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考题库
首页
所有科目
自考历年真题
考试分类
关于本站
游客
账号设置
退出登录
注册
登录
出自:河南医学高等专科学校病理生理学(毕业考试)
下述哪种类型的水电解质失衡最容易发生休克
A.高渗性脱水
B.低渗性脱水
C.等渗性脱水
D.水肿
E.水中毒
细胞外液中的阳离子主要是
A.Na+
B.K+
C.Ca2+
D.Mg2+
E.NH4+
尿崩症患者易出现
A.高渗性脱水
B.低渗性脱水
C.等渗性脱水
D.水肿
E.水中毒
低容量性低钠血症对机体最主要的影响是
A.酸中毒
B.氮质血症
C.循环衰竭
D.脑出血
E.肾脏衰竭
低渗性脱水体液丢失的特点是
A.细胞内液和细胞外液均明显丢失
B.细胞内液无丢失仅丢失细胞外液
C.细胞内液丢失,细胞外液无丢失
D.血浆丢失,组织间液无丢失
E.血浆不丢失,组织间液丢失
急性低钾血症对心脏的影响是
A.兴奋性↑传导性↑自律性↑收缩性↑
B.兴奋性↓传导性↑自律性↑收缩性↑
C.兴奋性↑传导性↓自律性↑收缩性↑
D.兴奋性↑传导性↑自律性↓收缩性↓
E.兴奋性↓传导性↓自律性↓收缩性↓
导致高钾血症的最主要原因是
A.输入大量库存血
B.严重组织损伤
C.酸中毒
D.肾排钾减少
E.碱中毒
高钾血症对机体的最大危害是
A.低血糖
B.心肌收缩性降低
C.骨骼肌麻痹
D.心室纤颤和停跳
E.高血压
下列哪项不是低钾血症对骨骼肌的影响
A.肌无力
B.肌麻痹
C.超极化阻滞
D.静息电位负值减小
E.静息电位负值增大
下列哪项不是造成低钾血症的原因
A.腹泻呕吐
B.大量使用胰岛素
C.大量使用排钾性利尿药
D.急性肾衰竭少尿期
E.急性肾衰竭多尿期
循环性缺氧时血氧指标最特征性的变化是
A.动脉血氧分压正常
B.血氧容量正常
C.动脉血氧含量正常
D.动静脉血氧含量差增大
E.动脉血氧分压下降
最能反映组织性缺氧的指标是
A.血氧容量降低
B.动脉血氧分压降低
C.动脉血氧含量降低
D.动静脉血氧含量差缩小
E.血氧含量正常
组织性缺氧导致细胞缺氧的机制是
A.动脉血氧分压降低
B.血液氧饱和度降低
C.组织利用氧障碍
D.毛细血管血液量减少
E.动脉血氧含量降低
慢性缺氧使红细胞数及血红蛋白量明显增加的主要机制是
A.刺激肝脏使促红细胞生成素原生成增加
B.增强机体代谢能力
C.抑制脾和肝对红细胞的破坏
D.刺激肾脏近球细胞促进促红细胞生成素的形成与释放
E.肝脏释放贮存血
低张性缺氧引起肺通气量增加的主要机制是
A.刺激颈动脉窦和主动脉弓压力感受器
B.刺激外周化学感受器
C.直接刺激呼吸中枢
D.刺激肺牵张感受器
E.刺激容量感受器
有关发热概念的概述,哪一项是正确的?
A.体温超过正常值0.5℃
B.产热过程超过散热过程
C.是临床上常见的一种疾病
D.由体温调节中枢调定点上移引起
E.产热、散热机制障碍
体温调节的高级中枢位于
A.脊髓
B.中脑
C.延髓
D.视前区下丘脑前部
E.脑干
下述哪种情况属于发热?
A.妊娠期出现的体温升高
B.先天性汗腺缺乏引起的体温升高
C.环境高温引起的体温升高
D.病原微生物引起的体温升高
E.中暑
DIC的最主要特征是
A.广泛的微血栓形成
B.凝血因子大量消耗
C.凝血功能异常
D.严重出血
E.微细胞性血管性贫血
DIC时凝血功能障碍的特点是
A.血液凝固性增高
B.血液凝固性降低
C.先低凝后高凝
D.先高凝后低凝
E.无变化
DIC在发病过程中首先出现的是
A.高凝期
B.消耗性低凝期
C.继发纤溶亢进期
D.微循环障碍期
E.休克期
男性,56岁,被圆斑蝰蛇咬伤,伤口出血,伴有全身散在出血点、瘀斑,咯血。实验室检查3 P实验阳性。证实为毒蛇咬伤后导致DIC。该患者出现DIC,其主要发病机制为
A.血管内皮细胞受损
B.组织因子入血
C.促凝物质入血
D.红细胞大量破坏
E.血管内皮受损
DIC所致的贫血是
A.失血性贫血
B.中毒性贫血
C.缺铁性贫血
D.溶血性贫血
E.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
休克的发生主要由于
A.中枢神经系统在剧烈震荡与打击下由兴奋转入超限抑制
B.血管运动中枢麻痹,小动脉扩张,血压下降
C.交感-肾上腺髓质系统衰竭与麻痹
D.急性微循环障碍使组织血液灌流量严重不足导致的器官功能代谢障碍和结构损伤
E.交感-肾上腺髓质系统过度兴奋
以下哪种情况不引起心源性休克
A.大面积心肌梗死
B.急性心肌炎
C.心脏压塞
D.充血性心力衰竭
E.休克
休克淤血性缺氧期微循环灌流的特点是
A.多灌少流,灌多于流
B.少灌多流,灌少于流
C.多灌多流,灌多于流
D.少灌少流,灌少于流
E.不灌不流,灌流停止
休克缺血性缺氧期,下列哪一项变化不存在?
