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考题库
首页
所有科目
自考历年真题
考试分类
关于本站
游客
账号设置
退出登录
注册
登录
出自:信阳师范学院教育经济学
我国教育供求关系有两个主要矛盾:教育需求无限膨胀与教育资源短缺矛盾和 ( )
A.教育供给与需求的矛盾
B.市场调节与政府调节的矛盾采集者退散
C.劳动力市场需求和供给的矛盾
D.教育供求中的结构性矛盾
教育产业的特殊性是有其三个基本特性决定的,即教育是基础性产业、间接性产业和( )
A.多效性产业
B.第三产业
C.专业性产业
D.独立性产业
提出“科学是一种在历史上起推动作用的、革命的力量”,“是最高意义上的革命”这一论断的是( )
A.马克思
B.恩格斯
C.托夫勒
D.奈斯比特
教育对人才培养和劳动力训练的主要作用是( )
A.提高劳动者劳动熟练程度
B.提高人才专业化水平采集者退散
C.提高劳动力报酬
D.提高劳动力的质量和改变劳动力形态
需要着重考虑中等教育学校网点结构和布局,逐步普及中等教育并使中等教育结构趋于合理的地区是( )
A.城市、沿海各经济发达地区和内地少数发达地区
B.经济中等发展程度的地区
C.经济发展中地区
D.贫困地区
教育投资从投资对象来说,构成部分包括用于各级各类学校教育的投资和( )
A.国家投资
B.用于成人教育的投资
C.个人教育投资
D.采集者退散
下列各项不属于教育公用经费的是( )
A.公务费采集者退散
B.业务费
C.设备购置费
D.人员补助工资
教育投资相对量与经济指标增长相比,发展趋势是( )
A.相对迟缓
B.相对滞后
C.超前速度增长
D.平行速度增长
从根本上讲,教育结构主要受( )
A.社会生产关系制约
B.政治制度制约
C.生产力水平制约
D.社会经济结构制约
丹尼森所采用的计算教育经济效益的方法是 ( )
A.费用─效益分析法
B.因素分析法
C.现值折算法
D.劳动简化法
第一次正式使用“知识经济”概念的是( )
A.20世纪70年代,托夫勒《第三次浪潮》
B.1982,奈斯比特《大趋势》
C.1986,福莱斯《高技术社会》
D.1996,“经合组织”年度报告
非义务教育具有部分排他性和竞争性,因此,它属于 ( )
A.公共产品
B.私人产品
C.准公共产品
D.商品
分析大学生社会直接成本有多种计量方法,比较常用的有匡算法和( )
A.“成本一效益”计算方法
B.实算法
C.费希洛计算法
D.舒尔茨计算法
各级教育在校学生数占全部教育系统在校学生数的比例,构成教育的 ( )
A.级别结构
B.类别结构
C.禅传结构
D.形式结构
规模效益的好坏完全取决于( )
A.教育资源的适当运用
B.教育资源的充分利用
C.投资与收益的比例
D.资源内部分配是否合理
国际上通常将教育部门划入 ( )
A.第一产业
B.第二产业
C.第三产业
D.第四产业
衡量劳动力的价值,主要看( )
A.劳动力本人所需的生活资料费用所占比重大小
B.劳动力子女所必须的生活资料费用所占比重大小
C.劳动力所受教育和训练的费用所占比重大小
D.劳动力总价值
衡量一个国家义务教育投资比例,主要有两个指标:生均教育经费和( )
A.初等教育生均事业费与人均国民生产总值比例
B.初等教育事业费占整个教育事业费的比例
C.义务教育投资在教育投资总量中的比例
D.国家财政用于教育支出占国民收入的比例
计量教育投资经济效益的前提条件是( )
A.教育投资
B.教育成本
C.教育收益
D.教育分配
计算学生的机会成本,一般开始于( )
A.小学
B.初中
C.高中
D.大学
教育成果质量指标的计算公式为( )
A.人才费用质量系数
B.人才费用质量系数
C.年度教育事业费利用效率
D.年度教育事业费利用效率
教育供求矛盾产生的直接原因是 ( )
A.教育社会需求的扩大
B.教育个人需求的膨胀
C.教育供给不均衡
D.教育资源的稀缺和教育需求的扩大
教育经济学在中国开始逐步涉及与展开的时间是( )
A.20世纪60年代
B.20世纪70年代
C.20世纪80年代
D.20世纪90年代
教育社会需求与教育个人需求之间的矛盾,主要是因为( )
A.教育资源的稀缺和教育需求的无限
B.社会与个人对教育需求的出发点和追求目的不同
C.教育供求间存在矛盾
D.社会对教育的认识和态度
教育事业经费含在科学文化教育卫生事业经费项目中,最终构成( )
A.教育基本建设经费
