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自:郑州师范学院现代汉语(高起专)

社会生活的基础和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是( )。
A
生产力
B
生产关系
C
生产方式
D
上层建筑
把教育划分为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成人教育的依据是学校( )。
A
教育的形成
B
教育的类别
C
教育的层次
D
教育的历史
从课程功能的角度,可以把课程分为工具性课程、知识性课程、技能性课程和( )。
A
程序性课程
B
练习性课程
C
地方性课程
D
实践性课程
通过创设良好的情境,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的品德的方法是( )。
A
说服法
B
陶冶法
C
实际锻炼法
D
榜样示范法
( )决定了小学德育的内容、形式和方法,而且制约着小学德育的整个过程。
A
小学德育目标
B
小学教育目的
C
国家德育目标
D
基础教育本质
从社会发展需要出发办教育,注重培养合格的公民,所体现的教育目的理论是( )。
A
个人本位论
B
宗教本位论
C
社会本位论
D
兴趣本位论
世界上最早普及初等义务教育的是哪个国家?()
A
英国
B
法国
C
德国
D
日本
孔子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表明孔子很强调( )。
A
启发式教学
B
学习与思考相结合
C
因材施教
D
学习与行动相结合
小学教育在义务教育中的地位主要表现在( )。
A
强制性、发展性、基础性
B
普及性、基础性、发展性
C
强制性、发展性、普及性
D
普及性、基础性、强制性
衡量和评价教育实施效果的根本依据和标准是( )。
A
教育原则
B
教育规律
C
教育任务
D
教育目的
个体身心发展有两个高速发展期:新生儿与青春期,这是身心发展规律( )的反映。
A
不平衡性
B
阶段性
C
个别差异性
D
顺序性
陶行知先生的“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教育信条,体现了教师素养中的( )。
A
深厚的教育理论知识
B
崇高的职业道德
C
广博的文化科学知识
D
过硬的教学基本功
学而时习之”“温故而知新”体现了教学的( )。 .
A
直观性原则
B
启发性原则
C
循序渐进原则
D
巩固性原则
教师进行教学工作的起始环节是( )。
A
备课
B
上课
C
作业的检查与批改
D
课外辅导
“教书”与“育人”是( )的关系。
A
并列的
B
递进的
C
互补的
D
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的辩证统一
有一位学生在课堂上问老师:“老师,在月亮上看天,天是不是蓝的呢?”这位教师很不满意地说:“你懂什么,听老师说就行了,你呀,经常在课堂上打岔,这是不礼貌的!今后不能这样。”这位学生听后心里鼓着气坐下了。这位教师违背了( )的教学原则。
A
启发性
B
系统性
C
巩固性
D
因材施教
下列属于墨家主张的是( )。
A
有教无类
B
兼爱
C
复归人的自然本性
D
化民成俗,其必由学
亚里士多德被称为百科全书式的教育家,其教育思想反映在( )。
A
《理想国》
B
《政治学》
C
《论演说家的教育》
D
《民本主义与教育》
学生通过认识书本知识去认识客观世界,说明教学过程具有( )的特点。
A
引导性
B
间接性
C
简捷性
D
交往性
古代的学校教学组织形式一般都是( )。
A
个别教学制
B
分组教学
C
班级授课制
D
设计教学法
学校作为为个体发展而有意识地安排的一种特殊环境,其要求、内容及各种活动能否引起并满足学生发展的需要,取决于教师对这种环境的( )。
A
认识
B
设计
C
设想
D
安排
新课程改革要改变过去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状况,实行( )三级管理相结合。
A
国家、地方、校长
B
国家、地方、教师
C
国家、校长、教师
D
国家、地方、学校
教育家( )曾被称为“当代课程评价之父”。
A
杜威
B
斯塔弗尔比姆
C
泰勒
D
裴斯泰洛齐
奖励和惩罚属于德育方法中的( )。
A
比较法
B
榜样法
C
自我教育法
D
品德评价法
学生的学习特点受( )因素和内外部因素的影响。
A
基础
B
智能
C
思维
D
能力
“学而时习之”反映的是( )的教学原则。
A
因材施教
B
巩固性
C
循序渐进
D
理论联系实际
问卷调查法的优点之一是标准化程度高,这主要体现在( )等几个方面。
A
调查工具标准化
B
调查人员标准化
C
调查过程标准化
D
调查结果标准化
E
调查时间标准化
教育研究成果的表述要求有( )。
A
在科学求实的基础上创新
B
观点和材料的统一
C
在独立思考基础上借鉴吸收
D
主观与客观相结合
E
书写格式符合规范
教学工作的基本程序包括( )。
A
上课
B
课外辅导
C
学业成绩的检查与评定
D
备课
E
批改作业
根据教学中使用的主要方法划分课的种类,可分为( )。
A
新授课
B
实验课
C
巩固课
D
练习课
E
演示课
美国当代著名教育家、心理学家布卢姆认为完整的教育目标分类学应当包括的主要部分是( )。
A
认知领域
B
日常生活领域
C
情感领域
D
动作技能
E
安全领域
教育活动中要注意“三结合”,发挥教育合力,这“三结合”所指的三种教育是( )。
A
家庭教育
B
道德教育
C
班级教育
D
学校教育
E
社会教育
以下说法中,反映当代世界各国课程改革中所存在着的一些共同的发展趋势的是( )。
A
重视课程的标准化建设
B
重视课程内容的现代化、综合化
C
重视基础学科和知识的结构化
D
重视能力的培养
E
重视个别差异
6新课程的三维体系目标( )。
A
知识与技能
B
过程与方法
C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7以直接感知为主的教学方法( )。
A
演示法
B
参观法
C
谈话法
D
讨论法
新课程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三级课程管理制度的确立( )。
A
有助于教材的多样化
B
有利于满足地方经济、文化发展的需要
C
有利于学生的发展
D
有利于扩大国家课程在整个课程计划中的比例
( )为研究而研究,将研究结果束之高阁,仅仅为了完成课题所进行的研究,不是校本研究。
( )基础性研究更关注理论探索,应用性研究更关心研究的效果。
( )定性研究与定量研究,它们在研究中各有其所长,而且在研究中经常互相排斥。
( )科学研究就是在不断的解决和不断的涌现新问题中发展前进的,所以,要解决的问题就会是越来越少。
( )创新就是要求所研究的一切都是独创的,全新的。
( )假设被证伪,这不是一种理想的结局,因为假设被证伪、被否定,这就意味着研究本身的失败。
( )问卷中的提问与封闭性答案是固定的,难于适应不同的调查对象的实际情况,难于根据具体情境灵活与深入地了解情况。
( )个案研究是一种综合多种研究手段进行研究的方法。
( )行动研究中的研究者本身在观念方面、时间方面和能力方面存在着限制。
1在新课程背景下,课程是教学内容和进展的总和。( )
(名词解释)义务教育
(名词解释)教科书
(名词解释)教学过程
(名词解释)学校德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