关系密切的是:( )
A
心、肝、脾、冲脉、督脉
B
心、肝、脾、冲脉、带脉
C
心、肝、肾、冲脉、督脉
D
心、肝、脾、冲脉、带脉
E
心、肝、脾、肾、冲脉、任脉
与脑的功能活动关系密切的是:( )
A
心肝脾
B
肺肝肾
C
肺脾肾
D
肝脾肾
E
心肝肾
上焦的功能特点可概括为:( )
A
如衡
B
如雾
C
如沤
D
如露
E
如渎
易生风动血的邪气是:( )
A
热邪
B
暑邪
C
燥邪
D
风邪
E
湿邪
具有“泌别清浊”功能的腑是:( )
A

B

C
小肠
D
大肠
E
膀胱
既属五体又属奇恒之腑的是:( )
A

B

C

D

E
胞宫
七情致病,引起“气下”的情志是:( )
A

B

C

D

E

主司二便的脏是:( )
A

B

C

D

E

“水火既济”指的是:( )
A
心肺关系
B
心肝关系
C
心脾关系
D
脾肾关系
E
心肾关系
“气机升降的枢纽”指的是:( )
A
肺与肾
B
肾与肝
C
脾与胃
D
肺与脾
E
脾与心
分布于后头及背部的经脉是:( )
A
手少阳三焦经
B
足少阳胆经
C
足太阳膀胱经
D
手太阳小肠经
E
足阳明胃经
“肾为气之根”是指( )
A
肾阴为一身阴气之根
B
肾阳为一身阳气之根
C
肾中精气的蒸腾气化作用
D
肾摄纳肺所吸入的清气
E
元气由肾精所化生
能够促进脾胃运化的脏是:( )
A

B

C

D

E

为“生痰之源”的脏是:( )
A

B

C

D

E

心为“君主之官”的理论基础是:( )
A
心主神明
B
心主血脉
C
心在五行属火
D
心开窍于舌
E
以上都不是
血脉功能的实现,主要依赖于( )
A
血液运行
B
脉管弹性
C
心气充沛
D
心率调控
E
血量充盈
五脏共同的生理特点是:( )
A
传化物
B
实而不满
C
藏精气
D
泻而不藏
E
以上都不是
“木火刑金”是指( )
A
肝火灼伤肺阴
B
心火灼伤肺金
C
心肝火旺伤神
D
肺阴虚,心火旺
E
肝阴虚,心火旺
五脏病变若按相克规律传变,病情较为深重的是:( )
A
相生
B
相克
C
相乘
D
相侮
E
相制
五行中“土”的特性是:( )
A
炎上
B
润下
C
稼穑
D
曲直
E
从革
“益火之源,以消阴翳”是指( )
A
阴病治阳
B
阳病治阴
C
热者寒之
D
寒者热之
E
阳中求阴
最易导致虚寒证的阴阳失调是:( )
A
阳偏胜
B
阳偏衰
C
阴偏胜
D
阴偏衰
E
阴胜则阳病
五脏分阴阳,则肾的阴阳属性是:( )
A
中阴之阴
B
阴中之阳
C
阳中之阴
D
阳中之阳
E
以上都不是
中医学关于“证”的概念是: ( )
A
对阴阳气血失调临床表现的概括
B
对疾病症状与体征的鉴别概括
C
对疾病表现症状的综合概括
D
对疾病症状与体征的分析概括
E
对疾病发展过程中某一阶段的病理本质概括
中医学的基本特点是:( )
A
整体观念和阴阳五行
B
四诊八纲和辨证论治
C
同病异治和异病同治
D
阴阳五行和五运六气
E
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
下列被称为“疮家圣药”的中药为( )。
A
金银花
B
连翘
C
蒲公英
D
白头
下列具有清热解毒,凉血止痢作用的中药为( )。
A
金银花
B
连翘
C
蒲公英
D
白头翁
下列具有退虚热作用的中药为( )。
A
石膏
B
知母
C
青蒿
D
黄连
下列具有清热安胎作用的中药为( )。
A
黄连
B
黄芩
C
黄柏
D
大黄
下列属于麻黄汤的药物组成的是( )。
A
麻黄、桂枝、杏仁、甘草
B
麻黄、石膏、杏仁、甘草
C
麻黄、桂枝、防风、甘草
D
麻黄、紫苏、杏仁、甘草
治疗外感风寒挟湿证,下列那首成方最适宜( )。
A
麻黄汤
B
桂枝汤
C
银翘散
D
荆防败毒散
治疗外感风寒表虚证,下列那首成方最适宜( )。
A
麻黄汤
B
桂枝汤
C
银翘散
D
荆防败毒散
治疗外感风寒表实证,下列那首成方最适宜( )。
A
麻黄汤
B
桂枝汤
C
银翘散
D
荆防败毒散
治疗风热感冒,下列那首成方最适宜( )。
A
麻黄汤
B
桂枝汤
C
银翘散
D
荆防败毒散
下列具有止血功效的中药为( )。
A
紫苏
B
荆芥炭
C
荆芥
D
防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