B.教育事业经费
C.社会消费基金
D.社会积累基金
教育投入与教育产出之比即是 ( )
A.教育规模经济
B.教育经济效率
C.教育经济效益
D.教育经济价值
教育投资大不一定就能适应物质生产的需求,教育投资与物质生产过程具有一定伸缩性,说明教育投资具有( B )
A.周期性长特点
B.弹性大特点
C.间接性特点
D.长效性特点
教育投资具有生产性投资的性质是由于教育劳动具有 ( )
A.生产力
B.劳务性或服务性
C.使用价值
D.消费性
教育投资只有通过培养出来的劳动力以及再生产出来的科学技术进入生产领域,才能创造社会物质财富,说明教育投资具有( )
A.周期性长特点
B.弹性大特点
C.间接性特点
D.长效性特点
连接教育与市场经济的关键性环节和纽带是( )
A.科学技术市场
B.人才和劳动力市场
C.物质形态商品市场
D.服务市场
凝聚在劳动者身上的知识、技能及其所表现出来的能力即是 ( )
A.教育成本
B.人力资本
C.知识经济
D.教育收益
确定教育投资比例的物质前提和客观依据是( )
A.国家经济发展水平和经济实力
B.政治制度和政治形势
C.科学技术水平
D.社会人口
人力资本的核心是( )
A.人力投资
B.物力投资
C.生产投资
D.教育投资
人力资本理论的创立者是 ( )
A.沃尔什
B.丹尼森
C.舒尔茨
D.贝克尔
社会平均劳动简化比计算公式是( )
A.平均劳动简化=某级教育程度的劳动力总课时数/某准级教育程度的劳动力总课时数
B.平均劳动简化=某级教育劳动力的教育程度×某准级教育劳动力的教育程度
C.平均劳动简化=某级教育劳动力的教育程度/某准级教育劳动力的教育程度
D.平均劳动简化=不同教育程度劳动力简化比×各类劳动力占总劳动力百分比(按教育程度)
世界上最早用数量统计方法阐述教育经济价值的文章是 ( )
A.斯特鲁米林的《国民教育的经济意义》
B.沃尔什的《人力资本观》
C.舒尔茨的《人力资本投资》
D.丹尼森的《美国经济增长的原因和我们的选择》
舒尔茨认为,决定人力资本与物力资本投资相对投资量的主要是( )
A.投资比例
B.投资收益率
C.投资量
D.经济结构
舒尔茨用经济增长余数分析法估算出:美国1929年至1957年国民经济增长额中教育做出的贡献约占 【 】
A.0.35
B.0.33
C.0.1
D.0.11
提出教育成本分担与补偿理论的教育经济学家是 ( )
A.舒尔茨
B.丹尼森
C.罗杰斯
D.约翰·斯通
下列方法中不属于教育经济学的研究方法的是( )
A.经济分析法
B.教育研究法
C.经济计量和教育统计法
D.调查研究法
下列各项不属于反映国民经济发展状况静态指标的是( )
A.社会总产值
B.财政总支出
C.国民收入增长的比例
D.人均国民生产总值
小学生因为没有达到法定就业年龄,故没有 ( )
A.社会直接成本
B.社会间接成本
C.个人直接成本
D.个人间接成本
一般来说,发展中国家处于当年发达国家相同经济发展水平时,教育投资的增长 【 】
A.低于发达国家当年的水平
B.等于发达国家当年的水平
C.高于发达国家当年的水平
D.两者无法相比
一个国家、地区或单位根据教育事业发展的需要,向教育领域内投入的人力、物力、财力的总和及其货币表现即是 ( )
A.教育投资
B.教育投资效率
C.教育效益
D.教育投资收益率
义务教育的资源配置应该由( )
A.政府提供
B.市场经济机制配置
C.社会经济支持
D.政府和市场经济机制配置共同提供
义务教育投资主体中居中心地位的是( )
A.个人
B.群众
C.国家或政府
D.企事业单位
影响教育社会需求的因素不包括( )
A.社会人口状况
B.经济和科技发展水平
C.政策导向
D.物质生活需求
影响劳动生产率的因素是多方面的,从大的方面讲主要有劳动力人数和( )
A.劳动力熟练程度
B.劳动力能力
C.劳动力教育程度
D.劳动技术装备
在教育经费中,人员经费要受两个主要因素制约,即 ( )
A.工资水平和师生比
B.工资水平和公用经费
C.工资水平和生活水平
D.工资水平和物价水平
直接导致西方教育经济学诞生的是( )
A.人力资本理论
B.计量经济学
C.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
D.劳动生产理论
首页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尾页