A.微动脉收缩,微静脉收缩
B.后微动脉收缩
C.毛细血管前括约肌收缩
D.动-静脉吻合支收缩
E.交感神经兴奋
休克缺血性缺氧期发生的急性肾功能衰竭属
A.肾前性肾功能衰竭
B.肾后性肾功能衰竭
C.肾性肾功能衰竭
D.肾前性和肾性肾功能衰竭
E.肾性和肾后性肾功能衰竭
休克难治期下列哪种不是DIC形成的直接因素?
A.血中儿茶酚胺浓度过高
B.血液粘滞浓缩,内皮激活受损,外凝、内凝系统激活
C.血液高凝
D.严重的酸中毒
E.血液低凝
心力衰竭概念的主要内容是
A.心肌收缩功能障碍
B.心肌舒张功能障碍
C.心输出量不能满足机体需要
D.心输出量相对下降
E.心输出量相对升高
心力衰竭发病的关键环节是
A.心肌收缩性减弱
B.心输出量减少
C.心肌舒张功能异常
D.心脏舒缩活动不协调
E.心肌肥大不平衡生长
左心衰竭的临床表现是
A.肺循环充血伴有体循环静脉淤血
B.心输出量相对不足
C.体循环静脉淤血伴有心输出量减少
D.肺循环充血伴有心输出量不足、肺水肿
E.下肢水肿
慢性右心衰竭主要表现为
A.心输出量绝对减少
B.心输出量相对减少
C.肺循环充血
D.体循环静脉淤血
E.呼吸困难
心力衰竭最具特征的血流动力学变化是
A.肺循环淤血
B.血压下降
C.心排出量降低
D.循环障碍
E.体循环淤血
心衰时出现血流重新分布,以保证
A.心、肺的供血
B.心、脑的供血
C.心、肾的供血
D.肝、脑的供血
E.肺、肾的供血
呼吸衰竭的血气诊断标准是
A.动脉血氧含量低于9mmol/L
B.动脉血氧饱和度低于90%
C.pH<7.35
D.动脉血氧分压低于60mmHg
E.二氧化碳分压高于80mmHg
限制性通气不足产生的原因之一是
A.白喉
B.支气管哮喘
C.气管异物
D.气胸
E.肺炎
ARDS时形成肺水肿的主要发病环节是
A.肺泡-毛细血管膜损伤,通透性增高
B.肺微血管内静水压升高
C.血浆胶体渗透压降低
D.肺淋巴回流障碍
E.肺循环淤血
多发性肋骨骨折可引起
A.阻塞性通气障碍
B.弥散障碍
C.肺换气障碍
D.限制性通气障碍
E.肺顺应性增高
阻塞性通气不足引发呼衰的机制
A.肺顺应性降低
B.气道狭窄或被压迫
C.非弹性阻力增加
D.肺泡扩张受限制
E.肺泡膜面积减小,膜厚度增加
能引起肾前性急性肾衰竭的原因是
A.肾动脉硬化
B.急性肾炎
C.肾血栓形成
D.休克早期
E.肾盂肾炎
引起急性功能性肾衰的关键因素是
A.有效循环血量减少
B.肾灌流不足
C.肾小球滤过面积减小
D.肾血管收缩
E.尿少
急性肾衰竭发病的中心环节是
A.GFR降低
B.囊内压增高
C.血浆胶渗压降低
D.体内儿茶酚胺增加
E.尿路堵塞
引起慢性肾衰竭最常见的原因是
A.慢性肾盂肾炎
B.慢性肾小球肾炎
C.肾结核
D.多囊肾
E.高血压
慢性肾衰竭的发展阶段可分为
A.少尿期、多尿期、恢复期
B.多尿期、少尿期、衰竭期
C.代偿期、肾衰竭期、尿毒症期
D.少尿期、多尿期、无尿期
E.代偿期、肾功能不全期、肾衰竭期、尿毒症期
慢性肾衰竭引起患者出血倾向的主要原因是
A.凝血因子消耗过多
B.抑制血小板功能
C.血小板数量减少
D.FDP的抗凝血作用
E.红细胞减少
慢性肾衰竭常出现的钙磷代谢紊乱是
A.血磷↑,血钙↑
B.血磷↑,血钙↓
C.血磷↓,血钙↑
D.血磷↓,血钙↓
E.无变化
肝功能不全是指
A.肝脏分泌功能障碍
B.肝脏合成功能障碍
C.肝脏解毒功能障碍
D.肝细胞功能障碍所致的临床综合征
E.肝脏分解功能障碍
肝硬化病人血氨增高的常见诱因是
A.胃肠运动增强
B.胃肠道出血
C.脂肪摄入减少
D.糖类摄入增多
E.糖类摄入减少
肝功能障碍时容易出血的主要原因是
A.肝素产生过多
B.血小板生产减少
C.凝血因子产生减少
D.毛细血管壁受损
E.血氨增加
首页
<上一页
1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